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羅宋湯的味道 2019-10-10

儒學最終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中脫穎而出,終于在兩漢成為了主流的思想意識。在儒家君臣之義的籠罩之下,即使朝廷政治腐敗,朝綱衰頹,手握兵權的將帥們,也不敢貿(mào)然背叛朝廷。魏武帝曹操權傾天下,也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始終做周文王。

取代魏的司馬氏,本身也是儒學世家,所以魏晉之際經(jīng)學非常發(fā)達,經(jīng)學成為貴族的一種身份象征。但是國家的統(tǒng)一并非靠禮儀來完成,而是以強大的軍事為后盾。古往今來能在經(jīng)學和軍事兩方面取得輝煌成就的人都是鳳毛麟角。,恰恰在魏晉之際就有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他就是杜預。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杜預,字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今陜西省西安市)人。他的先祖是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他的祖父、父親都在曹魏身居要職。出身只能決定人生的起點,而努力才能達到想要的高度。與其他出身官宦之家的紈绔子弟不同,杜預從小就飽讀詩書,博學多才,通曉古今興亡衰敗的道理。他經(jīng)常說:“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p>

以杜預的才華,他早就可以飛黃騰達,偏偏由于父親和司馬懿不和,一直被壓抑,直到司馬昭當政,他才時來運轉,不僅迎娶了司馬昭妹妹高陸公主,官拜尚書郎,還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豐樂亭侯。

公元263年,鐘會領兵伐蜀,杜預以鎮(zhèn)西長史隨軍出征。鐘會平定蜀地之后,意圖傭兵自立,后因士兵嘩變而失敗,大多數(shù)隨軍官吏都遇害了,杜預因機智幸免于難,事后“增邑千一百五十戶”。

書到用時方恨少”,杜預的成功和他少年時代刻苦讀書有很大的關聯(lián)。以司馬昭為首的司馬氏家族雖然成為曹魏最大的政治集團,但是想要取代曹氏家族自立,除了收服人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杜預就是這樣被收到司馬昭麾下。

司馬昭為了自己家族以后代魏做了很多準備,最重要的就是修改禮儀、法律和官制。雖然這件大事由車騎將軍賈充主持,但是最終面世的條文注解都由杜預完成。修改的三部分中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法律。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賈充、杜預等人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參考漢律、魏律,修訂出了《晉律》。為了讓法律能夠暢行無阻,杜預又寫了一篇關于法律的文書,來說明法律實施的可行性:

法者,蓋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也。故文約而例直,聽省而禁簡。例直易見,禁簡難犯。易見則人知所避,難犯則幾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簡直,故必審名分。審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書,銘之鐘鼎,鑄之金石,所以遠塞異端,使無淫巧也。今所注皆綱羅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執(zhí)名例以審趣舍,伸繩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

杜預對法律的認知受到時代的局限,但是《晉律》的優(yōu)點也很顯著:文字通俗,條目清晰簡明,不僅讓百姓對法律產(chǎn)生敬畏,同時官吏不會濫用私權。因此《隋書·刑法志》稱贊說“實曰輕平,稱為簡易”。

杜預讀書的習慣,并沒有因為職務的變化而廢棄,反而更加專注,他最喜歡讀《春秋》,而且喜歡與專業(yè)的經(jīng)學家討論。他把《春秋》與《左傳》合在一起,在唐朝成為標準讀本,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注疏》里面《春秋左傳注疏》的“注”部分也是由他完成。

如果說讀書僅僅是為了做學問,固然值得尊敬。但是,以我個人的淺見,在學問之外,每一位作者都有強大的現(xiàn)實關懷,杜預自然也不例外。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司馬氏代替曹魏之后,延續(xù)了曹魏貴族官僚的體制,社會上的所有領域的控制權都操縱在貴族官僚手中。在貴族的莊園里面,不僅有類似農(nóng)奴一樣的佃戶,還有不同類型的附庸者,這里面等級森嚴,權力雖然分散,主導權依舊存在于頂端的貴族手中,這些貴族掌握了龐大的財富,自然就會導致生活的奢華,以及不同程度的攀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放在這個時代一樣成立。

這種情況讓杜預很是不滿,當年孔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國,理想破滅后寫下了《春秋》警示后人,作為《春秋》的繼承者,杜預自然也想改造這個腐化的社會。他向晉武帝司馬炎進言說:

······今科舉優(yōu)劣,莫若委任達官,各考所統(tǒng)。在官一年以后,每歲言優(yōu)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因計偕以名聞······其優(yōu)多劣少者敘用之,劣多優(yōu)少者左遷之······六年頓薦,黜陟無漸,又非古者三考之意也。今每歲一考,則積優(yōu)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簡而言之,杜預認為朝廷應該對官員實行考察制度,根據(jù)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對于那些尸位素食者進行罷黜,提拔有能力的官員。這一制度如果實施下去,就會動搖西晉以貴族為主體的根基,朝廷沒有采用也在意料之中。這項制度,只有唐末貴族覆滅、宋朝大開科舉之后,才得以實施。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如果你認為杜預只是一位儒生,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真正令后世之人欽佩的是他的軍事才能。

公元270年,禿發(fā)鮮卑首領禿發(fā)樹機能在隴右侵擾邊境,杜預獲任命為安西軍司,領兵三百和馬匹一百到長安,到后轉任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假節(jié)。

當時身為安西將軍和都督秦州諸軍事的石鑒命令杜預領兵進攻禿發(fā)樹機能。石鑒讓杜預出兵有自己的目的,先前杜預在任河南尹時就是石鑒有矛盾,所以石鑒想借助外人之手替自己解決掉杜預。

杜預慷慨陳詞,他卻認為敵軍士氣高漲,馬匹健壯,相反我軍勞師遠征,應該做好備戰(zhàn)準備以及后勤工作,等到明年春季才可進攻。

石鑒以“稽乏軍興”為由,派御史用檻車押送他到廷尉。隨后石鑒討伐禿發(fā)樹機能,都不能攻克。這件事不僅沒有減損杜預的名聲,反而讓朝廷上下都知道了杜預不僅能治理內(nèi)政,還能運籌帷幄,料事如神。

等到匈奴人劉猛舉兵反叛,迅速波及到并州的西部乃至河東、平陽。朝廷立刻啟用杜預,讓他參謀軍國大事。很快,他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杜預“立藉田,建安邊,論處軍國之要”,又讓人研發(fā)新武器。杜預先后向晉武帝提出過五十多項國防政策,包括“興常平倉,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diào)”等等,晉武帝都給予了采納。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杜預出任度支尚書期間,雖有石鑒從中作梗曾被罷免,仍舊不影響杜預整體的戰(zhàn)略部署。杜預精于刑律、歷法、水利,曾力排眾議修建富平津橋,橋成之后,晉武帝司馬炎對著文武百官夸獎杜預:“沒有你,這座橋修不成?。?strong>非君,此橋不立也)”杜預十分謙虛回答說:“沒有陛下的圣明,我也不能盡力發(fā)揮?。?strong>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公元278年,兗州豫州連降暴雨,鬧起了蝗災。司馬炎向天下征集救災之法。杜預先后兩次上書陳述政策:

······當今秋夏蔬食之時,而百姓已有不贍,前至冬春,野無青草,則必指仰官谷,以為生命。此乃一方之大事,不可不豫為思慮者也。臣愚謂既以水為困,當恃魚菜螺蜯,而洪波泛濫,貧弱者終不能得。今者宜大壞兗、豫州東界諸陂,隨其所歸而宣導之。交令饑者盡得水產(chǎn)之饒,百姓不出境界之內(nèi),旦暮野食,此目下日給之益也······

杜預建議食物短缺面前,眼光應該放長遠,真正的考驗在明天開春之際,那個時候國家應該開放糧;水災固然可怕,但是水中食物豐富,若能加以利用,就能解決事物的供給問題。

諸欲修水田者,皆以火耕水耨為便。非不爾也,然此事施于新田草萊,與百姓居相絕離者耳。往者東南草創(chuàng)人稀,故得火田之利。自頃戶口日增,而陂堨歲決,良田變生蒲葦,人居沮澤之際,水陸失宜,放牧絕種,樹木立枯,皆陂之害也。

天降暴雨雖然不可避免,但是水災的根本原因在于火耕水耨和水利設施的年久失修。而造成救災困難在于官吏的懶惰,他譴責某些官吏只顧自己的利益,有功便去爭奪,遇到問題相互搪塞,致使耽誤了救災進度。

杜預前后擔任度支尚書長達七年,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又提高了國家財政收入,贏得了朝野上下的贊美,因其無所不能,稱之為“杜武庫”。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杜預的一生之中,最輝煌的戰(zhàn)績就是伐吳之戰(zhàn)。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的名作《西塞山懷古》中描寫了這場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雖然主帥是王濬,但是詳細的進攻計劃基本上出自杜預之手。司馬代魏之后,西蜀早已經(jīng)并入晉的版圖,晉武帝司馬炎雖然時常想攻滅東吳統(tǒng)一中國,但朝中大臣大多反對,唯有羊祜、杜預和張華支持。因此晉武帝司馬炎躊躇了很久。

原本抵御孫吳政權的鎮(zhèn)南將軍羊祜在病危之際推薦杜預代替自己的位置。羊祜死后,杜預馬上接任鎮(zhèn)南將軍,并且都督荊州諸軍事。杜預上任后“繕甲兵”,點選精銳部隊,奇襲西陵郡,大破西陵督張政。

張政本是東吳名將,被杜預突襲大敗之后羞愧萬分,因而沒有向當時的吳主孫皓報告。杜預抓住機會實施離間計,將吳國俘虜放回建業(yè)向吳主孫皓報告了張政失敗的消息。這一計策果然奏效,孫皓立刻用劉憲體換杜預為西陵督。這看似毫不起眼的換帥之舉,已經(jīng)為后來滅吳打下了基礎,史書中稱“成傾蕩之勢”。

孫吳前線的換帥之舉,讓杜預看到了伐吳的時機,他幾次上表請求伐吳,晉武帝司馬炎終于在公元280年下定決心伐吳。杜預陳兵江陵,并且負責調(diào)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杜預一面派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兵逆江西上,又派周旨等人率八百人襲擊樂鄉(xiāng),在巴山放火,這一舉動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令孫吳軍民惶恐不已。隨后不久杜預親自統(tǒng)兵攻克江陵,指揮王濬擊潰孫吳水軍都督陸景,東吳各州郡望風歸降。

杜預鎮(zhèn)守零陵、桂陽等地的時候,雖然一路上屢戰(zhàn)屢勝,但有人認為滅吳還是需要費些周折,特別是春季漲水之后不能長期駐兵,等到冬季再進攻才能一舉吞吳。

杜預認為戰(zhàn)爭不能拖延,自信滿滿地說:

昔樂毅藉濟西一戰(zhàn)以并強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shù)節(jié)之后,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短短的一段話,為后世留下了兩個成語: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接著杜預命令大軍攻向建業(yè)(南京),吳主孫皓投降。至此,自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又得到了統(tǒng)一。

完成統(tǒng)一之后,杜預認為自己出生于儒學士大夫世家,“武非其功”,請求解除兵權,朝廷不答應,他只好繼續(xù)領兵鎮(zhèn)守襄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杜預深諳這個道理。他認為雖然天下統(tǒng)一,但是“忘戰(zhàn)必危”,他一方面繼續(xù)講武,另一方面屯兵于要害之處,維持天下穩(wěn)定的局面。

鎮(zhèn)守襄陽期間,杜預興修水利,繼續(xù)造福百姓。他引滍水、淯水灌溉農(nóng)田,使萬頃農(nóng)田受益。他又打通揚口到巴陵的運河,解決長江的泄洪問題,改善荊州地區(qū)的漕運狀況。他的作為得到了百姓的信賴,大家稱他為“杜父”,歌謠之中唱道:“后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論杜預:左手春秋,右手兵法,享文武雙廟祭祀第一人

杜預身上最讓人驚訝的地方也許是“身不跨馬,射不穿札”,作為武將既不會騎馬,也不會射箭,可能會讓人質(zhì)疑。但是回頭想想,統(tǒng)率軍隊并非是頭腦簡單、孔武有力的莽夫能為,必須由智謀淵博,能出奇制勝的人方可勝任。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詔令古今二十一人祔祀于文廟之中,其中就有杜預。

公元782年,唐德宗李適詔令古今名將六十四人祔祀在武廟中,其中也也有杜預。

因此杜預成為明朝以前唯一在文廟和武廟中都受到祭祀的賢臣。

四百多年后,杜預的后代之中出了一位聲名顯赫的大詩人,就是家喻戶曉的杜甫。杜甫在文章《祭遠祖當陽君文》中高度概括了自己遠祖杜預的功績:

降及武庫,應乎虬精。恭聞淵深,罕得窺測,勇功是立,智名克彰??樇捉?,祲清東吳,建侯于荊,邦于南土。河水活活,造舟為梁。洪濤,莽汜,未始騰毒,《春秋》主解,膏隸躬親。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