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老中醫(yī)岳美中教授 (1900一1982) ,25歲時患肺病咯血, 幾無生趣。乃決心棄文從醫(yī),“自救救人”,故于咳喘類疾病所用功力尤深, “心得亦多, 療效頗著。 現(xiàn)將岳老有關(guān)外感咳喘的論述匯集成文, 供有志于之繼承與發(fā)揚中醫(yī)學(xué)術(shù)者借鑒。 總的治則:感于外,肺先受之,唯開達宣肅是務(wù) 一外感咳喘的病因 咳喘之病,大抵新患、新作者多為外感所致,而外感六淫必由皮毛而入,因肺主皮毛,最易感受外邪,以從其合而發(fā)為咳喘。岳老認為,外感咳喘,無論四時,多因于寒邪。蓋寒邪隨時氣入客肺中,咳喘因生。支氣管炎多在秋冬發(fā)作,即外寒襲肺所致。 二外感咳喘的治法 咳嗽本身為機體抗病之反應(yīng),故治宜因勢利導(dǎo)、引邪外達,不能早用斂肺止咳以錮邪,否則易轉(zhuǎn)為慢性,纏綿難愈。治療大法,當(dāng)辛溫以宣通肺氣為主,邪得溫而自散,肺氣宣通而咳喘自止。 三臨床用藥選方 1輕癥鼻微塞、不發(fā)熱而咳,以止嗽散啟門逐寇;咳而痰多,常以六安煎加減。 六安煎出自《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卷五十一方。 處方組成: 陳皮1.5錢半夏2-3錢茯苓2錢 甘草1錢杏仁1錢白芥子.5-0.7錢(老年氣弱者不用) 功能主治:風(fēng)寒咳嗽,及非風(fēng)初感,痰滯氣逆等癥。 用法用量:加生姜三至七片。水煎,食遠服。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200毫升,空腹時服。 加減運用:若外感風(fēng)邪咳嗽而寒盛,加細辛七分至一錢;冬季嚴(yán)寒邪甚,加麻黃、桂枝;風(fēng)盛而邪不甚者,加防風(fēng)一錢,或蘇葉;頭痛鼻塞,加川芎、白芷、蔓荊子;兼有寒熱,加柴胡、蘇葉;風(fēng)邪咳嗽不止,兼肺胃之火,加黃芩一至二錢,甚者再加知母、石膏、生姜;寒邪咳嗽痰不利,加當(dāng)歸二至三錢;非風(fēng)初感,痰盛而氣不順,加藿香一錢五分,兼脹滿,加厚樸一錢。 2咳嗽喘滿、頭目昏痛、鼻塞聲重、痰涎不利、胸隔脹悶者,予金沸草散。 處方組成: 旋覆花三兩麻黃三兩前胡三兩 荊芥穗四兩甘草一兩姜半夏一兩、 赤白芍各一兩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風(fēng)化痰,除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悶,痰涎不利,咳嗽喘滿,涕唾稠粘,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棗一個,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有寒邪則汗出,如風(fēng)盛則解利。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風(fēng)寒襲肺、新喘呼吸急促、胸悶息粗,予定喘湯。 處方組成: 白果21枚麻黃9g款冬花9g 桑皮9g蘇子6g法半夏9g 杏仁4.5g黃芩4.5g甘草3g 功能主治:宜肺平喘,清熱化痰。主風(fēng)寒外束,痰熱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黃,胸悶氣喘,喉中有哮鳴聲,或有惡寒發(fā)熱,舌苔薄黃,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時,徐徐服之。 注意新感風(fēng)寒,無汗而喘,內(nèi)無痰熱者,或哮喘日久,氣虛脈弱者,均不宜用。白果有小毒,不宜過服和久服。 備注:方中麻黃宜肺平喘,白果斂肺定喘,一開一收為君;杏仁、蘇子、半夏、款冬花降氣化痰為臣;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為佐;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以潤肺為使。合而用之,共成宜肺平喘,化痰泄熱之功。 摘錄《扶壽精方》 4傷風(fēng)見寒或傷寒見風(fēng),而往來寒熱、咳嗽不止,主以柴陳煎 處方組成: 柴胡6~9克陳皮4.5克半夏6克 茯苓6克甘草3克生姜3~7片 功能主治:解表發(fā)汗,化痰止咳。主傷風(fēng)兼寒,咳嗽發(fā)熱,痞滿多痰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時溫服。 加減配伍:如寒盛者,加細辛2.1~2.4克;如風(fēng)盛氣滯者,加蘇葉4.5克;如冬月寒甚,加麻黃4.5克;氣逆多嗽者,加杏仁3克;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1.5~2.1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5另外,岳老還自制一方,名止咳湯,以宣通肺氣為主。藥用: 荊芥防風(fēng)前胡 白前桔梗杏仁 連翹貝母蘆根 甘草。 方中,以荊防疏散風(fēng)寒之邪,前胡下氣祛痰,白前祛深在之痰;浙貝母治外感咳嗽,合杏仁利肺氣,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連翹、甘草解毒。桔梗、蘆根清肺利隔排痰。諸藥共奏宣通達邪、寧肺止咳之功。無論新久咳嗽,凡屬外邪留連、肺氣失宣者.均可以此方汗而解之,待皮毛通而肺氣通,其咳自止。臨床應(yīng)用時,寒甚加蘇葉,熱甚加麻黃、石膏。再則,此方由桑菊飲變化而來,故依證可酌加桑葉、菊花等。 6對于外感咳喘之重癥.以上后世方藥難以勝任者,即選仲景古方。 ①咳喘口渴、身熱不高,無其他特殊癥狀者,無論有汗無汗,均予麻杏石甘湯。 ②咳而喘甚,或哮喘,喉中如水雞聲,選射干麻黃湯; 處方組成:射干9克麻黃12克生姜12克細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五味子3克大棗7枚半夏9克 功能主治:宣肺散寒,化飲止咳。治外感風(fēng)寒,痰飲上逆,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備注:方中麻黃宣肺散寒,射干開結(jié)消痰,并為君藥,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飲,共為臣藥,紫菀、款冬花溫潤除痰,下氣止咳,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均為佐藥;大棗益脾養(yǎng)胃,為使藥。諸藥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飲止咳之功。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③咳而發(fā)熱怕冷,汗不出或汗出不暢,喘息不得平臥、臥則咳甚者,予小青龍湯。口渴而煩,有熱象,加石膏。岳老指出,慢性病患者肺多郁熱、外寒包火,咳喘因發(fā)且多劇烈,但解其寒,內(nèi)熱即散。如熱盛,則可佐以黃芩、知母之類。 ④咳喘腹?jié)M身熱甚者,則以厚樸麻黃湯出入治之。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七篇第八條)厚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若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小麥一升、干姜二兩、細辛二兩。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zhǔn)?,去滓,?nèi)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注論精選]黃樹曾:厚樸麻黃湯中,麻黃散表邪,杏仁潤肺止咳,半夏、干姜、細辛之溫以滌飲降逆,石膏能消寒飲之人海有浮熱,五味子斂肺氣,免傷正氣,尤妙在用小麥保護心主,除咳熱咽燥,領(lǐng)諸藥上行下出,攘外安內(nèi),惟邪聚致胸中逼仄,故主以厚樸耳(《金匱要略釋義》)。趙守真:厚樸麻黃湯是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方,以厚樸、杏{二、小麥易桂枝、芍藥、甘草,具有散飲降逆,止咳平喘之功。凡飲邪—卜迫,兼有郁熱,病勢有向上向外傾向的肺系疾患,皆可化裁運用。其辨證要點為:咳嗽上氣,胸滿,煩躁,舌苔粘膩,脈浮(《治驗回憶錄》)。淺田氏云:此方之藥,有似小青龍加石膏湯,然降氣之力為優(yōu),故用于喘息上氣者有效。主溢飲者,宜小青龍加石膏湯。又與射干麻黃湯互用。然此方宜于熱強脈浮者。與彼方之用于無熱有異也。又富貴安佚之人,過于膏粱腹?jié)M而咳者,此方加大黃有效。麻黃與大黃伍,勢如表里,與千金黑散同意,頗有奇效也(《皇漢醫(yī)學(xué)》)。 四注意事項 對于外感咳嗽,岳老再三強調(diào),首宜禁用收斂藥,如五味(古賢即使用之,必伍干姜、細辛、半夏之屬)、米殼等,以免致遷延不愈,另外滋膩甘寒也在所應(yīng)忌;體弱及老人偶患傷風(fēng)感冒咳喘,亦宜先事宣達;感冒風(fēng)寒之咳嗽,最忌葶藶子,因該藥瀉肺,性最猛悍,投之則患誅伐太過,必致病隨藥變;風(fēng)寒咳喘之人,尚宜忌食葷油。再一者,外感咳喘,表邪是其共性,而個人稟賦或偏陰偏陽,或脾虛腎虛,故所患癥狀亦各有所異,治療須把握其共性與個性之聯(lián)結(jié),權(quán)衡處以方藥。 五病案介紹 (病案〕高x x,男,58歲?;細夤苎?咳嗽夜甚。喉癢、胸悶、多痰,日久不愈。藥用: 荊芥6克前胡6克甘草3克 白前6克杏仁9克貝母9克 化橘紅6克連翹9克百部9克 紫范9克桔梗6克 囑服4劑。復(fù)診大見輕減,夜間已不咳,剩有微喘,仍多痰。上方加海浮石9克祛痰,紫蘇子9克定喘。服4劑,追訪痊愈。 注:本文摘自李春生教授寫于1991年的《岳美中教授治療咳喘病經(jīng)驗》外感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