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禍為福,孰知其極。 出自《經(jīng)法·道法》。孰知其極:誰知道它的結(jié)局如何。 2、積愛成福,積怨則禍。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xùn)》。仁愛積聚多了就成為福,怨恨積聚多了就變成禍。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出自《老子》。倚:依靠。伏:潛伏。謂禍與?;ハ嘁来?、互相轉(zhuǎn)化。 4、福由己發(fā),禍由己生。 出自《淮南子·謬稱訓(xùn)》。禍與福的獲得,均在于自己。 5、福不虛至,禍不易來。 出自晉·陶淵明《命子》。福和禍都不是無緣無故地來臨的。 6、得之不喜,失之安悲? 出自晉·葛洪《抱樸子·自敘》。得到它不感到欣喜,失去它為什么悲傷? 7、患生于所忽,禍發(fā)于細微 出自《后漢書·馮衍傳》。忽:疏忽。該句典可解釋為:災(zāi)難發(fā)生在人們所疏忽的地方,禍患開始于很細微的地方。 8、甘心于履危,未必逢禍??v意于處安,不必全福。 出自劉彧《答王景文手詔》。履危:經(jīng)受危險。履,踩在上面,走過。處安:過著安逸的生活。謂情愿去冒險不一定遇禍,無節(jié)制地過逸樂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幸福。 9、福無雙至猶難舍,禍不單行卻是真。 出自元·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福無雙至:幸運的事往往不會連續(xù)到來。禍不單行:災(zāi)禍降臨往往不止一次。謂福祉不易連續(xù)有,禍患卻是不斷生。 10、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油脂可以點火,所以被自己點起的火加熱。一個人錢財太多,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寵祿不足以維生,布衣反而可以終養(yǎng)天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