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醞釀許久,在十月氤氳出美麗的色彩,最愛在這樣的時節(jié),不冷也不熱,拐進(jìn)一條蘇州的小巷,慢慢悠悠晃蕩在青石板路上,不經(jīng)意間,便會撞見一段歷史的訴說,一種文化的遺存,和一片古今相融的生活。 邾長巷西起平江路,東至倉街,在繁華的平江街區(qū)并不起眼,但就是這樣一條普通的小巷,卻是歷史上一段重要事件的見證者。 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其實從巷名上便可窺見一二。據(jù)《蘇州府志》記載,“邾長巷”原名“朱張巷”,因元代時,有朱清、張瑄兩家居此而得名。而這“朱張”二人可都是傳奇人物,與宋元更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朱清是崇明島人,因為家里貧窮,從小便被詆毀為“少年無賴”。后他受傭于一位楊姓富人,因不堪主人虐待,一怒之下,“夜殺楊氏,盜其妻子財貨去”。與張瑄一起揚帆入海,做起了海盜。 他們行蹤飄忽,聚集了同伙數(shù)千人,海舶五百艘,在海上活動了十幾年,非常熟悉南北航道,官兵也拿他們沒辦法。后來宋朝覆滅,朱張二人接受了元朝的招降,為元朝一統(tǒng)立下了軍功。不過,他們對元朝最卓越的貢獻(xiàn)卻是開拓了元代海運。 元初,因為數(shù)百年的戰(zhàn)亂,北方經(jīng)濟(jì)與南方相差甚遠(yuǎn),京都糧食不得不“仰給于江南”,所以朱張二人提議用海道運輸南北糧食。也因此,二人官運亨通,勢傾朝野,“富倍王室”,邾長巷的宅子就是當(dāng)時置辦下的。只是后來他們?nèi)諠u囂張,遭人嫉恨,被朝廷剪除。 朱張二人開拓海運,不僅于元代生計有益,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加強(qiáng)了南北經(jīng)濟(jì)聯(lián)系,還促進(jìn)了太倉的開發(fā)。原來朱張二人開辟的海運啟航港劉家港就在太倉境內(nèi),讓太倉從“居民尚不滿百”的窮鄉(xiāng)僻壤一躍成為了“東南之富域”。 而這樣一段重要的歷史時刻,居然能在蘇州一條不打眼的小巷中,得以探尋,也是意外之喜。 在邾長巷與倉街的交叉口,還有一座古井——洙泗泉,開鑿于光緒年間,井圈上刻有“洙泗泉”、“自治局官井”字樣。 洙泗,即為洙水、泗水,原來古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給一眾徒弟講學(xué),后來便以“洙泗”代稱孔子和儒家。在蘇州方言里,“井水”又與“進(jìn)士”發(fā)音相近,所以有傳言,讀書人喝了這井的水,便有助于科舉考試高中進(jìn)士。 邾長巷里還有兩處老建筑,一處是孫維佳故居潔園,如今隱于民居,只能從青磚墻面和底下的界碑,知曉一二。 另一處則是位于巷口的鶴鳴堂康宅,是當(dāng)時上海灘大亨黃金榮在蘇州興建的私宅之一。融入了上世紀(jì)30年代西方建筑風(fēng)格,墻體青磚都是從國外運回的,編有英文代碼,被評為“蘇州最佳民國洋房”。 這里還曾有多部影視作品取景,由陳道明、佟大為主演的《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就是在此拍攝的。 如今的鶴鳴堂,并沒有閑置,而是被一家蘇式餐館入駐,一邊的墻面爬滿了綠色的樹藤,西式的建筑中,伴有江南的溫婉,清幽雅致,別有一番意趣。 蘇州的巷子,古宅故居很多,故事傳說也多,但都在歲月的流轉(zhuǎn)中,與蘇州人的生活融為一體,讓人游覽其中,心生親切。 ●蘇州市姑蘇區(qū),西起平江路,東至倉街 來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