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金匱要略自學課程錄(100) 第十四章、厥陰病 第二節(jié) 厥陰方證 11、黃連湯【組方】:黃連三兩,炙甘草三兩,干姜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65克),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nèi)苟R煞侵倬胺?。(康平本?/span>“疑非仲景法”) 傷寒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注】:胸中有熱,謂胸中發(fā)煩熱也。胃中有邪氣,謂胃內(nèi)有邪熱和水氣也。腹中痛,為水與熱相互激動,刺激胃腸的結(jié)果。欲嘔吐,胃中停水沒有熱的刺激還好些,有熱非吐不可。黃連湯主之。 本方證上熱表現(xiàn)在胸滿痞悶欲嘔,下寒只提到腹痛,還不能肯定就是下寒,腹痛也可能是實,但從組方的干姜看出有下寒,所以這條腹痛是簡語,腸鳴腹瀉等都可能有,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湯,治熱往上沖。黃連有治肚子痛的作用,也治痢疾,同時治胸中煩熱,故此方不用黃芩,而黃連的量重。黃芩則不能治痛,黃芩湯所以治腹痛,是有芍藥大棗的緣故。如果上邊煩熱厲害,若同時又有氣上沖,可以用這個方子。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都沒有提到胸中有煩熱。本方證也有心下痞硬,故有人參。這個方劑同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大同小異。后面方后語有些錯,煮取六升,去滓,溫服,這個錯了,去滓還要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應(yīng)該這樣。 12、六物黃芩湯【組方】:《外臺》黃芩湯治干嘔下利。黃芩,人參,干姜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65克)。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方解】此方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基礎(chǔ)上,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參易芍藥,且加少量桂枝,雖主治大致同,但此偏于下寒者。 金匱·嘔吐噦下利病附方(二):《外臺》黃芩湯:治干嘔下利。 【注】:《傷寒論》的黃芩湯與《外臺》黃芩湯名同而藥不同,為便于區(qū)別,故把《外臺》的黃芩湯稱之為六物黃芩湯。本方治干嘔下利的作用,與黃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參,當有心下痞硬。無芍藥則腹肌當虛軟而不攣急,宜細辨。又,有干姜,當有下寒上熱,是厥陰證。 六物黃苓湯與四物黃芩不一樣,這個是近乎半夏瀉心湯這種藥,黃芩、人參、干姜、桂枝、大棗、半夏。那么當然是健胃止嘔,它有人參、干姜;半夏止嘔;同時也解煩,黃芩是治下利,解煩止利。所以這個方子一方面補胃治虛,用人參,有姜、大棗這些藥,同時有半夏、干姜又能止嘔,有黃芩也能治利,所以它“治干嘔下利”。 13、溫經(jīng)湯 【組方】: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各二兩,半夏半升(65克),麥冬一升(90克)。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金匱·婦人雜病9: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注】:婦人年五十,女子七七,一般這個時候月經(jīng)會停(天癸竭,太沖脈衰少,地道不通),“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指陰道出血而非大便塘瀉,稱漏下(非經(jīng)期陰道出血淋漓不盡)。婦人年已五十,在經(jīng)血當止時,反下血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這是瘀血的表現(xiàn)。少腹里急、腹?jié)M,不只是虛寒,而亦有瘀血的腹證在(瘀血在少腹嚴重的時候除了少腹急結(jié),還會出現(xiàn)神志異常,甚至其人如狂。具體可參考桃核承氣湯證)。手足煩熱、唇口干燥,其原因由于曾經(jīng)半產(chǎn)而津枯血燥,瘀血在少腹不去而生上熱,口燥但欲簌水不欲咽是淤血的典型癥狀。瘀血久久不去,也必有下寒,如宮冷,畏寒喜暖,漏下,色暗有塊,淋漓不爽,經(jīng)期混亂,脈細而澀等。故肯定此屬帶下之病。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溫經(jīng)湯組成:桂枝,生姜,甘草,吳茱萸,麥門冬,半夏,人參,當歸,川芎,芍藥,牡丹皮,阿膠。大概拆分為如下幾方: 1.桂枝,生姜,芍藥,甘草,是桂枝湯變化(去大棗),用于調(diào)和營衛(wèi)氣血、引邪外出。 2.吳茱萸,人參,生姜,為吳茱萸湯變化(去大棗),溫胃驅(qū)下寒、配伍桂枝湯降逆止嘔。 3.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為麥門冬湯變化(去粳米、大棗),滋枯潤燥補胃之虛清虛熱。 4.當歸,芍藥,川芎,阿膠,甘草為膠艾湯變化(去艾葉地黃),涼血、止血、行瘀、活血、清上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