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編號:牛625 1989年出土于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第21號墓。現藏于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該器物經紅外光譜、拉曼光譜與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綜合檢測,確認為透閃石。 玉器呈淡綠色,泛黃,一角有黃褐色瑕斑,較為光澤。扁平,無紋飾,體型小。四角卷勾略顯,周邊外緣磨制為圓鈍抹斜狀。中間無卷云狀,只有一個對鉆圓孔。一邊近緣斜鉆一小孔,是先在邊緣刻槽,由槽內向背面鉆孔。 如果您對我們有好的建議或者有新的見解和發(fā)現,歡迎您與我們聯系:gyyjlhgzs@163.com。我們期待您的消息。 勾云形器線圖 紅色區(qū)域鉆孔放大圖 藍色區(qū)域50倍放大圖 擴展文獻 在辨別紅山文化玉器時,鉆孔工藝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上一篇紅山文化的三孔器,用到的都是對鉆工藝,而上面這件勾云形器則包含了對鉆和斜鉆兩種工藝。紅山文化玉器鉆孔這一典型特征,依鉆孔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類:
從紅山文化玉器孔的特征分析,所用工具為圓錐形,表面較粗糙,前端鈍尖,中后端漸粗。所鉆出的孔內小外擴,象馬蹄,所以又被稱為馬蹄形孔。無論是系掛孔還是系佩孔皆以錐形鉆加較粗解玉砂向內偏斜對鉆相通,形如象鼻,因此被稱為象鼻孔或牛鼻孔。 在通過鉆孔辨別時,還可以根據孔壁上留下的解玉砂摩擦螺旋痕跡來判斷,但也存在一些打磨光滑的或因沁蝕而導致痕跡不明顯的孔壁,所以不能以此為絕對的辨別依據。 《每天美玉》擴展鏈接部分為網上資料或坊間流傳的說法,不代表我們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特此說明。 古玉研究聯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在山吟館古玉研究中心聯合創(chuàng)立,其宗旨是推動和促進中國古代玉器科學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為研究對象,與考古單位及科研院所合作從事中國古代玉器科學研究、保護、傳承、發(fā)展工作,開展中國古代玉器科學檢測分析的專項研究,創(chuàng)建中國古代玉器科學研究實驗室,從事中國古代玉器數據庫建設。服務學術,服務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