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這一詞匯起源于宋代,已經(jīng)有1000多年的歷史。將“飯”與下棋術(shù)語“局”組合起來,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自古以來,飯桌這個方寸之地,是中國人重要的社交場景之一,承擔(dān)了更多的非食物功能。對于參加飯局的人而言,吃飯只是載體,設(shè)“局”辦事情才是目的。吃飯的人,如果陷入了“局”里,就騎虎難下,甚至惹禍上身。“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quán)”等歷代著名飯局已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聰明的人都知道,事情能不能成從來看的都不是飯局,而是你有沒有讓別人認可的實力。中國人的飯局講究最多,這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比肩。網(wǎng)上曾有一期熱門綜藝剖析了中國式飯局的結(jié)構(gòu):請客的核心人物叫“局主”;又能喝酒,又會搞氣氛的叫“局托”;局托的局托,負責(zé)補漏周全的叫“局精”;最后買單叫“局奴”。大家各司其職,表面上是相聚吃飯,實際上是社交戰(zhàn)場。每一個上戰(zhàn)場的人都是想從中獲得戰(zhàn)利品。把正事拐著彎地談,壞事?lián)Q著法地繞,小心試探,話里藏鋒,每一項都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步步為營。不少人篤定地相信,在中國,想辦事兒,得靠飯局。可常常是,飯沒吃幾口不說,反而喝出酒精肝,吃出一身肥肉,傷錢傷身之外,效果卻很一般。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漸漸離不開酒桌了,除了對酒精上癮依賴,更是喜歡觥籌交錯的感覺,間歇性清醒,持續(xù)性迷醉,不求意義,但求過癮,無力面對現(xiàn)實,只愿沉浸在彼此的吹噓里。據(jù)統(tǒng)計,在中國每年由于酒精中毒死亡的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了10萬人,而導(dǎo)致這些人酒精中毒的,大多是因為飯局。而且,你在飯局上結(jié)交的陌生人越多,一定會越疏忽自己的家人和最親密的好友,消耗自己的家庭幸福不說,也或多或少影響了與好友的熟絡(luò)。糟蹋了身體,疏遠了最重要的人,中國式飯局正悄悄毀掉多少人。有人說自己參加各種飯局,不是為了辦事,只是為了認識更多的人,擴充自己的人脈。但扎心的事實就是,人脈永遠是同一階級互相流動,打破圈子的壁壘,并沒有那么容易。如果你自己沒實力不優(yōu)秀,你認識再多的人,也沒有用。你也根本沒辦法融入大佬們的圈子,擴充人脈更是無從談起。而往往在喧囂的酒桌上建立的友情,最后都變成了微信里一張干巴巴的名片。除了讓好友人數(shù)多了一名之外,沒有任何實際的幫助。周國平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論述:“高質(zhì)量的友誼總是發(fā)生在兩個優(yōu)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zhì)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zhì)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社交很重要,朋友要交,人脈要積累,但你不需要一場又一場的飯局,需要的是一次次有價值的遇見。聰明的人不參加飯局,是因為他們明白,只有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能夠結(jié)交人脈的根本,而參加飯局是一種最高成本的溝通方式,無論是時間成本、健康成本還是精神成本,最終都需要自己來埋單。聰明的人明白,有效社交的本質(zhì)是一場資源互換。當(dāng)價值對等的情況下,又何需飯局,一通電話就能解決。曾有一個名為《我們一生將會遇見多少人》的短片,戳中無數(shù)人淚點。人的一生中,大約會遇見80000人,這些人都曾跟你有過一面之緣。但當(dāng)你陷入困境、急需用錢的時候,愿意借錢的不會超過10 個人。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線。翻翻你的朋友圈通訊錄,有多少人,加了好友后再也沒有了交集;有多少人,對你來說只是一個頭像的存在;有多少人,只是點贊之交,甚至連他的模樣都要回想半天?所以,與其在低質(zhì)量的社交上透支生命浪費時間,不如好好花心思來經(jīng)營一下自己的人生。去健身,會收獲一個健康的體魄;去讀書,會收獲一個富足的靈魂;去會見老友,會收獲更深厚的友誼;去陪伴妻兒,會收獲更美滿的家庭;去學(xué)習(xí)技能,會對未來的工作有幫助……賈平凹在《老兄,今晚的飯局我就不去了》一文的結(jié)尾處寫道:“幾時我來做東,回報你的心意,咱坐小飯館,一壺酒,兩個人,三碗飯,四盤菜,五六十分鐘吃一頓!”最好的飯,莫過于與親朋好友之間。不用什么豪華大餐,山珍海味,只要感情真,哪怕是清粥小菜,街邊小食,也能吃出人世間的美味。 在靜謐的時光里,減少無用的飯局,將時間投給自己,肯定會雕琢出一個更優(yōu)秀的自己。 ※ 本文系京博國學(xué)原創(chuàng),作者耕農(nó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