歐利講歷史 夷陵之戰(zhàn)初期,孫權集團節(jié)節(jié)敗退。正當劉備集團以為勝券在握之時,陸遜臨危受命,被孫權任命為大都督,在夷陵大敗劉備。那么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夷陵之戰(zhàn),勝利的不是陸遜而是劉備,最終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劉備起兵討伐孫權之時,孫權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兩線作戰(zhàn),派遣使者稱臣于魏國。魏文帝曹丕非常高興,準備接受孫權降書,可是劉曄卻建議曹丕拒絕孫權受降。他認為孫權之所以委身臣服魏國,是因為奪取荊州以后害怕劉備起兵報復,又恐懼大魏乘機也進攻江東。現(xiàn)在東吳和蜀漢本來就很弱小還不能同心協(xié)力互相攻伐,是自取滅亡之道。我大魏可以拒絕接受孫權的投降,反而聯(lián)合劉備一起進攻東吳。蜀漢進攻荊州之時,大魏乘機渡過長江進攻揚州,不用一個月,東吳就會滅亡。吳蜀唇亡齒寒,一旦滅亡東吳,勢蜀漢必然勢孤力窮。即使讓蜀漢得到一半?yún)堑?,也不能長久存在,何況蜀漢只能得到外部大魏得到內(nèi)部呢?最終,曹丕還是拒絕了劉燁的建議,選擇接受孫權投降。 "權無故求降,必內(nèi)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nèi)。蜀攻其外,我襲其內(nèi),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nèi)乎!"——《三國志》 當吳蜀夷陵對峙之時,曹丕屯兵江北,想要坐山觀虎斗。劉備兵敗夷陵以后,陸遜預料到曹丕會乘虛而入,沒有乘勝追擊,選擇回防長江。后來果然如同劉燁預料,對曹丕陽奉陰違,曹丕這才想起進攻孫權,可惜為時已晚。陸遜已經(jīng)嚴陣以待,曹丕只得選擇退兵。 而假如夷陵之戰(zhàn)勝利的是劉備,那么毫無疑問,荊南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將劃入蜀漢版圖。 當時劉備已經(jīng)派遣馬良去傳檄荊南四郡。孫權剛剛奪取荊州不久,民心未附。反觀劉備之前在荊州經(jīng)營多年,聲望還是很高的。劉備伐吳很多荊州人也都起義響應劉備了。只要劉備在夷陵打敗陸遜,處于觀望狀態(tài)下的荊南四郡必定會兵不血刃傳檄而定。而夷陵一敗,劉備可以趁勢收復江陵(南郡一部分),攻取江夏,徹底收復除了曹魏占據(jù)的襄陽(南郡一部分)、南陽郡以外的荊州。幾乎達到了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標準,國力會比稱漢中王時期更為強大。 之前已經(jīng)說了,曹丕沒有接受劉燁的建議,等他想起來要出兵的時候,吳蜀已經(jīng)冰釋前嫌,共同抗魏。曹丕這時候再要出兵已經(jīng)太遲了。所以假設劉備勝利的情況下,與歷史唯一的區(qū)別就是荊州屬于蜀漢的了。曹丕既然面對打敗劉備回防長江的東吳集團無計可施。面對打敗孫權跨有荊益的孫權集團同樣無計可施。曹丕如果進攻揚州,劉備可以乘機從荊州、益州同時出兵北伐。曹操必然被迫回防,曹丕如果進攻荊州,劉備乘勝之師,兵鋒正勝呢,曹丕占不到什么便宜。曹丕如果進攻益州,蜀道艱難,又有魏延構筑的固若金湯的漢中防線,曹丕同樣占不到便宜。所以與歷史上雖有夷陵之戰(zhàn)荊州失守的恥辱,為了蜀漢大局,依然和東吳重新訂立盟約的蜀漢一樣,知道唇亡齒寒道理的東吳雖然很想奪回荊州,但面對虎視眈眈的魏國,孫權勢必也會訂立盟約。 由此可知,即使劉備夷陵之戰(zhàn)勝利了,曹丕依舊不會出兵,孫權依舊會和劉備聯(lián)盟。劉備集團如果夷陵之戰(zhàn)勝利,是可以收復荊州而且不用忌憚虎視眈眈的曹丕。 |
|
來自: 數(shù)字人生6688 >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