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幽門螺旋桿菌這個名詞很熟悉,據(jù)保守估計,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桿菌。中國是感染幽門螺桿菌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感染率高達 59%,也就是說將近有 7 億人感染,而且我國 10 歲以下兒童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會達到 40%~60% 。
感染率如此之高,幽門螺旋桿菌有哪些危害呢?
幽門螺桿菌其實沒什么癥狀,但它仍然是胃部相關(guān)疾病的主要推手。幽門螺旋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缺鐵性貧血、消化道潰瘍、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等癥;此外,它還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fēng)險。
如果出現(xiàn)上述癥狀,建議去醫(yī)院檢查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目前,醫(yī)學(xué)界最新的一線治療方法是“四聯(lián)療法”,即服用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g)、甲硝唑(500mg)和PPI,每日兩次。治療時間建議為:14天。
食療的話建議用火麻子油,該油是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的養(yǎng)胃植物油,其中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胃潰瘍,治愈胃炎所引起的胃痛、胃脹、胃酸等癥狀。胃不好主要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這種菌生命力極強,在胃酸中繁殖,會腐蝕我們的胃黏膜。日常生活中,食療的話我們可以用火麻子油,它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抑制它們繁殖,慢慢把細菌消滅,修復(fù)保護粘膜,對患者來說是很好的食用油。
為什么脾胃濕熱的人較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脾胃濕熱的人較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所以,調(diào)理脾胃虛弱的癥狀,可以有效預(yù)防幽門螺旋桿菌。
那么,什么樣的人是脾胃濕熱型呢?脾胃濕熱的人主要表現(xiàn)為舌苔黃膩、胃脘脹痛、大變粘滯不爽、納呆食少,其次是脘痞惡心、口苦而粘、肢體困重、渴少而飲,這時候去濕就尤為重要,這里建議薏米馬齒莧茶,
薏米馬齒筧茶由薏米仁、芡實、槐米、赤小豆、淡竹葉、馬齒筧組成,有很好的補脾、潤燥,健脾和胃療效。
在眾多食療方法中,我們都知道馬齒莧、薏苡仁、芡實這三種食材祛濕解毒、健脾養(yǎng)胃功效早已被驗證,并廣為流傳至今。
其中藥食佳品“馬齒莧”,是《本草綱目》中健脾養(yǎng)胃的、祛濕清熱的一把好手,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列為上品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利水消腫、健脾祛濕,久服能夠“輕身益氣”!
被譽為“水中人參”的——芡實,有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yōu)勢。
材料方便買到,制作不難,如果嫌麻煩的話可以到網(wǎng)上找。
如果你有問題的話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