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曾說過,欲使其滅亡,先使其膨脹。用心理學術語翻譯過來,即精神層面摧毀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給他施加壓力,而是給他營造心理落差。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其揭示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生活慣性,更是人們心理上的不良習性和價值取向。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Maslow)認為,自我實現(xiàn)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在他看來,人們獲取內心世界歡愉的有效途徑即是實現(xiàn)人生的抱負和理想,相應的,自我賴以生存的夢想破碎是擊垮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這種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感往往被個體無限放大和拉長,繼而惶惶不可終日。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認為,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注,當一個人正在經(jīng)受身份上的落差之時,他們會本能的過分關注被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會不自主的臆想周圍人正在嬉笑自己,繼而增加自己的緊張感,所以,他們更容易逃避當下的生活環(huán)境,但空間和人際圈的封閉往往會加深個體的失敗感。 當人們在某一時間段承受了較大的心理落差之后,會喪失對當下生活的控制欲。控制欲(Desire to control)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在生活上的安全感,在很多時候,適當?shù)目刂朴兄谖覀冊鎏韺ι畹男判摹?/span>但當心理落差較大時,我們在固定生活圈子的表現(xiàn)往往會呈現(xiàn)低迷狀態(tài)。例如,對生活沒有了希望,得過且過。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心理防御機制論表示:當我們經(jīng)歷較大的人生起伏后,個體往往出現(xiàn)應激性的防御機制,通過將失敗合理化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精神”與此也有相同之處,利用合理化的理由讓自己將痛苦慢慢消化,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放棄人生追求的做法,這只能在短期內逃避問題,而不能完全解決。事實上,心理上的落差感會消磨我們的自信,當我們不斷地通過對失敗的合理化進行自我麻痹,我們最終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在心理防御機制論中還有一種下意識的保護機制為“倒退”。通過回憶過去的美好來幫助自己脫離當下的緊張和焦慮。在很多時候,我們對美好回憶的更多是短暫的聯(lián)想。但對于很多經(jīng)歷過巨大心理落差的人來說,挫敗感促使他們可以抒發(fā)自己心中的郁悶,他們更為懷念自己成功的時光,但這種回憶往往是片面的和主觀的。現(xiàn)代醫(yī)學普遍認為,我們對回憶的聯(lián)想往往都是以第三人稱進行的,這就讓我們對回憶有了更多錯覺。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人的記憶往往會出現(xiàn)信息不吻合的“虛假記憶”(false memory),我們的大腦往往會主觀地為記憶做一些修飾,而經(jīng)濟學中的“峰終定律”(peak final law)驗證了人們對事物最清晰的記憶往往只有在體驗高峰期和結尾。我們的記憶往往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對這種帶有極強虛幻性的過去深度沉迷往往就會加深現(xiàn)實中的挫敗感,在很大程度上說,這帶有一定的成癮性。 對于很多人來說,經(jīng)歷過斷崖式心理落差之后就很難再重新走出來,因為這需要直面自己的錯誤和重新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即擁有強大的逆商。在認知心理學中,這被認為是需要強大的執(zhí)行力和經(jīng)受過系統(tǒng)的心理建設。俗話說,白手起家易,東山再起難,這是因為經(jīng)過巨大落差的人會留下失敗的恐懼感,對于任何生命來說,遠離心中的恐懼是一種本能。如果想從這種心理落差所帶給我們的失敗感走出來的話,往往就需要忘記從前。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自我優(yōu)越的欲望,越是在絕境中,我們越應該激發(fā)出種本能。綜上所述,摧毀一個人的往往并不是外在的變故,而是人們內心的狀態(tài),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一種相對平和的心靈狀態(tài)和堅韌的品格,這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坦然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