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答,中藥不一定曬干了才“有用”。曬干只是中藥的炮制方法之一。 炮制,古稱炮炙,在中藥學中是指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按照醫(yī)療、調制、制劑、貯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藥材自身的性質,將藥材加工成飲片時所采取的一系列傳統(tǒng)制藥技術。炮制中藥材的過程可以影響中藥的藥性,改善中藥材的儲藏性,是中藥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干燥以后便于保存,不僅中藥材,很多干貨如香菇木耳等都需要如此保存。 中藥很多傳統(tǒng)炮制方法已經被現(xiàn)代化學理論證明可有效降低毒性,如附子久煎可使烏頭堿轉變?yōu)榇螇A或新堿大大降低毒性(且療效基本不減);朱砂水飛可去除毒性大的水溶性汞鹽等等。 采收時間的講究也被證明有效地保留了活性成分,如根類中藥多在秋冬季節(jié)地上部分將枯萎或春初發(fā)芽前采收、皮類藥材在春末夏初養(yǎng)分較多且傷口易愈合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都不是故弄玄虛,而是通過不斷實踐,最終也被證明科學合理的措施。 【中藥曬干的步驟可以粗略歸為一般修制的制法中】 揀:僅憑肉眼人工揀除藥物中的雜質和非藥物成分 篩:用篩子除去藥物中體積較小的部分和雜質 簸:用竹簸箕顛動,依照輕重和密度區(qū)分藥物去除雜質 揉:將質脆易碎的藥材放在粗篩上按揉使破碎過篩 拌:將藥物與輔料,包括朱砂、青黛、鱉血等拌和 去毛:除去植物來源藥物表面的絨毛,通常采取刷去毛、刮去毛、火燎去毛、燙去毛、炒去毛等不同的方式,選取的方式不同會對藥性產生不同的影響 磨:用摩擦的方式粉碎藥材 搗:用擊打的方法將體積小而質地硬的藥材粉碎 制絨:將質地松軟的藥物反復按壓揉搓使之松瀉成絨 水制 洗 :短時間清洗藥物去除附著在表面的雜質如泥沙 淘 :對細小的種子類藥物以如淘米的方式淘洗,去除泥沙 漂 :將藥材在水中浸泡,氣溫低時每日換水兩次,氣溫高則須換水3-4次以上,以溶出水溶性的有毒成分 泡 :操作如漂但不換水,令藥物在水中發(fā)酵泡軟,用以處理龜板等藥材 飛 :將藥材與水一起研磨,經過短時間沉淀后傾取上層渾濁液,揮干水份后可以獲得極細的粉末 去心 :將莖類藥物泡軟后去除木質部 火制 烘:將藥物放在近火源處或者相對高溫處,令水分蒸發(fā),緩緩烘干 焙:焙就是用文火烘干,與炒相比不需要經常翻動 炒:與烹飪中的炒相同,將藥物在鐵鍋中翻炒,根據(jù)炒時的輔料不同分為清炒(無輔料)、麩炒(以麥麩為輔料)、鹽炒(以鹽粒為輔料)、米炒(以大米為輔料)和土炒(以堿性的灶心土為輔料) 燙:燙與炒類似,但溫度更高,約在200-300度,同時需要其他固態(tài)輔料共同加熱,常用的輔料有砂、蛤粉、滑石粉、蒲黃、鹽粒等 煅:煅是將藥物在700℃以上高溫處理的炮制方式,根據(jù)使用工具的不同,分為鐵鍋悶煅、鐵鍋煅、坩堝煅、直接火煅、灰火悶煅、爐火悶煅等 炙:炙系將藥物與液體輔料共同炒制的炮制技術,根據(jù)使用輔料的不同可以分為蜜炙、醋炙、酒炙、姜汁炙、鹽水炙、油炙、羊油炙等 煨:將藥物包埋在另外一種物質中加熱的炮制方式叫做煨,可以分為面漿煨、烘煨、重麩炒煨、米湯煨等 水火共制 煮:與烹飪中的煮相同,將藥物與其他液體輔料共同加熱,常見的有清水煮、酒煮、醋制、酒醋共制等 蒸:與烹飪中的蒸相同,用液體輔料的蒸汽直接加熱,多用于加工滋補類藥物,常見的有清蒸、酒蒸、醋蒸等 燀(chǎn):燀就是將種子類藥材用熱水浸泡后去除種皮的炮制方法 淬:是將藥物煅燒紅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僅易于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fā)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其他制法 制霜*:種子類藥材壓榨去油或藥物經過物料析出細小結晶后的制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制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后者如西瓜霜。 發(fā)酵*:將藥材與輔料拌和,置于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利用霉菌使其發(fā)泡、發(fā)霉,并改變原藥的藥性,以生產新藥的方法。如神曲。 發(fā)芽*:將具有發(fā)芽能力的種子藥材用水浸泡以后,經常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使其發(fā)幼芽。如谷芽、麥芽等。 簡單點說就是: 1.曬干可以使中藥中所含酶類失去活性,防止中藥霉變,便于保存,久不變質。 2.特別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藥材,必須加熱干燥,才能防止萌動變質,如種子藥材白扁豆等。 3.動物藥材也是,如果不處理,很難保存。 4.便于攜帶和運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