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詩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到元代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再到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無一不在說明,這些代表著我國人文歷史環(huán)境名片的名橋、名樓、和名亭,正是組成秀美華夏萬里江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那么,對于現(xiàn)存于世的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四大名橋、四大名亭,它們令世人嘆為觀止、獨具匠心的卓絕風姿您可曾領(lǐng)略?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鑒賞古往今來,從市井百姓,到達官顯貴,王孫公子,乃至九五至尊的天子,他們大都喜歡三兩成群,時常聚于樓閣之上,或登高望遠觀覽風景,或寄情于景抒發(fā)情致,亦或把酒話桑麻!像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的煙臺蓬萊閣、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岳陽樓,它們,又經(jīng)歷過怎樣的歷史滄桑,演繹過多少文人墨客的憂世情懷!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煙臺蓬萊閣 蓬萊閣,坐落于山東省蓬萊市城北海邊的丹崖極頂,這是一處古建筑群,其主體建筑建于宋朝嘉祐六年(1061年),“八仙過海”的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nèi)外,素有“人間仙境”之美談。 煙臺蓬萊閣 蓬萊閣主體閣樓高15米,坐北面南,系雙層木結(jié)構(gòu)建筑,閣上四周環(huán)以明廊,這里是您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的最佳觀景處,更是觀賞海市蜃樓的最佳地點。另外,蓬萊閣由幾組不同的祠廟殿堂、閣樓、亭坊組成,包括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蓬萊閣、彌陀寺等。傳說蓬萊是中國古代民間和道教中著名的神仙所居之地,被視為人間仙境。據(jù)說,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派徐福帶著眾多童男童女尋求長生不老之仙藥來的就是這個地方。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二: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江西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主體建筑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臺座分為兩級,以上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筑,而內(nèi)部卻有七層。因古人極重風水,滕王閣坐落于贛水之濱,被看成是吉祥風水建筑,古人譽之為“水筆”。自古就有“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的說法經(jīng)久流傳,可見滕王閣在人們心目中所占據(jù)的神圣地位,因此受到歷朝歷代倍受重視和保護。 在古代,滕王閣的主要作用是專門用來存放經(jīng)史典籍,等于古代的圖書館。后上元二年(675年),滕王閣因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為世人所熟知。歷朝歷代文人雅客以滕王閣為歌詠對象的詩作不勝枚舉。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因在鄱陽湖之戰(zhàn)大勝陳友諒后,邀群臣及文人們在滕王閣觀燈看火、賦詞作詩以慶興。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三:湖北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 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有兩種,一說是原樓在黃鵠磯上,后人念“鵠”為“鶴”,后以訛傳訛,口口相證的結(jié)果;另一說則是由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得名。如今,黃鶴樓樓外輔助建設(shè)的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更是將主樓烘托得壯觀亮麗,并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散發(fā)著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建筑獨具的神韻。 湖北武漢黃鶴樓 早在三國時期,黃鶴樓是被用來做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三國歸一后,該樓演變?yōu)楣偕搪眯械摹坝伪赜谑恰?、“宴必于是”的觀賞樓。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黃鶴樓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跡?!贝送?,歷代不少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千古絕唱,如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使得黃鶴樓聞名遐邇。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四:湖南岳陽岳陽樓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墻上。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閱軍樓”。自古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站在岳陽樓上,可下瞰洞庭,前望君山。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岳陽岳陽樓 岳陽樓的結(jié)構(gòu)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式,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jié)為整體,作為江南三大名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湖南岳陽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岳陽樓以北宋范仲淹所寫《岳陽樓記》而著稱于世。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鑒賞 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貫通東西、銜接南北的地理通道而存在,而另一種則是隱喻人們之間維系關(guān)系的心靈紐帶。由此可見,橋在人們生活和感情上的重要性。至今存世而巍然屹立的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潮州廣濟橋、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它們又向世人述說著怎樣的歷史內(nèi)涵呢?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潮州廣濟橋(湘子橋) 潮州廣濟橋,又名湘子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lián)結(jié)東西兩岸。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潮州八景(鱷渡秋風、西湖漁筏、金山古松、北閣佛燈、韓祠橡木、湘橋春漲、鳳凰時雨、龍湫寶塔)之一,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州廣濟橋(湘子橋) 廣濟橋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它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于一體,屬中國橋梁史上孤例。該橋正對潮州城東門,古時作為連接韓江兩岸的重要通道,在橋的東西兩端是用亭臺樓閣連接的閣橋,中間卻是由十八艘漁船連接的浮橋。當浮橋連通便可通車馬,當將浮橋的小船開走則又可以通行航運。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二: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洨河上,始建于隋開皇十一年至開皇十九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shè)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長50.82米、寬9.6米。該橋全部由石頭砌成,橋下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圓拱形的大拱洞,這個大拱洞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旦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會受到影響。同時,在大拱的兩肩上,各設(shè)有兩個小拱。平日,河水從大拱下平緩流過,每當遇到發(fā)大水時,河水可以從大拱肩上的四個小拱分別泄流而過,以此減輕異常水流對橋身造成的巨大沖擊。因此,在歷史悠長的歲月中,縱然趙州橋先后經(jīng)歷了10次水災,8次戰(zhàn)亂,以及多次地震,卻依然巍立不倒。這一切,都取決于古人智慧精妙的設(shè)計。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三:泉州洛陽橋 泉州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于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該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整整用了六年時間。洛陽橋長1200米長,寬5米,橋墩44座。被譽為“天下奇”、“海內(nèi)第一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其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 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由當時任泉州郡守的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由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現(xiàn)保存于橋頭蔡忠惠公祠內(nèi),為歷代書法珍品。洛陽橋為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該橋規(guī)模宏偉、結(jié)構(gòu)堅固,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該橋在建筑技術(shù)的成就上,不僅成為現(xiàn)代橋梁工程“筏形基礎(chǔ)”的先驅(qū),而且為了使得橋墩更為牢固,采用了生物加固橋梁的方法,巧妙利用“礪房”繁殖來聯(lián)結(jié)膠固石塊,這種方法,開橋梁建造技術(shù)之先河,在古今中外都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四: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又稱蘆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qū)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是北京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造聯(lián)拱橋,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盧溝橋的半圓拱券采用縱聯(lián)式實腹砌筑法,使11個拱券聯(lián)成一體,今依然保留有中間三個被稱作虬蠖的拱頂龍頭,雕工精妙絕倫。橋兩側(cè)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從古至今,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皎皎明月倒映水中,因此,“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在《馬可·波羅游記》中,盧溝橋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的第一槍。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古代四大名亭鑒賞亭,聽上去感覺特別愜意。它既不同于中國的樓,常作登高望遠;又不同于橋,作貫通物理空間和人內(nèi)心的靈通。然而,遮擋現(xiàn)實突然其來的風雨、預防烈日當空的曝曬,又或約朋會友于其間吟詩作對,下棋消遣,觀山賞水……亭,絕對是作為最恰當?shù)拇嬖诓豢苫蛉?。所以,亭在人們看來,小巧卻不失詩意,便捷卻不失風雅。正可謂:人在亭中,亭在景中,妙在其中……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亭,長沙愛晚亭、北京陶然亭、杭州湖心亭,滁州醉翁亭……多由千古文豪人杰所成就。 中國古代四大名亭之一:長沙的愛晚亭 愛晚亭,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于1792年。亭坐西向東,三面環(huán)山,是我國亭臺建筑的經(jīng)典。2013年,愛晚亭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長沙的愛晚亭 愛晚亭原名紅葉亭,后因杜牧七言絕句《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而改稱愛晚亭。愛晚亭由八柱支撐,分為上下兩層,琉璃碧瓦,亭角翹首相望,自遠處觀似凌空欲飛。亭前方塘,略有畝許,周邊桃柳成行。放眼遠眺,皆是楓林。周圍,銜遠涵近,紫翠菁蔥,流泉不斷,熏染陶然,頗具意境。在亭東西兩面亭欞懸以紅底鎏金書“愛晚亭”,這是由毛澤東所書手跡而制。亭內(nèi)立碑,上刻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因此,愛晚亭更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20世紀初探求革命真理的歷史見證。 中國古代四大名亭之二: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的陶然亭公園內(nèi),是一座清代名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jiān)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gòu)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被譽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 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頗具文化內(nèi)涵。陶然亭三面臨湖,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半,面積90平方米。上有蘇式彩繪,屋內(nèi)梁棟飾有山水花鳥彩畫。兩根大梁上繪《彩菊》、《八仙過海》、《太白醉酒》、《劉海戲金蟾》,亭上有三大匾,一是建亭人江藻親筆提寫,一是取齊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詞,還有一塊是郭沫若題“陶然亭公園”門額中字,東向門柱上懸“似聞陶令開三徑,來與彌陀共一龕”。此聯(lián)為林則徐書寫。清代200余年間,此亭名聞遐邇,聲名遠播,成為都中一勝?!拔濉に摹边\動前后,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人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曾先后此進行革命活動,為陶然亭抒寫了光輝的歷史新篇章。如今,陶然亭為全國各地來京文人墨客必游圣地。 中國古代四大名亭之三:杭州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央,湖心亭建于1552年,是湖中三島(湖心亭、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稱湖中三島)中最早的一個。 杭州的湖心亭 亭前有乾隆皇帝的“蟲二”碑,這正是傳統(tǒng)風月移除周邊筆跡后留下的字,寓意風月無邊。“湖心平眺”被列為清代“錢塘江十八景”之一。 中國古代四大名亭之四:滁州的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為其命名。 醉翁亭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醉翁亭一帶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前有“讓泉”,亭中新塑歐陽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亭園內(nèi)九院七亭,風格迥異,各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 滁州醉翁亭 關(guān)于醉翁亭的來歷,相傳,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在范仲淹“慶歷新政”失敗后,歐陽修受到牽連,被以莫須有的“張甥案”貶至滁州,此時正是歐陽修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困頓時期,瑯琊山瑯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因敬仰歐公德品和才學,兩人結(jié)為知音,為鼓勵歐陽修能夠坦然面對生活,在怡然樂觀,為政之余,陶醉于“環(huán)滁皆山”的景色,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以“醉翁”作為亭名,并由此創(chuàng)作出了《醉翁亭記》流傳千古。 一座享譽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定少不了古之名樓、名橋、名亭的點綴其間!一幅寄情山水的傳世畫卷,也必然包含了名樓、名橋、名亭這些歷史人文元素! 歷史洪流,千古人不復,而今,惟有這些名樓、名橋、名亭風韻猶存,在風雨中,陽光里,如詩如畫的江山里,與天地同修,與古人今人同醉,訴說著千古人文,萬千軼事,……當然,它也同時見證著偉大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人類智慧在建筑文明史上的驚世造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