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效應:凡是追求做少,做精,打造精品?;仡櫬臍v的時候會因為一直打造精品而積極熱愛,從而有更大的動力做更好的事情,循環(huán)往復積極發(fā)展。 所謂精品效應就是要求人們在做事,做選擇時,不能隨便,湊合,委曲求全,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要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在打磨精品上,拒絕次品操作方法,拒絕無可奈何,拒絕不想要,拒絕短期利益。 求職為例,隨隨便便選擇職業(yè),然后忍受職業(yè)帶來的人脈環(huán)境不佳,工作內(nèi)容乏味,經(jīng)濟狀況不佳,然后忍受不了,貿(mào)然離職,又因為缺乏信息,迷茫無助,經(jīng)濟困頓再隨便擇業(yè),最后往復循環(huán)就是次品效應。因為每一次行動都在打造次品,次品的積累會讓人們逐漸喪失對某一事物的信心,最終潰不成軍。 相反,認真求職,認真分析準備,投入其中,拒絕自己不想要的工作,拒絕因為短時和貧窮的初衷帶來的工作,真心付出努力,交換出理想的工作,非但有成就感,之后的履歷也會因為這份工作的背書和成績,獲得更好的機會。繼續(xù)打造精品,精品的累加讓人對事物發(fā)展和自身都更有信心,事物發(fā)展欣欣向榮。 2、墨菲定律:你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 解釋一下:墨菲定律又被成為恐懼者定律,雖然有很多官方說法,但是總結起來精髓就是你恐懼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fā)生。 當人們深陷恐懼之時,恐懼的事情便會發(fā)生。這點我深有同感,比如說,有一段時間公司業(yè)務壓力很大的時候,很怕被合作伙伴拒絕,那個時刻越是恐懼,越是因為恐懼而激發(fā)了對方的欺凌情緒,越是難能愉快合作。后來痛定思痛,找到了墨菲定律的破解方法:接受恐懼結果,拒絕不想做的事情。 簡而言之,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恐懼的結果。你現(xiàn)在正好有一件讓你恐懼焦慮的事情,越是害怕后果,越是會恐懼焦慮,站在原地無法有效自救,這時候只需要通過方式接受最終結果即可。比如說你很害怕自己被裁員,因為被裁員之后面子過不去,也很難找到工作。那就接受這個結果就好,如何接受這個結果,你可能需要一個開解你的人,從他嘴里說出讓你接受結果的話。 比如我和一位律師朋友坦言了關于一件事心理的焦慮和壓力,他說“不要緊,你到時候如果真的有問題,訴訟就可以,沒啥大不了?!边@一句,我徹底釋然,拼命努力,最終突破恐懼,解決了問題。 比如我的一位讀者已經(jīng)待業(yè)兩年了,擇業(yè)猶猶豫豫,猶豫的原因就是害怕自己選錯了。我對她說:“選錯了就錯了,再改唄,之前都浪費了兩年,還怕浪費這點時間?”她豁然開朗,一下放下恐懼,用了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進入了理想的公司。 接受恐懼的結果,就是破解墨菲定律的秘訣。 3、二八定律:創(chuàng)造價值法則,80%的時間放在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上,20%的精力放在消費上才能成為卓越的人才。 拉開差距的不是每個人的時間投放的地方以及產(chǎn)出的價值。也就是說精英的時間都是投放在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價值上,至少有80%的時間是在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20%的時間在消費他人的勞動成果。 普通人的消費占比至少在50%以上,這里的消費不單單指購買消費,比如日常娛樂,看劇,即便是看一些免費的內(nèi)容,我們依然在消費他人的勞動成果。整個人的時間投入比,消費占據(jù)了50%-100%,那么你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領域卓越的人才,必須要把80%的精力放在生產(chǎn)及創(chuàng)造上,20%的時間消費他人的勞動成果,更頂尖一點的人才消費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生產(chǎn)價值。比如說觀看娛樂節(jié)目,學習方法,便于自身更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內(nèi)容等等。 4、美即好效應:外表好看或者某方面出類拔萃的人,人們會誤認為ta方方面面都很好 一個人外表好看,在某方面有卓越的成績,人們會誤認為ta方方面面都非常優(yōu)秀。 美即好效應提醒成年人: (1) 不可忽視“面子”。好的面子,會帶來好的機會。比如《當幸福來敲門》里的主人公,即便貧窮之至的時候也依然要熨燙整齊的西裝,穿著西裝革履去應聘。倘若他把自己瀕臨絕境的窘迫樣子展現(xiàn)給他人,高級金融公司的人并不會同情他們,只會聯(lián)想到更深層次的能力及品德問題,他會因此失去更多的機會。同樣的道理,企業(yè)往往會拒絕那些因為窘迫急于求職的人,因為對他們的能力存有懷疑。所以掌握美即好效應原理,無論何時,都要維護好良好的狀態(tài)。 (2)需要做好刻意傳播。優(yōu)秀需要展示出來,當你一方面的優(yōu)秀被展示的時候,會收獲美即好效應所帶來的信任,信任會帶來更多的機會。 所謂攢人品就是指日常行為積累的信任,關鍵時候才能爆發(fā)成績會。遲遲不愿意展示,不好意思展示的人沒有掌握美即好效應。 5、酒與污水定律:酒倒入污水之中得到污水,污水倒入酒之中得到的仍然是污水。比喻組織里有一批害群之馬就會把整個組織毀掉,因此一定要及時清除。 酒與污水定律,說的是不管酒有多少,污水有多少,只要混進污水都會成為污水。所以組織里,不管優(yōu)秀的人有多少,只要混進一個壞人,那么整個組織都會變壞。這點提醒企業(yè)主,當你發(fā)現(xiàn)員工中有一個害群之馬一定要及時清理掉他,不能寬容,否則他所在的部門,所在的組織都會因為他的言論,他的行為受到影響,進而瓦解崩潰。 對于普通職場人,一定要肅清自己的圈子,保證社交圈子的純凈,靠譜的人社交圈子的也是靠譜的,不靠譜的人社交圈子也是不靠譜的人居多。所以要及時遠離負能量,不靠譜的人,遠離混亂的圈子,否則你的朋友圈一個人是這樣,很快就會像滋生細菌一樣滋生出一群和ta特質(zhì)一樣的人,到時候你也會受到影響,也會被人貼上xx不靠譜的標簽。 因此,肅清圈子,接觸主流,見識高級。遠離人品格局都和自身價值觀不相符合的人,接觸真正意義上因為成績而優(yōu)秀的人。 6、手表定律:人一個階段只能有一個目標,一套標準,一個價值觀。不專注勢必崩盤 手表定律是指擁有兩塊手表,并不能幫人準確判斷時間,反而會造成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判斷力。 提醒職場人一個階段必須要堅守住一個目標,一套標準,一個價值觀,不能什么都要,不能來回變化,否則勢必像擁有兩塊手表一樣,無所適從,最終造成全面失敗。 職場人無法在同一時間做所有事情,所以必須要選擇一件事一件事做。才能保證事情完成的進度,效率,效果。一件事一件事做就必須要求人們一個階段必須堅守一個目標,一個標準,一種價值觀。 如果這個人經(jīng)常變更自己的決策,反復搖擺不定,總是恐懼自己做錯了,選錯了,就像同時看兩塊手表一樣,既無法知道自己的方向,要做的事情,也無法集合有效團隊,做有效的努力,實現(xiàn)目標。最終就會在自我干擾里失敗。 最容易成功的方法就是放棄實踐之前所謂的分析,所謂正確的做法,而是確定單一目標,單一價值觀,單一方法,在實踐里不斷修正迭代,最終因為量的積累引發(fā)質(zhì)變。 7、奧卡姆剃須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就是說不要費很大的勁做用很小的投入就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奧卡姆剃須刀原理建議人們不要費很大的力氣去做本來用很少的力氣就可以做好的事情。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定理是在同一位好友討論公司的模式,當時我們想要費力地開發(fā)自己的小程序,但是這位CEO好友本身是技術出身,強烈建議我不要做這種嘗試,而是用已有的SAAS工具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他當時說的就是奧卡姆剃須刀原理,花費巨額的人力物力,幾千塊錢就可以買到的SAAS工具,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為什么要花費覺得人力物力。 可以總結為“避重就輕,避繁就簡”。凡是如果做起來很費力一定代表沒有在正確的方法和道路上,如果一直需要艱苦勞動產(chǎn)出,這件事本質(zhì)上一定有問題。一件正確的事情最基本的考核標準就是可以通過輕松操作獲得良好結果。 所以真正對于你而言正確的事情,正確的方法都是簡單易行,輕松不費力的。不要追求HARD模式,并以此以為自己在克服困難,很可能你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 8、畢馬龍效應:積極心理暗示對于人的行為,情感都有積極作用,人們更容易下意識地接受自己欣賞的人對自己的暗示。 畢馬龍效應中強調(diào)積極的心理暗示,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chǎn)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yǎng)出充滿自信的態(tài)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fā)生的。 除此之外,關于人們會下意識接受自己欣賞的人對自己的暗示,這里不單單指好的暗示也同樣包含壞的暗示。 這就是說為什么上司盡可能不要批評下屬,因為下屬之所以成為下屬,其中有欣賞敬佩的含義在其中,因為有這樣的含義所以下屬更容易接受上司的暗示。一旦上司的言語中暗示下屬無用,那么對方極有可能接受暗示,從而讓自己的行為,舉止都變得趨近于無用,效率低下等負面情緒。 反向來講,畢馬龍效應也在教會人們,不單單要積極地自我暗示,同樣也要積極地暗示他人。 9、霍布森選擇效應:封閉式選擇最后只有失敗一條路可走。 霍布森選擇效應簡而言之就是說一個叫霍布森的人開了一個馬場,只要人能夠讓馬跟著他們走出馬場的大門,那么這匹馬就歸對方所有。馬場很大,馬很多,人們癡迷于馬的選擇,但是最后才發(fā)現(xiàn),馬都太高大了,而馬場的門過于狹小,幾乎不可能有馬走出來。 人們把這種看上去選擇很多,其實沒有選擇的假象選擇成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霍布森選擇里最被強調(diào)的就是缺乏互動的選擇,也就是封閉式選擇?,F(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錯誤比比皆是,比如經(jīng)??梢钥吹胶芏嗳嗽讵q豫自己到底要進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為此煩悶不已,但其實沒有一家公司正式下發(fā)錄取通知給她。 封閉式選擇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的漩渦,喪失主觀創(chuàng)造性,能動性,因為缺乏與外界的互動,造成好像選擇很多,其實完全沒得選。 我在發(fā)布會里曾經(jīng)說正確的選擇都是動態(tài)的,要伴隨著搜集信息,同外界互動,獲得充足信息,最終決策。這才是真正的開放式選擇,也就是你能夠從選擇中獲得外界的信息,了解自身的不足,基于信息做好決策。 10、凡勃倫效應:商品價格越高越容易暢銷 解釋一下:款式、皮質(zhì)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80元,進入大商場的柜臺,就要賣到幾百元,卻總有人愿意買。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其實,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zhì)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xiàn)了一種奇特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這種你現(xiàn)象的背后,也有消費者心理學的原因,人們對于高單價的產(chǎn)品及良好的外包裝有先天的信任感。同時也能滿足自身虛榮需求。 這點在我們購買淘寶的時候就會有所發(fā)現(xiàn),同樣的衣服,網(wǎng)紅店里有高級圖片的,價格貴的銷售量就會高,批發(fā)商手里劣質(zhì)市場圖銷售量會低,因為消費者先天認為后者是劣質(zhì)貨,自己買劣質(zhì)貨是在浪費錢。 同樣,類似于Zara產(chǎn)品的定價也是一樣,99.9的概念和19.9對于消費者本質(zhì)是一樣的,他們花出去的猶豫成本是一樣的,所以Zara以9作為基礎定價就是在追求單位價值的最大化。 這件事提醒職場人,當你團隊有限,精力有限的時候,要制作精品,把自己單位時間產(chǎn)出的價值最大化,也就是要追求用同等時間賺盡可能多的錢,而非薄利多銷。 任何比拼價格的事情,需要有團隊配合,單個人是不可以的。 以上10個頂尖思維模型,是我近期深有感悟的思維方法論,分享給你。 想了解更多那就點擊關注吧! 或者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