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沒那么用功地讀過書,可是,當她的名次遠超媽媽定下的目標時,媽媽卻食言了。 張歆藝說,那時候她就立誓,以后要給自己買很多很多白球鞋 / 《做家務的男人》 她知道,那時候家里沒錢。 可是,99塊的白球鞋,還是成了她成長中抹不去的執(zhí)念。 長大后,她瘋狂給自己買了無數(shù)雙白球鞋,只為了彌補當年的失望。 許多網(wǎng)友留下了“感同身受”的評論: 被父母“放鴿子”,太常見,也太難以釋懷。 有些事情,理解是一回事,看開又是另一回事。 新快報的調(diào)查中,有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母經(jīng)常食言: 工作忙、沒時間、沒放在心上、本就是開個玩笑…… 父母們總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推翻自己許下的承諾。 可不公平的是,大人的難處輕易就能被體諒,孩子的感受,卻被下意識地忽視。 一位小學生在日記里提到父親: “爸爸是個程序員,經(jīng)常加班。本來說好了一起去海洋館,可是爸爸又要上班了?!?/p> 一次又一次失望后,他寫道:“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不少網(wǎng)友看著日記,感慨父親的不容易: 既要賺錢養(yǎng)家,又要陪伴孩子,食言也是身不由己。 少有人注意到,父親一再承諾、一再做不到時,孩子的失落和無奈。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煩惱總是過于簡單。 即使這會兒不開心,好好哄一哄,也很快就能“雨過天晴”, 孩子的感受,成了一件可以“日后彌補”的事。 一位博主回憶童年:父母答應第二天去給自己買東西,結(jié)果家里來了客人。 客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自己的心愿完全泡湯。 這么多年過去,再想起這件事,他還是會覺得委屈。 如果表現(xiàn)出不高興,還會被罵不懂事 / 微博
“每當家長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爽約時,孩子在乎的從不是理由,而是結(jié)果?!?/p> 做不到,可以不承諾??嘀?,不該是任意違背約定的理由。 以“難處”為自己開脫,可能會讓孩子承受更多傷害。 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常常是無所不能的完美存在。 有人調(diào)查詢問孩子們最崇拜的榜樣是誰,小學組和中學組里,絕大多數(shù)人都把“父母”排在了第一位。 但期待越高,希望落空時受到的傷害,也越深。 一位網(wǎng)友回憶,小時候?qū)W校舉辦節(jié)目,需要穿白襯衣才能參加。 他向父母提出要求,兩人爽快地答應。 沒想到,到了買單的時候,父母不約而同地變卦了。 那次表演,他只能臨時借同學的衣服穿。 在敏感的年紀,承受的這份失望和窘迫,是最親的人給的。 后來,爸媽又為他買回了白襯衫。 他卻覺得已經(jīng)沒有必要:“我再也不穿了?!?/p> 遲來的,沒有用了 / 微博 蔣方舟說,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記在心里。 一些父母不以為意: “他們還小,長大就懂了?!?/p> 可正如《四重奏》里的那句臺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p> 負面情緒埋在心底,沒有及時的溝通疏導,在往后的日子里,就會不斷生根發(fā)芽。 有的人用激烈的方式對抗: “你不帶我出去玩,那我自己去?!?/p> 因為父母沒兌現(xiàn)承諾,14歲男孩逃課獨自爬泰山 / 微博 有人從此失去努力學習的動力: 讀者留言 有人不再信任父母: “不管媽媽許諾時多么的信誓旦旦,我都會忍不住一遍遍確認。” “我寧愿相信陌生人都不會相信我爸?!?/p> 還有的人如張歆藝那樣,因為兒時父母一次次的“空頭支票”,在成年后的報復性消費,填補內(nèi)心的匱乏感。 沒有任何哪種信任,經(jīng)得起肆意揮霍。 更可怕的是,父母輕視承諾,孩子也很容易學著耍賴。 《武林外傳》中,莫小貝逃課不想上學,佟湘玉承諾,只要她能在三天之內(nèi)賺夠三兩銀子,就不再限制她。 佟湘玉以為小貝不可能做到,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真的兌現(xiàn)承諾。 不料,小貝想了很多辦法,一天就賺到八錢銀子。 眼看著小貝就要勝利,佟湘玉和伙計一起裝病騙走了小貝的錢。 她“耍無賴”的這一套,小貝立刻學會。 小貝用銀耳代替燕窩,粉絲冒充魚翅,通過出售“假冒偽劣”的方式增加利潤。 千萬別低估孩子。 他們懂得的,比父母想象得多。 你總讓孩子失望,孩子就會對你死心 / 讀者留言 父母的每一次敷衍、搪塞、欺騙,都是真真實實扎在心里的刀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論對錯,都可能被他們在日后模仿、重復。 教育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模板。 但有一些共性的準則,是相通的、不可輕易打破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