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芷琪 【導讀:當年輕人跟隨時代走得越來越快時,總有人秉持自己的原則,堅持理性的思考,于是開始厭惡心靈雞湯……】 曾經在網(wǎng)絡上看到過“心靈雞湯”的定義:浸透著關愛與摯誠的文字,猶如香濃滾熱的雞湯滋養(yǎng)著饑腸一般。如此解釋可謂誘惑十足,然而,當初那個“心靈雞湯”風靡橫行的時代早已經過去,而在鋪天蓋地的網(wǎng)絡信息中,出現(xiàn)的是越來越多“反雞湯”的言論和文章。一部分人毫不掩飾對于“心靈雞湯”的厭惡和反感,但這仍然不妨礙部分人對于“雞湯文”的熱烈追捧。 一位大學生問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們畢業(yè)后就留在北京工作,但是我們真的沒什么錢。我們買不起房子,但是朋友挺多總叫我們出去吃飯,后來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飯,我們又沒有錢請人家。我的薪水很低,在北京真的是一無所有了,您說我現(xiàn)在該如何是好?” 于丹回答:“第一,你有很多同學想留在北京工作而沒有哭瞎,可是你在北京已經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一個能和你患難與共的女朋友。第三,有很多朋友愿意請你吃飯,說明你人緣還不錯。你擁有這么多,憑什么說自己一無所有?”大學生說:“您這么一說,我突然間還覺得自己挺高興的?!闭f完,于丹似乎還對自己的回答很滿意,露出會心一笑。 我們如果不把自己帶入那個大學生的角色里,自我思考片刻,我們也許就會像那位大學生一樣,滿心歡喜地喝下這碗“雞湯”。但是仔細想來,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大學生的問題所在: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他真正想要知道的,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非通過于丹老師看似巧妙而睿智的回答,獲得片刻精神層面的自我寬慰。 這個大學生明明沒有得到任何關于他的問題的實質性解答,居然還覺得于丹的話語使他醍醐灌頂。由此可見,當一個人的情緒處于低谷時,往往更容易被他人觀點所左右,甚至忘記自己原本想要的是什么。 當年輕人跟隨時代走得越來越快時,總有人秉持自己的原則,堅持理性的思考,于是開始厭惡心靈雞湯。他們更善于剖析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用科學的手段解決內心的焦慮。 當我們在反感心靈雞湯時,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自我的問題所在,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去尋求情緒上的安慰或者刺激。“雞湯文”看似是要給青年人敲響警鐘,實質上卻在阻礙他們認識真實的世界,阻礙他們建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 別再看心靈雞湯了,把這些時間用到工作和學習里,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外一篇】 碰撞——文化的濫觴 于峻禾 暖融春日,酒足飯飽之后,洋溢的滿足與樂趣無從發(fā)泄,想起古人擊節(jié)而歌,遂抓起兩根筷子,對著滿桌的碗碟敲打起來。奶奶說:“敲碗罵天咧?!焙鋈幌氲?,各種文化習俗,也許就像這看似是陋見的敲碗罵天之說一樣,都來源于碰撞。也許,時下流行的架子鼓、搖滾樂的濫觴,便是這碗碟的碰撞之聲了吧。 民國時期,新月派的徐志摩、梁實秋與魯迅先生互掐,彼此批判對方的文化立場。梁實秋甚至還以貌取人,把魯迅的矮小與蕭伯納的高大相對比,兩派文化立場的碰撞,碰出了魯迅鋒芒畢露的雜文,撞出了徐志摩清奇飄逸的詩歌,使他們在民國文壇上名噪一時,無一例外都成了大家。 碰撞也不一定來自于外在的勢力,還可能來自內在思想的糾結。外界施加給個體的壓力,對個體而言,則內化為一種思想的碰撞。兩種思想往往會走向兩個相反的方向,而成功之人正是懂得調和自己內在分裂傾向的人。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宋代詞人蘇軾的思想碰撞與升華的過程,從起初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蘇軾在成長。磨難造就了他的詩才,也成就了他的獨特人格。 有時不相干的兩個詞也會碰撞融合,成為一對奇特的組合。被譽為“鄉(xiāng)村哲學家”的劉亮程,正是在鄉(xiāng)村的樸素與哲學的玄妙相互碰撞中第一個想到將兩者融匯起來的人,也只有鄉(xiāng)村與哲學的結合,才能孕育出如此深沉而博大的文字,明亮而又厚重,才能生發(fā)出“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的感慨。這一深刻的句子,戳中了多少人內心的痛點。 萬流匯聚碰撞,才會有氣勢恢宏的大瀑布,正如當今這個時代。不斷有人批判這個時代的蕪雜,但我覺得,這正是大爆炸前的混沌。在這樣的多元融匯中,每個正在努力追求自己風格的人,都有能力扛起“偉大”的旗幟。在這樣劇烈的碰撞中,每一條支流都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其實,每一片黑暗都是光明的倒影,每一種文化都由碰撞脫胎。即使像二戰(zhàn)這樣慘絕人寰的災難,也能產生它附帶的好處,它造就了德國人深沉、嚴謹?shù)男愿?,使德國在如今的國際社會獲得了各國的認可。 不必擔心撞得頭破血流,因為命運終會給你這次的乾坤一擲一包豐厚的答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