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喧響的詩意彰顯 ——明杰詩歌創(chuàng)作新論 文/陳代 眾所周知,詩歌作為文學之塔的塔尖,承載著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說,中國新文學濫觴于19世紀末,崛起于20世紀初,繼而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奠定其不可移易的基礎;那么,中國新詩在五四文學開創(chuàng)之初,就形成了能與小說相媲美的頗具實力和潛能的創(chuàng)作潮流。中國新詩豐富的文化悖論源至于它從一開始就被編織進了以革命手段推動進行的社會進化運動之中,在新詩自五四開始的現(xiàn)代性訴求中可以看到,一方面,“……五四新詩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場獨立的藝術運動,而是一場遠為廣泛的社會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啟蒙運動的組成部分”(唐曉渡.唐曉渡詩學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新詩本質(zhì)上的功利主義傾向,另一方面,作為前無古人的新詩,只能以一種“全盤反傳統(tǒng)主義”的、徹底訣別過去的姿態(tài),從遙遠的未來汲取前行的動力與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依據(jù)。這兩方面決定了中國新詩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功利傾向使它無法堅守自身,抵押未來又使它不能反求歷史、把握現(xiàn)在,從而為中國新詩形成自身的藝術表征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內(nèi)在張力,為形成各種獨具特色的藝術流派奠定了思想基礎。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那個“詩意盎然”的年代,詩歌是許多人生活的必需,讀詩、寫詩、評詩,是最司空見慣的文化現(xiàn)象,明杰就是在這一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一位詩人,他的詩歌從人出發(fā),穿越心靈,又以人為歸宿,以精神穿越寫作,真切地書寫著發(fā)自他生命深處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他對詩與現(xiàn)實、詩與藝術的理解,以及對漢語詩性的把握日漸自覺和成熟,其作品既受到傳統(tǒng)文學名刊的青睞,也散見于各類詩歌民刊和網(wǎng)站。更為可喜的是他創(chuàng)作上鶯飛草長、雜花生樹,在多元共生中建構齊魯詩人不可替代的立場與文化身份,并逐漸在全國詩歌語境中獲得認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個物質(zhì)上給人們帶來諸多享用和俗世幸福的消費化社會里,在孤獨的漂泊之旅中,明杰以一個詩人必備的良知、品性與道德,和深入時代的尖銳與勇氣,來透徹反思了母語現(xiàn)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體系,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從他極富想象力和激情迸射的詩作中,我們感受到他對生命,對大地,鄉(xiāng)村的專注,對都市、細節(jié)的照亮,對自然萬有之物的眷戀。那大量的鄉(xiāng)村意象氤氳成揮之不去的氛圍,是一種生于斯長于斯的根性情懷。是詩人在具體生存境遇中對鄉(xiāng)土性的根性進行追尋與守望。其豐富而又獨特的精神世界為新世紀詩壇提供了意義深遠的書寫視角,其審美意蘊的發(fā)展演變所包含了他對這個時代的精神困境的觀察與思索。對于當代詩壇,我無力作出更為精確的評論。本文企望從詩歌個案出發(fā),抵達詩人明杰穿越現(xiàn)實的精神敘述,傾聽他在內(nèi)心深處里里對愛、生死、命運等主題喃喃低語的震響和回聲。 (一)欲望都市里的孤獨漂泊者 有著頗為復雜人生經(jīng)歷明杰,從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一個叫劉莊公社西單村的地方渡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故鄉(xiāng)的一條小涑河在自己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成為他終生揮之不去的鄉(xiāng)土記憶。那條優(yōu)美的小涑河成了詩人兒時的樂園,它從上游的許家崖水庫流淌到村西,然后繞到村后,環(huán)過村東向臨沂方向的沂河流去;村前是人工挖掘的四座水塘,塘塘相連,形成碧波蕩漾的人工湖;塘間的三座石橋是村中通向外面的唯一出路。年少的明杰時常在課間與他童年的玩伴下河捉魚摸蝦,小涑河的記憶與故事成了他人生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創(chuàng)作源泉。 在以后的20多年歲月中,詩人一直在外漂泊。當他從故鄉(xiāng)臨沂革命老區(qū)走出后,先在兗州礦務局北宿煤礦做一名煤礦工人,后又赴全國各地四處求學,先后就讀于西北大學、魯迅文學院、山東大學研究生班,再后又到北京《中國文學》雜志社坐編輯。明杰從八十年代初起開始習詩,先后出版《巨石與水》、《誘惑與突圍》、《人生本色》、《時間的距離》、《如歌的行板》、《日月之歌》、《生命無涯》、《無法躲藏的注視》、《繁星閃爍的夜空》、《生命之門》、《生命驛站》、《生命本色》等詩集和小說集《黑色的最后誘惑》。并多次受到老詩人鄭敏、詩人謝冕、文學史家孔范今、吳開晉等前輩先生的指點,與“學院派”詩人在精神傳承上有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從客觀上說,明杰在創(chuàng)作伊始,就懷抱著近乎癡絕的心性,在寂寞中守持著自己的詩歌信仰,以一顆平常心和凝煉不俗的藝術探索,摒棄急功近利,摒棄浮躁,依托大地,對人的生存處境和精神處境預以關切、探索和思考。在中國當下,像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已經(jīng)進入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產(chǎn)階級的消費方式,或者準確地說,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時尚,構成了這個社會消費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中產(chǎn)階級們,大都身著名牌,出沒于星級飯店和高級娛樂場所,左右美人在側(cè),擁有各種名貴車輛,從林肯到奔馳到凱迪拉科,占有昂貴的豪宅,從黃金地段的高層寓所,到風景宜人的鄉(xiāng)間別墅……文化、美食、女色、酒精、大麻,成了他們刺激感官必備物品,在燈紅酒綠之間極盡享樂之能事,過著令人崇尚的消費型日常生活。從調(diào)情縱欲到醉生夢死,從追求消費到滿足欲望……等等這一切都是欲望都市里的生活主題。社會的良知和道義……統(tǒng)統(tǒng)被解構掉。但恰恰是在這個欲望的都市里,明杰執(zhí)著于意義和真理的堅守和吁求,以個體的寫作走在一條朝圣的路上,走向一個安寧澄明的所在。譬如下面這首《心境如天空一般明朗》:“心境 如一朵天空中湛藍的花/明朗無比 嫵媚無比/昨天 你問我融雪的時刻/愛有多深/今天讓我告訴你/它如歌如 恰似/緣起緣落/為什么 心境/在這跨世紀的十字路口/卻流浪四方 無家可歸/難道 你真如我畫筆下的野百合/生生死死/一切皆歸于自然/不 天空的晴朗告訴我/這些許的疑問/在無悔人的面前將不解自破”。在這里,詩人對世俗世界的墮落進行激烈的抨擊,并對個體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抵抗深感嘆惋和不安。他凌厲清醒地凝視自我與他人,完成了生存?zhèn)€體的清醒審視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自我反省。又如《獨守夜晚》:“以全部的力氣/ 在生命最輝煌的時刻 獨守夜晚/ 以咬破的手指撫吻琴鍵/悲哀和喜悅/忽短忽長/ 如貧窮的命運/ 印在往事的過程里/額上的憂傷/暗示著幼年的光芒/照耀這個預言悲劇的夜晚/是怎樣的回報恩澤/怎樣的深陷龜裂的生息之地/掬出淚水/抑或摳出謊言就好了/不是么?/隔著墻壁的主人/已在用嘆息刷新自己/反反復復/割戳著我的遺言”。讀明杰的《獨守夜晚》,我一次次地會被它曠古?沉寂?荒涼?蒼茫的心境所感動。在詩人寂寞感傷的思緒之中,以詩的美學樣式建構了一個“憂傷荒涼”的心靈世界,它帶給人們的審美感知是陰郁而悲涼?!?/span>龜裂的生息之地”作為這首詩中的一個審美意象,往往因為交織著離人思歸愁緒而富有特定內(nèi)涵。好比杜甫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王維的“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送韋平事》)等,“龜裂”成了寂寞詩人心靈外化的情感載體。同“孤舟”“孤帆”“孤燈”“孤影”一樣,作為個體審美意象的“龜裂”一般出現(xiàn)在詩人當下處境的現(xiàn)時時空之中,同其他意象一起共同建構詩歌意境。明杰的《獨守夜晚》,則明顯突破了“孤城”意象的一般范式。置入讀者閱讀視線內(nèi)的“龜裂”,不僅是一個別具異色的詩歌群象組合,更是一個被詩人的寂寞幽思心靈化了的荒原世界。再如《凝視自己》:“坐了很久/我開始模糊/深邃的淚珠/如啼哭的嬰兒/驚動了逝去翅膀的傳說/駕車而來/站在傳說中的邊緣/讓兩肩布滿的水藻/播灑圣靈的音樂/在自己的來路之上/兩種真實/使上帝誕生/凝視自己的/魔鏡/自己便永不蒼老”。詩歌折射出來的陰郁孤獨的審美姿態(tài),也是身處欲望都市的寂寞詩人“孤獨意識”的具體呈現(xiàn)。在詩人的其他詩作里,同樣不乏這份幽情。像《歌者隨想之門》和《回蕩的聲音》中,詩人更是多次借“蒼茫十指支撐肅穆高大的教堂/遠離裝滿自我的墓穴/ 歌者 永守孤獨的領地/鋪滿大師靈魂的沉思/空蕩的十指漠視萬物”。流露出一種落落寡合的情調(diào),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情懷。寂寞的詩人拒絕以物我交融的沉迷方式述說自己的孤獨,他更喜歡用一雙孤獨化的眼睛在充滿距離感的情感探視中反觀自己的孤獨,讓客觀世界的存留擔當囈語般的精神獨白。就像詩人借十指支撐肅穆高大的教堂,來完成自己人生態(tài)勢的象征性書寫一樣。寂寞的加劇了詩人內(nèi)心的落寞悲涼之感,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又給寂寞的墓穴抹上了蒼涼冷清的色調(diào),墓穴正暗合了詩人曠世的孤獨情懷??梢哉f,“墓穴”作為沾滿情緒的有著象征意味的意象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它讓我們看盡了歷史長河的寂寞與冷清,也讓我們體會到了詩人心靈深處迢遠?深邃的孤獨與迷茫。而那鋪滿大師靈魂的沉思,更是從孤城深層次的視點尋索上強化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意識。詩歌至此,詩人由墓穴所引發(fā)的心靈震痛寫得沉郁哀婉,其內(nèi)心秘而不宣的孤獨情懷同樣寫得深沉迷茫。 再來看這首《大漠中的駝隊》一詩,則是詩人面對西部神秘荒蕪的大沙漠,把人與駝隊直接作為鮮活而沉默的生命進行審美觀照。大沙漠內(nèi)部的生命之流,它的生命節(jié)奏和生命律動,與人類的生命節(jié)奏和情欲律動、與詩人內(nèi)在的審美情感之流在結構上達到了異質(zhì)同構。“一列生命的駝隊/迎著朝霞/在大漠深處/跋涉/風飛過沙連天/人駝合一/屹立/定格成永遠的風 景……”。(《大漠中的駝隊》)在我看來,他的這類詩作特點是立足于語言本體,尋求心靈的沉靜,相對注重磨煉技巧和形式,是以更加細致的智性思索,對人生、對生命、對命運進行智性審視,感悟生命的底蘊。部分詩作,崇尚孤獨感,注重發(fā)掘詩所蘊含的形而上意義。如:“夜草搖曳/把孤獨的淚/寫在屋頂……燈影下/有一只蚊子伴我/夜在哭泣……(《孤獨的小屋》)”。又如:“那時我坐在陌生的山坡上/山菊花在我身邊一個勁的瘋狂/我想不清太陽為誰匆匆西去/月夜冷冷地憂傷/……母羊的叫聲把黃昏的寂靜點燃/……撕裂這霧一樣的寂靜……(《獨坐山坡》)”。這兩首詩書寫的主題,無疑都是寂寞,而稍微對西方現(xiàn)代存在哲學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寂寞的同義詞就是孤獨,而孤獨恰恰又聯(lián)系著個體生命存在的本質(zhì)——自由。只有體驗到孤獨的人,才能體驗到個體生命存在的獨立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我看來,夜草是孤獨的,燈影下的蚊子也是孤獨的,那么獨自面對并承受個人命運的詩人,又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呢?這種悲壯的孤獨又具有怎樣的生死感懷呢?在《獨坐山坡》這首詩中,太陽的匆匆西去,月夜的冷冷憂傷,母羊偶爾的叫聲,在這寂寞動情的孤獨中,展示了詩人回歸自然獨特的審美解悟。即詩人在對自然的審美升華中獲得了悲劇的超越,“扯一塊霧使自己隱蔽/也使自己發(fā)光”,從而獲得自我心靈的實現(xiàn)和內(nèi)在的自我肯定?!逗谂c白》:“重新認識你黑白的價值時/ 黃昏已埋葬你的相思林/ 侵入墓碑的哭聲/在拂拭遠山的雨絲/就在那夜/ 你還盡力遮蓋我的荒冢/ 映影我的白發(fā)蒼蒼?!边@首詩雖寫得短小精練,看上去平淡,似乎關注一些細枝末節(jié),但略加推敲,就不難看出那些堅硬的有力量的東西。這首詩寫得是孤獨給生命帶來的痛苦和悲劇亦或喜悅,然而當詩人深深體味這份痛苦時,卻發(fā)現(xiàn)這里蘊藏著生命最嚴肅的意義,唯有把握這份意義,才能守定自我,才能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是呀,身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員,誰沒有過孤獨寂寞的時刻呢?然而又有多少人深深體味過這份孤獨和寂寞,從而沿著存在開啟的小小的裂縫,深入探尋過孤獨下面所隱藏著的生命個體的本質(zhì)呢?或者真確地說,當詩人面對這種不無凄涼的場景,一種深刻的孤獨感油然而生,這種孤獨是詩人以內(nèi)省的姿態(tài),對生命本相進行深刻地勘探后,既是創(chuàng)作主體以卓爾不群的姿態(tài)抗拒著主流話語和市場商業(yè)雙方面侵蝕和消解,又是對自我內(nèi)心純美世界的凝望。說到底,這種孤獨是對內(nèi)心詩意與澄明的精心守護和對人文精神的捍衛(wèi)。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在明杰詩歌寫作中,有不少詩作,是關于對生命與存在這一主題進行形而上追索與叩問的,如《創(chuàng)世紀》、《啟程》、《流浪者》、《歸途的浪子》、《先人》、《站在頂端》、《并列的花朵》、《冥界:風景》、《獨占黎明》、《日落西山》、《生命之約》、《孤獨者》、《雨中覓者》、《蟬》、《大師》等。這些詩作,在不同的向度上向詩歌的深度寫作拓展。他在創(chuàng)作意向中,很多作品使用黑色、午夜、潮濕、墓穴、靈魂、奉獻、冥界之類的詞語,白晝的生命由面具來遮蔽,而午夜是疼痛的靈魂展開的時間,午夜是靈魂孤獨的時間。飄泊、流浪,在午夜與靈魂重逢,靈魂成為生命存在的象征或載體。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明杰都用“靈魂”去提升生命的愛與美。無法直面時,就轉(zhuǎn)過身去,轉(zhuǎn)過身去朝向想象的現(xiàn)實、藝術的現(xiàn)實、朝向靈魂的現(xiàn)實。但它們共同展示了一位在欲望都市里的孤獨徘徊漂泊的使人形象。在這里,一方面詩人對都市欲望濁流,對各種生命即興狂歡所形成的價值迷亂,進行焦慮式的匡正。表達了作者對主體精神的捍衛(wèi),和對人類基本價值的維護。另一方面,作為一位都市漂泊者,當他面對精神烏托邦的退席,虛無主義當?shù)?,原本的理想、正義、道德等一系列正面價值遭到近乎徹底的轟毀的局面,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一種悲涼。 (二)風雨漂泊中對故鄉(xiāng)的回望 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明杰離鄉(xiāng)去異地求學,第一次遠離家人。離開了至今讓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西單村小涑河。當火車的汽笛回蕩在冬夜的小涑河河面,一輪明月溫情地照著故鄉(xiāng)的泥土地上時,他開始了孤獨的漂泊之旅的啟程,由此踏上風雨飄搖的漂泊路。說“風雨飄搖”或許言重了,但至少相對于他那個年齡他最初的那些年是合適的。那種“意想不到的感覺/源于水 邊地橫流/暝色中你坐在蕭聲的肩頭/激動真實的自己/淡墨的煙雨/在抿嘴的瞬間穿過/心靈的柵欄/一作霜橋早行/一坐長亭晚去/嗚咽在身后的兩側(cè)”的意境寫真可以視為他漂泊中寫作的真實寫照。 在我看來,也正因為有了“漂泊”,有了在風雨漂泊中對故鄉(xiāng)的回望,他的詩才有了意義——我們才會傾聽到明杰聲音的獨特性。才讓我們看到一首首真情流筆下的鄉(xiāng)土詩。古人云,詩言志,歌抒情。從古希臘荷馬到中國的李白、杜甫,無數(shù)中外文人騷客都歌詠過他們心中的故鄉(xiāng),為我們留下了數(shù)不清的名篇佳作。青年詩人明杰對于故鄉(xiāng)有著一往情深的眷戀,故鄉(xiāng)之于他是一種夢牽魂繞的生命感動。且看這首《鄉(xiāng)人》:“你我在這遠離故鄉(xiāng)的地方/相遇 一見如故/緣也故鄉(xiāng)/怨也故鄉(xiāng)/猶如故鄉(xiāng)那十二朵潔白的云/組成遠離故鄉(xiāng)最美的風景/ 從此 浪子的日子不再寂寞/我好像觸摸到了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千萬聲的嘶吼?。@渴求鄉(xiāng)音的浪子/從此 每個夢里香甜香甜/你曾理過故鄉(xiāng)秀發(fā)的一雙纖手/把我的心抓得緊緊?!庇秩缌硪皇住队?nbsp; 帶來鄉(xiāng)音》“帶來了故鄉(xiāng)的鄉(xiāng)音/和母親諾諾的話語/娘 兒記在心/這雨 牽著我的手/搖走了懷念妻兒的千古絕唱/ 多少燦然的回憶/已隨年華飄墜/劃向了 荷塘上飄浮的詩詞/一春芳草驚回首……”明杰的詩歌大地是他的故鄉(xiāng),這半夜游走的呼吸,是他故鄉(xiāng)泥土的味道,多少年來,他的思考與創(chuàng)作,是他通向還鄉(xiāng)之旅的過程。靈魂為什么需要救贖,我們必須對事物存在敬畏,救贖才是精神皈依的結果。還,不是返,還是回到有根的地方,返只是回到曾經(jīng)的過去。明杰是要把詩歌回到有鹽的部分,鹽是詩歌身體的鈣質(zhì),是最日常的大眾味道,不是沙拉、咖啡、巧克力、糖、味精等調(diào)料。它和五谷雜糧、菜市場、雜七雜八的小人物一起構成了生活的詩,不是詩的生活。中國傳統(tǒng)普遍崇尚的詩意,在復雜而快捷的社會將不復存在。社會的巨大變革讓無所適從的詩人內(nèi)心看到幻想的光,他們對生活無能為力的把握,只停留在技藝的表面,所謂永無止境的心靈之旅,是根本無法抵達的。詩人從小在北方鄉(xiāng)土農(nóng)村長大,十四五歲才離開故鄉(xiāng),在以后孤獨的漂泊中他總覺得沒有真正離開家鄉(xiāng)。從上面那首《鄉(xiāng)人》和《雨 帶來鄉(xiāng)音》中,就可以看出他十分想念那段日子,想念那里的花草樹木,土地河流,想念那里的鄉(xiāng)鄰和伙伴,盡管過去了十幾年,他卻始終沒有忘記那段生活。 詩人從1988年離開故鄉(xiāng),從革命老區(qū)——沂蒙山區(qū)的一個偏遠貧困的農(nóng)村走出來,走進了令當今無數(shù)青年人向往的喧嘩繁榮的都市,然而,他與故鄉(xiāng)割扯不斷的血脈聯(lián)系,卻因時間的久遠而愈發(fā)牢靠。在我看來,他寫好多關于家鄉(xiāng)的詩歌作品。然而詩人卻沒有欣喜,有的只是越加的不安、煩躁和沒能完結的追思。如果說,所有的詩人都是還鄉(xiāng)者。其實這意味著詩人的根已被拔起,詩人的衷情是揮別故園四海為家后的回返。詩人成了任何一個地方的過客、漂泊者或漫游者。所謂詩人、作家,就是要看他是否能真正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童年的憂愁和煩惱的歲月,都溫暖地永存在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記憶中。蟬聲、流水聲、學校的鐘聲和朗讀聲……漸漸逼近和清晰,昔日的往事一幕一幕重臨詩人的心頭。關于童年的爐火和夢想的碎片的記憶;常常讓詩人熱淚盈眶。詩人在對鄉(xiāng)土歷久彌堅的眷念中,故鄉(xiāng)永遠定格在他的心靈里?!皶一痰泥l(xiāng)愁/圓了多少赤子的鄉(xiāng)音/焚讀母愛的許愿/浪途中一路平安(《短歌》)”。再如那首《故鄉(xiāng)風情》:“一條小河/喂養(yǎng)一村莊/一座青山/孕育無數(shù)子民/一座寺/敲響村沉睡的夢……”。還有那首《故鄉(xiāng)的河》:“故鄉(xiāng)的河游蕩我戀人櫻桃小口般的記憶/惟有她在我寂寞的時節(jié)才生長潮濕的風景/她堅貞的清涼穿透我五臟六腑/我每一份陽剛之氣陰柔之美都經(jīng)過她的熨燙/下午的陽光有她和我古老的誓言/岸邊莊稼的成熟有她燒紅的靈感/我雙手微笑無非是渲染她的情緒/躺在她沒有碑文的夢幻里我失聲痛哭/故鄉(xiāng)的河每一分鐘都在向遠方遷移/碎花布衣已遮不住她胴體的菁華/秘密已去舞姿已去陶罐已沉入泥土/無盡的光澤在剝開的子夜一滴滴墜落/故鄉(xiāng)的河呀故鄉(xiāng)的河,我靈魂之河 一旦我衣錦還鄉(xiāng)定讓你重振威風/相信你繁衍的子孫已在昨天陳釀涌動的路標/荒野里一朵白色的罌粟火紅的草莓也悄然聲明/游子豐美的鷹翅正 起萬道光芒/披著唐僧的袈裟逾越燃不盡的野火而來/故鄉(xiāng)的河/清涼清涼 滾燙滾燙?!痹娙私o我們描繪了一副非常優(yōu)美的田園畫:那四面碧水,一方綠地,幾道小河,交叉著,緩緩地流過。長水流,也不知流了多少年,流出那時的一處小村;水長流,流出了幾百年后的小鎮(zhèn);滿眼風煙里又流到了今天。無論是漲水抑或是退水的時候,河邊,不時有鷗鳥在那里棲息。夕陽照在靜靜的河面,沒有濤聲,只有的憂傷的回憶回蕩在兩岸… … 詩人信手拈來一組物象,不加任何的雕鑿,便天然成趣。故鄉(xiāng)在詩人的筆下,故鄉(xiāng)的炊煙、燈光、云、農(nóng)具,父親的扁擔、母親的鋤頭全都是富于詩意的。鋤頭是母親手中的槍,種出了五谷,也種出了你我;父親的扁擔“挑著的不僅僅是重量,更是一個沉甸甸的家”;故鄉(xiāng)的燈光散落在大山下,原野上,如同父母親盼望游子歸來的目光……《經(jīng)典:父親》:“多少經(jīng)典/父親 在贊美你/幾萬年的牽撫和養(yǎng)育/天空 大地/以及隨身而安的牲畜/都應該感謝/你的恩情 似海如山/像一張張典籍的容顏/喂飽我/使兒子成為世間的棟梁/其實你就是一盞燈光啊/那些許的燦爛… … 只能在我回歸泥土/讓我的血液/你給予的血液/依然流淌/澆灌出豐盛的莊稼祭現(xiàn)你的墳頭》?!比绻f靈魂有家園,那么心靈也有歸依。盡管身心在城市里流浪,但明杰從未迷失自己,始終根守鄉(xiāng)土,根守靈魂。故鄉(xiāng)那片熱土便是他的根,他的本,他的家園和歸宿。在《頌詞:母親》中,明杰不斷地以詩意的語言盡情抒發(fā)自己對故鄉(xiāng)、家園和生活的熱愛,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想與向往,對親情溫情人間一切美好情愫的吟哦與歌唱:“布衣藍衫/籠罩你慈祥的容顏/最怒的時候/也只是說/天生的骨頭/長就的肉/柔風細雨/最早的印象/是你把弟弟鎖進屋里/下地干活/我手拿鑰匙/站在大門口/手搭涼棚/眼望村口/弟弟在屋里沒命地喊叫/后來就長大了/長大了就懂得了惹你生氣/惹你歡聲笑語/嗔也是我/寵也是我/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放牧/牛羊豬馬/已記不太清/只記得/在我每次回家/都有一碗溫暖的水/在照耀我/照耀我的面龐/嘹亮我的歌喉。”(《頌詞:母親》)從古到今,母親都是人們永恒的歌頌對象,也是詩人們常寫常新的題材,詩人從真善美出發(fā),詩意地找尋到屬于自己的詩歌天地,在這片天地中,他以父親、母親為坐標,刻畫了一位善良、淳樸、偉大的父母親形象——我們以為他為父親、母親題材做出的最大貢獻,不是對于母親的具體描寫和歌頌,也不是哪一首完整的詩,而是一個標題,一個詩意的發(fā)現(xiàn),因為他寫下了父親、母親是“生命的故鄉(xiāng)”。再比如《大水》:“1993年立秋這一天/大水淹了我的家鄉(xiāng)/我的父母和兄弟/和村子里的親人/一夜之間/背對大水/遠離村莊/家鄉(xiāng)一無所有/身后沖光了孩子般的生靈/大風大浪摧毀雙手創(chuàng)造的家園/也創(chuàng)傷了四方趕來的陌生人/大地托起村莊/大水藥起天空/莊稼順水而下/糧食逃離淚水的注視/大水啊/我深深知道/你緣于天空/又將藏于大地?!?/span> 在這篇篇優(yōu)美的長詩中,明杰通過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細微體察,以他那醇厚綿長的鄉(xiāng)土情思和那圓熟老到且富有質(zhì)感的生活本色語言,為我們打開被歲月塵封已久的鄉(xiāng)土記憶,讓我們能異常清晰地感受那種游子對故鄉(xiāng)憂傷的無言的深沉的摯愛,這首詩生動自如地表現(xiàn)詩人自己切實的生命體驗和內(nèi)心沖動。在我們看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遙望與回憶,既是回鄉(xiāng)意識的召喚,也是身處都市的他有意識的以現(xiàn)代性批判精神,審視在歷史進化過程中人性被異化、扭曲的故鄉(xiāng),并寄托了作家深重的憂思和期待。明杰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彰顯的人文關懷和生存關懷的特征,才使得他的詩歌較之于他人而顯得靈氣飛動而又韻味悠長。 (三)文學想象中的精神還鄉(xiāng) (1)文學想像中的心靈還鄉(xiāng)。如果說詩人精心將現(xiàn)實之思與藝術的魅力渾然粘合成厚樸淳醇、意態(tài)豐滿、個性鮮明的鄉(xiāng)土詩,是依靠著他多年的堅韌探索和藝術積淀,那么我在這里想進一步指出的是,詩人在與故鄉(xiāng)的相互依戀中,立足于這塊土地,在我們這個精神被物質(zhì)鄙棄和消磨的當下時代里,明杰不遺余力地歌唱是他夢中的鄉(xiāng)土,歌唱他他的心靈深處“家”。“家”在他那里,不僅是在大山深處的革命老區(qū),還有在慈母盼歸的眼里,更是他心靈的棲息地。 在我看來,明杰一直執(zhí)著于他所熟悉的農(nóng)村世界,革命老區(qū)臨沂市費縣那個叫劉莊公社西單村的地方既是明杰夢牽魂繞的故鄉(xiāng),又是他心靈的棲息地。他以詩的本體性和詩人的個人主體性,保持著一種親切與樸素的情感姿態(tài),在樸素憂傷的敘述中給人以溫暖。且看這首《歸途的浪子》:“這靜靜的夜里∕燭光在前方∕兩只眼睛以洞察一切的氣力∕生存人間∕這平靜如處子的水面∕揮灑青春∕桌面干張大口的瞬間∕摔倒以一千種速度行進∕這萬花叢中的一朵∕微開在十字路口∕無風也無晚炊∕已離家門許久了∕再無歸途∕盡管歸途漸近”。(《歸途的浪子》)走得再遠的浪子,也會有扯不斷的牽掛,踏上久違了的歸途?!包c燃一支香煙∕覓著遠古黃河龍的足跡∕找回遺忘多年的夢∕黃河也許是我一生都不能到達的苦旅∕那么多一塵不染的詩篇∕卻都是為你∕首重于行必傳其神∕而黃河我的思想之河∕卻是磷光閃閃∕見首不見尾”。(《黃河龍》)當詩人行走在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之間,他是那么的如此迷戀和竭力搜尋賴以長久支撐他的精神力量。作為一個行進在人生道路上的行者,如何對待一條條路呢?“無論走過或還未走過的路∕都會消瘦所有的生靈∕無論失敗者或成功者走過的路∕都在睜著眼睛靜靜等待∕無論村莊或城市旁邊的路∕都能呼喚不眠者眩暈∕路往往給人的錯覺是∕地上的路是路∕水上的路是路∕山上的路是路∕天空中的路也是路∕其實物體之上的路都不能稱作路∕人有人路魚有魚路∕鳥有鳥路風有風路∕路是有生命者的守護神∕如果 心中沒有路延伸外面的空間∕那么 太陽將消失暴雨將消失∕站在路的中央∕不要想路之外的一些事情∕或固定或啟動 路都會感激∕于是 永遠的路上 失落者終會平安”。(《路》) 從家鄉(xiāng)的小涑河到現(xiàn)代化工業(yè)城市鄒城市兗礦集團,到西北大學到魯迅文學院,從山東大學讀研究生到北京做編輯,主編《中國文學》和《當代文學》,二十年來明杰漂泊的足跡印遍了大半個中國。我個人以為,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后,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鐘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從1999年6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詩集《巨石與水》到《誘惑與突圍》、《人生本色》、《時間的距離》、《如歌的行板》、《日月之歌》、《生命無涯》、《無法躲藏的注視》、《繁星閃爍的夜空》、《生命之門》、《生命驛站》、《生命本色》等詩集,從《父親的秋天》、《故土情》《下井的漢子》、《遠離愛情的站臺》、《聽說的故事在遠方》、《愛情紀實系列》、《放歌》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余篇詩論及創(chuàng)作談,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fā),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chuàng)作自身的“同心圓”?!巴膱A”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他的第十二本詩集《生命本色》后,與其說是寫給讀者的,不如說是寫給母語,寫給自己的;既然早已認定身心的漂泊是一種宿命,是詩意的淵藪,遭遇些現(xiàn)實的困窘,更多地讓他在不幸的際遇中,以深切體驗并透徹反思了母語現(xiàn)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文學想像中完成了精神還鄉(xiāng)。從而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并用以指導自身寫作。 (2)童年記憶中的生命還鄉(xiāng)。童年,不僅是個體生命泉流的源頭,而且更是一個人心路歷程的肇始處。盡管生命隨著時間的延展,童年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但童心孕發(fā)出的真誠情態(tài)及其那漫溢著天真樂趣的世界,依然召喚著成人向著甜美浪漫的童年頻頻回望。無庸諱言,童年是許多作家的寫作原點,是作家靈感和生命的源泉。檢索明杰的創(chuàng)作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他有許多對于朦朧似夢的童年回憶,以及對于兒時鄉(xiāng)土情景和人性化氛圍的傾情描繪與情感依戀。明杰的青少年時光是在北方鄉(xiāng)村渡過的,中學畢業(yè)后,他才參加工作走向都市,在現(xiàn)代文明大工業(yè)的的沖擊與洗禮中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但是曾經(jīng)在鄉(xiāng)土農(nóng)村生活的經(jīng)歷和體驗早已沉淀在他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成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我以為,他寫離自己內(nèi)心最近的東西。即他的童年和故鄉(xiāng),在那里,既有承載他兒時憂傷的童年記憶,也有撫慰他孤獨靈魂的精神家園。對童年鄉(xiāng)村生活的回憶與成年后對“孤獨”、“憂傷”等心境的真實體驗共同構筑了明杰富有詩意的文學世界。故鄉(xiāng)那里留下過他童年、少年的體重和身高;一條小涑河岸邊留下他瘋狂發(fā)出的第一聲尖叫……,早年生活在魯南鄉(xiāng)村的經(jīng)歷,使他與農(nóng)村有著血肉聯(lián)系,這就決定了他對自己的生身之所、血脈之地懷有著難以割舍的鄉(xiāng)土情結。童年在鄉(xiāng)村度過的歲月給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化為他美好的童年記憶,儲藏在他內(nèi)心世界里。也就是說,人在幼年和成長期所形成的對故鄉(xiāng)的種種意象和與之契合的原型文化心理,都必然成為潛意識中最豐厚也最具酵發(fā)力的一種積淀,終生都揮之不去。那些童年、少年及其時代和日常生活的場景,雖然已幻化成紙上的云煙,但它如同游絲,漂移在社會和歷史這個龐大無比的夜空中,流溢出那個時代的輝煌、神圣與不堪回首……且看“童年的記憶因了這只小鳥的存在∕而多了無窮的樂趣”,只是,“有一天 我一不小心弄折了它的翅膀∕哭泣中的我 即使解掉了拴在它腿上的繩子∕小鳥也飛不起來了∕從此 我的童年里多了憂傷”。在這里,每個人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永遠長不大的,人類對遠去的童年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的守望和懷念。“懷抱著弟弟的母親從火車上下來∕然后轉(zhuǎn)身呼喚著我的乳名∕直到我小小的手∕緊緊拉住她的衣角再也不松開∕父親沒有來火車站接我們∕母親在寒冷的風中∕擦了擦流過臉龐的汗水說:∕你爸爸可能沒收到寫給他的信”∕“那是一個穿棉衣工作服的男人∕他回頭匆忙地看了一眼我∕又繼續(xù)匆匆忙忙地向前走著∕腳步聲一下子就深入到了我的內(nèi)心∕我更加快地跑著上氣不接下氣的喊著:∕爸爸爸爸……”(《記憶》)。童年的這些記憶是溫情的。作者把隨母親探望父親的情景與過程及細節(jié),以一種溫情的敘述表現(xiàn)出來,讓人讀來久久不能釋懷。 我固執(zhí)地以為,明杰以詩歌的形式像我們訴說的這一切,其實都是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我”----那個記憶中奔跑漂泊孩子就是“他自己”, 或者準確地講,詩人是活在“他自己”的心靈里,從那時候起一直活到今天。在所有的詞匯和細節(jié)的深處,已經(jīng)“成年的明杰”,在以詩歌這種形式,重現(xiàn)他童年和少年時代。每當想起那個只在人間看見童年淺淡的陽光的小妹,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憂傷。那時候的天空總是那么黯淡,還老是下雨。多年后,詩人依然看見“他的小妹臨窗揚手∕心若流水”?!包S昏時我們魚貫地走進教堂的后院∕金黃的花在墻角已經(jīng)開過了∕雨后的院子里還積蓄著許多水洼∕雨靴踩上去呱唧呱唧作響∕人群很安靜都靠墻根站著∕我妹妹依然吐血聲音很微弱∕來這里的都是些穿紫色長袍的白血病人∕都剔光了頭臉皮在夕陽下蠟一樣滑膩∕這個雨季太長了∕每個人身上都散發(fā)著消毒水煮過的味道∕我們都趴在地上∕樹葉紛紛地落下蓋住了我們的眼∕心臟的聲音在裝滿教堂陰影的院子里砰砰作響∕神父在暮色里對我們念了許多的句子∕在這寒冷寧靜的空氣里∕我聽懂了關于妹妹的墓志銘∕在黎明時分∕人們從地上水淋淋爬起來∕又排著隊慢慢走了出去”(《看病》)對于明杰來說,童年中的故鄉(xiāng)記憶似乎是他一個敘寫不盡的精神資源。在我有限的閱讀經(jīng)驗和范圍中,迄今為止,他最有影響的詩歌幾乎都與童年成長有關。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階段。幼年時期的生命體驗對個體成年后的心理意向、人格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是構筑成人內(nèi)心世界的基礎。在孩子天真純潔的眼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人事風景,是那么的新鮮、活潑、生機勃勃。盡管兒時所遭際的具體人和事也許在若干年后記不太清楚了,但因這些人事所觸發(fā)的情緒、感受、心境等心理體驗卻深深地烙在純真的童心中,成為浸透濃厚情感色彩的情緒記憶。 人不斷地行走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當他們站在今天的位置上回望童年,在成年體驗和思索中返歸童真心態(tài)時,會不約而同地在生命的原鄉(xiāng)中找到真實的自我,窺見生命深處最基本的圖像。讀也果記憶成長的系列散文,好像讓我置身于光蔭的歸途中,在感受那些隱匿時光深處的童趣碎片里,讓我忍不住回眸,數(shù)點自己來時的腳印,并去追尋一個具體而抽象的“原鄉(xiāng)”。所以說,明杰的回鄉(xiāng)之路,是他精神上的還鄉(xiāng)。 (四)激情·生命·愛的吟唱 明杰是一位在絕對物欲主義和極端喧囂浮躁時代,依然堅持詩化思考和詩性生存的人。他將詩歌寫作,作為實現(xiàn)自我生命價值的獨特生存方式。與到處揮舞長矛的堂·吉訶德不同,詩人沒有凌厲進攻的姿態(tài),只有默默持守的淡然與堅定;與當下盛行的“下半身”詩歌寫作截然不同的是,詩人仍將人類情感的描寫與刻畫當作自己永恒的內(nèi)在追求。不倦抒寫內(nèi)心的真實悸動與靈魂的震顫,用詩歌表達對生命和世界的認知、體驗與感悟,是明杰詩歌創(chuàng)作的另一主題。因此,他的詩歌讀來純凈但不單純、簡約但不簡單、透明但不淺薄、平實但不平庸。展讀其詩,我們能夠感受到一顆躍動不已的詩心。對一個詩人來說,真誠與孤獨,都屬個人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所引向的終極無疑是愛。明杰在徹骨真愛中,以生命與激情來吟唱愛情,書寫情思。詩人在他的真誠與孤獨中展現(xiàn)了自己對愛的個人期待。 “寫詩伴隨著我從幼年到青年,一直到年近不惑。寫詩不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我堅信只有不斷被美麗的感動和激勵的人才能寫出動人的詩,我覺得詩歌應該反映現(xiàn)實,表現(xiàn)自然,具有真實的美,自然的美。詩是什么?心字頭上一把刀,尖刀插進心臟,血會流淌出來,詩就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刺進人的肉體,流出的靈魂、氣魄、哲理、思想之血。人和人的命運是詩歌永恒的主題?!睆纳厦嬖娙藙?chuàng)作自述或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出,詩神和愛神,在詩人明杰那里,是如影相隨,如出一轍。換而言之,在詩人看來,人生不能沒有愛,寫詩更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人生只能是生命異化的形式,沒有愛的詩作也只能是異化生命的矯情呼喊。在我看來,明杰的愛情詩,不是寫得多么驚世駭俗,或者寫得如何的波瀾綺靡,而是詩里面那種情之所系,愛之所結的情懷,那繚繞不去、綿綿不絕的情思,那徹骨真愛的血性投入,讓人在他的真誠和坦率中,聆聽他訴說,他的憂思、他的疼痛和他刻骨銘心的愛……?!吨聭偃恕罚骸?點燃自己來尋覓你∕開啟一扇又一扇的∕門戶 拒絕∕一場掛念了一生的騙局∕回憶 無數(shù)次的約會∕總是在咖啡屋最暗的一角∕黑暗中透著少許的光明∕便成了你我∕最后的一縷希望∕曾經(jīng)唯美∕曇花一現(xiàn)的笑靨∕還有 花對鐵樹∕虛無的許諾∕其實 真的不過是一場騙局呀∕∕看著你尚未讀完的快件∕默默離開∕信在石椅上萎縮不已∕哦 原來∕是遠方發(fā)來的文字∕一個人告訴你∕指紋與皮膚的關系∕和許多實驗的結論∕是啊 人從自己的哭聲中而來∕又在別人的哭聲中而去∕一生的哭哭啼啼說說笑笑∕是那么的平仄分明∕其實 你我早已明白∕深夜的天空∕是上演悲喜劇的最好時機?!痹賮砜催@首《絕唱:一千零一夜》:“塵世的愛情∕涉水而來 看呀 那圍裙∕罩住的肉體∕光潔而怡然∕一首首獻詩∕唱給你∕美人 還有這四月的歌謠∕——土地的歌謠∕苗青青水綠綠∕逃亡的新娘∕從什么時候開始呢∕生兒育女∕得到那風雪降臨的時候∕踏歌而來∕陶罐 紫霧 黃桷埡∕這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物∕只求∕不絕望于一場風∕ 一場雨∕啊∕ 這生命的連理枝∕又何時∕才能結出正確的果∕跨過肉體的橋∕重返家園∕我不知道∕對一把琴的訴說∕還要延續(xù)多久∕四月∕我在鄉(xiāng)村的午夜∕把歌來唱∕把愛情的欲火點燃∕一首首獻詩∕一曲曲贊歌∕在門之外∕ 窗之內(nèi)∕出落成一尊∕四月的雕像?!蔽覀兡軌蚋惺艿揭活w躍動不已的詩心。內(nèi)心情感的真摯表露、人生哲思的感悟和詩歌意象的捕捉營構,是這組詩歌之所以讓人不忍釋卷的重要原因。真摯的情感是詩歌的靈魂,也是詩歌贏得讀者最內(nèi)在與最本質(zhì)的決定性因素。古往今來,詩人無不將真摯情感的傳達視為詩歌獲得共時性生存的根本條件。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靜回憶起來的情感。詩人沉思這種情感直到一種反應使平靜逐漸消失,就有一種與詩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逐漸發(fā)生”。上面這兩首詩,正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熾熱的情感和燃燒的激情。詩人通過特定的詩歌意象和獨特的詩韻,近乎完美地表現(xiàn)了內(nèi)心難以抑制的或奔騰激蕩或深沉幽邃的詩情。歌詠神圣美好而又蕩氣回腸的愛情,如“ 點燃自己來尋覓你∕開啟一扇又一扇的∕門戶”表現(xiàn)了抒情主人公純凈真摯的愛之情懷以及對愛情的癡守與繾綣,“塵世的愛情……”苗青青水綠綠∕逃亡的新娘,出落成一尊四月的雕”。描繪了得遇心靈的知音與精神的伴侶的真實的心境,捧出用思慕與焦灼釀制的“心酒”,自信地遞與愛人,希望與之共飲一生,牽手未來??梢娫娙藢矍榈膱詧?zhí)與深沉穿越無限的時空。在寂寥而漫長的等待,猶如皴裂的目光,吮吸著多味的海水,一直,就這樣吮吸著。是啊,歷經(jīng)滄海桑田,歲月綿延,老了時間,但愛的真情是不變。與《絕唱:一千零一夜》抒發(fā)情感的相對節(jié)制與內(nèi)斂有所不同,《愛情》情感的表現(xiàn)則來得相當直露,“是的我們是幸福者∕愛和被愛的幸福者∕幸福者無可炫耀∕只有愛情∕愛情是人間最美的事物∕愛情不需要語言∕無聲是愛情最好的語言∕今夜石頭如水∕流過鄉(xiāng)村穿過城市∕腳步和喧嘩全部消失∕故事的內(nèi)容在夜色中模糊∕戀人既然相守∕便需要愛情∕然而也只有在夜晚∕不為其他所誘惑∕才能體會這愛情的一切∕既然你我愛戀∕ 那就讓愛情如墻壁∕愛情如巨石∕如故鄉(xiāng)的小涑河∕如沂蒙山沂蒙河∕如許崖上花草叢叢∕如孔子房前的大樹∕如氣勢磅礴的兵馬俑∕如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的愛情如萬丈的蝶紗∕披上身∕至死不渝……(《愛情》)在上面這兩首詩歌中,垂直的線性抒情極容易使語言變得空泛,但明杰在語言上投入的全部感情卻從容彌補了抒情中的線性擁抱。他的語言重心幾乎是毫不遲疑地落在無法被消解和溶化的人的主體性上,以強烈的主觀情緒改變著被主體籠罩的風景,從而使風景退到一個次要的位置,而得到所有空間的主體便顯出撲面而來的熱烈,使讀者身不由己地主動融合。而作者一旦完成對線性抒情的擺脫,詩人便任由情感的強烈抒發(fā),驅(qū)趕著語言達到狂歡的境地。詩歌表現(xiàn)了獲致愛情、經(jīng)營愛情和信守愛情的心路歷程,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愛人的極端渴慕和無限忠貞。在詩的結尾,抒情主人公向愛人發(fā)出了愛的真誠邀約,“愛情如萬丈的蝶紗∕披上身∕至死不渝……”《春雨中 戀上故鄉(xiāng)的女孩》:說給一個故鄉(xiāng)的女孩聽/在天與地纏綿的日子/想有一個家/沐雨而行/濃濃的鄉(xiāng)音交替著冷暖/在這如煙的雨中/混沌的是河一條/清醒的是魚兩條/持有緣的證明信的兩條魚/同浴在一條故鄉(xiāng)的小涑河中/鄉(xiāng)音將彼此圍繞/雨中忙于收獲的人/愛與情斬不斷細雨綿綿……?!痹姼杳枥L了在愛情征途上尋覓與獲得、傾訴與釋放的心靈過程。在愛的尋尋覓覓與無限期待中,終于邂逅令人內(nèi)心悸動戰(zhàn)栗的靈魂。愛人的出現(xiàn),使因?qū)ひ挾纬傻膼鄣鸟娉?,化作縷縷的柔情與深深的蜜意,乃至形成愛情的風暴。愛情有時是暴風驟雨式的集中覆蓋,有時又會如和風細雨式的慢潤徐浸,前者驚天動地熱烈奔放,后者細密實在綿長雋永。而《午夜愛情》,詩人卻在滿懷深情中敘說、感悟愛情的存在:“一張竹床/擠著兩顆滴血的心/一半祼露在被的外面……我的雙腳開始接觸/一種叫路的佳肴……同愛情乘一只紅帆船/滑行在沒有籬笆的河中……午夜是水做的/盛水的古陶缺罐/在敘述美麗的死亡/讓往事飄走/然后從愛情的腹地/探尋靜物之聲……/一首接一首的處女詩/發(fā)表 在午夜/愛情和文字重逢/不喜不擾/靜坐在人生的界碑……傳說愛的駝隊/使許多午夜/成為美麗的祭日……面對午夜/忘卻愛情的頓悟/猶如忘卻/一孔年代久遠的窯洞/成為傾聽民謠的走窯漢/為午夜而生的錯誤/成為只有卵和歷史的愛情//走出午夜,走出愛情/在午夜拉魂的臉上/雕刻愛情的魚尾紋?!痹娙艘圆粩噢D(zhuǎn)換的敘述視角,構筑了一種特殊的關于愛情的語言環(huán)境,深沉含蓄地剖白肺腑,將人們的思緒引向一種特殊的情感世界。在這里,愛情象破碎的玉盤,墜落在冰冷的地面上,只留下說不盡的悵惘和無奈?!巴瑦矍槌艘恢患t帆”“滑行在沒有籬笆的河中”掩蓋不住“擠著兩顆滴血的心”、“在敘述美麗的死”,這種愛之失落的悲愁痛苦在情感的煎熬破碎中,變得更為深沉,更為激切。如果說搶天呼地、直抒胸意是一種表達方式,那么深沉含蓄、欲說還休更是一種詩意濃郁的表述筆調(diào)。在這首詩中,詩人吸取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東方審美風范,使情感的含蓄而又熾烈無比,如凍土下的巖漿,,處處包蕰著熱力。是的,“走出午夜,走出愛情”,“在午夜拉魂的臉上”、“雕刻愛情的魚尾紋”,是需要詩人在痛定思痛之后,在痛苦的海洋里,在靈魂的顫栗中,飽蘸心靈的苦淚,書寫愛的焦灼和苦悶??v觀全詩,由于強大的情感自制力增加了詩句的負重,在纏綿緋惻的愛之追求中憑添了幾分男子漢的沉雄力度,使抒情主人公作為一個卓立獨行的主體,一下子凸現(xiàn)讀者面前。而詩中的豁達與灑脫,又表現(xiàn)了詩人成熟者所持有的風度,它能超載世間的憂傷纏綿之愛,真正彰顯主體精神的偉力。我認為,詩人這種對生命感悟與他充滿激情的愛的吟唱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所經(jīng)歷著的境況。哪怕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這似乎遠逝的古老的愛之歌重新唱還大地”的《生命本色》、《生命驛站》、《生命之門》是值得我們在今后重讀的。 五、明杰詩歌語言的藝術特征 (1)審美意象的獨特性及其意義。我們認為:詩歌不同于小說、散文。詩歌有詩歌獨特的審美規(guī)范,那便是想象,或者準確地講叫虛擬。想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便是一種精神自由,天馬行空,任其馳騁。想象使文章神思飛揚,想象使創(chuàng)作主體所表現(xiàn)的事物活靈活現(xiàn)。從理論上講,詩歌的語言往往因想象而發(fā)生變異,或者叫陌生化。陌生化就是“反?;?、“奇特化”,它會使詩歌的語言變得奇異,增加感覺的難度,延長感覺的關注度。 明杰詩歌的審美意象是由音樂、情節(jié)、對話、繪畫等多種元素組合而成,生命的維度上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并從中找準了生命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切合點,及時準確地表現(xiàn)了兩者的統(tǒng)一。如《色痕》:“你將所有的色彩/組成一棵樹/等到中午/樹梢的陽光開始成熟/撒下天歌放飛愛戀/天空沒有背景/跌落的是一依的雙翅//夜幕降臨/你的衣襟不再安寧/撩撥風起撩撥月明/所有的色彩放射光芒/天明時/色痕里的篝火正旺?!?/span> 這首詩歌,大量地運用色彩、繪畫等要素來表現(xiàn)生活。詩人通過對詩性愛情的不斷追溯,來強化創(chuàng)作主體抒情的聲音,并通過獨特的審美意象來書寫兩性世界。讓人們在細細領會后,才發(fā)現(xiàn)這奇異的語言原來是表現(xiàn)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情。它比平常語、通用語帶來的效果更令人振奮,令人心靈為之顫動,眼睛豁然一亮。其創(chuàng)作達到了表現(xiàn)生活真實和營造詩的意象的高度融合。 (2)獨特的抒情方式。我個人以為,明杰詩歌在抒情方式上,均以激情詠唱起筆,其詩歌節(jié)奏奔放,極具感染力,充滿了音樂美。部分詩歌抒情時喜、怒、哀、樂之情毫不節(jié)制、隱匿。如《太陽之火》:“千萬個靈魂的雕像/震響艱辛的人世/接近太陽/我豐滿的家園容光煥發(fā)/在它坎坷的一生中/無法終止愛的問候//太陽之火/這生命之根/展開逃脫黑暗的疼痛/輕輕枯黃的翅膀/在肉體的血泊根部/閃光的水珠/裸露險惡/拋掉饑餓的思想/水井的預期/擊碎孤寂的距離/敲敲那些停泊的部署/我理解患難的天空/受傷的色彩/你還希望這建筑怎樣/航行的纜索/閃耀老繭的獻辭/驅(qū)盡炎熱的侵蝕/從斗爭的海域憶起/皮膚伸展的渴望/這波濤之手/在另一個家族的石窟里/不停息地消磨/風干了的沙漠/還在等待/歷經(jīng)流亡的女人們/毀滅自己的精華/無法翻閱/彼此戕殺的聲音/我牢住太陽/這人類的河流/緊裹怒放的形象/永沉歲月”。全詩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最大特征是“大修辭”,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太陽、生命與情思完美融和,形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無論是從抒情性與詩性的融合,還是意象化的抒情方式以及該詩歌所具有巨大的情感的張力,全詩都是一個渾然天成的生命整體。某種意義上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好詩的“不隔”境界。該詩詩歌形式上的音樂美,場面展開的畫面美,現(xiàn)實與歷史的匯融,均形成了沉實的風格。這種激情的詠唱,實現(xiàn)了對抒情長詩傳統(tǒng)的承繼與超越,是對詩歌智力空間的嶄新營造。 面對新世紀初年代以來詩壇的萎靡、衰退,明杰仍以高度的歷史擔當堅持持久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充沛的激情和豐饒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顯現(xiàn)出當代詩學發(fā)展的嶄新路向。 當然,明杰的詩也不是盡善盡美,還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和缺憾。好在詩人在歷史的行進中不斷的反省調(diào)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十幾篇詩論即為明證。文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有意味的形式。作為讀者,我覺得如何解決好內(nèi)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是明杰當務之急應該要做得。 明杰的詩歌正是在根性與漂泊,傾聽與游走之間,在當下與傳統(tǒng)間的反復張看與探詢、猶豫徘徊??梢赃@么說,漂泊與守望,出走與回視,溫情與炎涼之間所呈現(xiàn)出悖論性糾結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內(nèi)在張力,是支撐詩人為何在不時的回望過往,他的腳步為何顯得如此遲疑而沉重深層次動因。換而言之,守望與漂泊之間的張力沖突,是書寫他那般輕松中充滿沉重、灑脫中顯示沉著的詩歌直接內(nèi)驅(qū)力。正是有了守望與漂泊之間的緊張體驗,一種扎根于鄉(xiāng)土的根性力量會衍生為繁茂的橡樹,在年輪的擴展中它因為對所處的時代即使發(fā)言甚至吶喊從而的地平線在這種拉近的審看中擴展了詩歌的想象空間也具有了祛魅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明杰在故鄉(xiāng)的物象、記憶和想象之間,在語言的橋梁上構筑屬于自己的話語譜系——溫暖的,憂傷的,感懷的,痛苦的,追述的。他的從詩從共時性向度上揭示生存,眷戀生命,留戀光景,叩問存在。在明杰的詩歌中我看到了詩人的這種努力,這種維持無限向上的精神維度??梢哉f,明杰的詩歌話語是徘徊于欲望都市的上空,是黏附于大地和故鄉(xiāng)的血脈上的,但前提是這種姿態(tài)必須是穿越大地向天空的仰望,是對鄉(xiāng)土和農(nóng)耕文化的眷戀和深深的失落感。這種向上和向下的兩個向度拉開的力量,構成了明杰詩歌文本的豐富性,從而為我們不僅書寫了一曲魯南鄉(xiāng)土的田園挽歌,而且他那徹骨的真愛情思系列詩篇,為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沖動與激情。我以為這才是明杰詩歌的真正價值所在,不知明杰以為然否? 作者簡介:陳代,青年評論家,男,1972年出生,山東曲阜人,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