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時前追求幸福要像“打籃球”,追求成就要像“踢足球”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36氪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 成功者不幸福,幸福者不成功?不是所有久別重逢都令人期待,例如長假結(jié)后的上班,雖然大部分人都希望這一天永遠別來,卻總有人希望假期早早結(jié)束。 一旦不工作,停止賺錢,人跟人之間的差別就會急劇縮小,無非就是“北歐十日游”跟“本市公園自由行”的區(qū)別,同樣會遭遇堵車、誤點,同樣會被服務(wù)人員嫌棄。 最重要的是,你假期里正在做的事,跟你的個人成就,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左邊是一片大好河山,右邊是穿繽紛休閑裝的人流,你就算想打個問候商務(wù)伙伴的電話,都很不生活化。 所以假期的另一個效果就出來了:一旦停止工作,脫離了社會身份,回歸單純的家庭生活,你就會想: “沒有工作,我得到的成就,意義就大大縮水,而我一直希望財務(wù)自由不就是不再需要工作嗎?那我這么努力地追求著金錢地位成就感,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這個問題關(guān)乎人生最重要的兩種感受:幸福感和成就感,它們之間的沖突,就像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種說法——“成功者不幸福,幸福者不成功”。 因為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我將其稱為“幸福策略”和“成就策略”。 幸福策略有一個關(guān)于兩種極端情況下“人的幸福感”的研究。 一種是極端的幸運——巨額彩票中獎?wù)?,中獎之后的幸福當然會飚升,但再往后呢?研究者調(diào)查了這些人中獎一年后的幸福感與普通人的幸福程度,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 另一類是極端不幸者——因車禍而癱瘓的人,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些不幸者在癱瘓一年后,跟普通人的幸福感,也并沒有顯著區(qū)別。這些不幸的人回憶,災(zāi)難發(fā)生后的一段時間,當然會經(jīng)歷可怕的低谷,但之后就會慢慢地回升到原來的水平。 這些研究印證了一個結(jié)論:人的幸福感來源于一系列日常的小小的收獲,而非一次大的成就。換句通俗一點的例子:撿到100元的幸福感,低于兩次撿到50元的幸福感的總和。 “幸福策略”有兩條核心: 第一、降低做事的成本,讓生活中大部分付出都有正向回報。 一項中國家庭金融調(diào)查表明,人的幸福感與慈善捐款習慣正相關(guān)。正是因為捐款——特別是小額捐款,成本低,但由此獲得的內(nèi)心道德感的回報又非常強烈,是一個非常好的“幸福策略”。 有一個叫“口紅經(jīng)濟”的現(xiàn)象,每當經(jīng)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會逆勢上升,因為口紅裝飾效果明顯,又比一般化妝品便宜,以較小的代價給生活困窘的人們帶來了超值的心理慰藉。 “口紅經(jīng)濟”有時會成為整個社會在困難前面的選擇,比如一百年前的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股市崩潰的同一年,美國電影協(xié)會頒發(fā)了第一屆奧斯卡獎,接下來的十年是美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十年”,經(jīng)濟年年下滑,票房年年增長——因為只要0.25美元,就能獲得兩個小時的“好夢時光”。 不光是電影,凡是能用小小的代價換取幸福感的產(chǎn)業(yè),都是經(jīng)濟衰退中的亮點:無線廣播成了最大的消遣,大富翁游戲風靡全美,甚至連公共圖書館都人流暴增。 “幸福策略”的第二個特點是:只做大概率能成功的事情,讓生活中大部分付出都有正向回報——以前有個詞叫“小確幸”,意思是小而確定的幸福。 這一點,嚴重的“拖延癥患者”最有發(fā)言權(quán),手頭上一堆緊迫的任務(wù),卻仍然放不下手機和游戲,因為刷朋友圈抖音帶來的“幸福感”是即時而確定的,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完成也是大概率能實現(xiàn)的;但如果你選擇先完成任務(wù),很可能到時候你就沒時間完了。所以,與其痛苦的工作,不如克服這種痛苦先去玩。 “幸福策略”在追求確定性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其人生信條包括: ——如果某件事情很難做(不確定),它就不值得你做; ——從不相信“無論多糟糕,努力都可以改變命運”(不確定),但堅信“無論多糟糕,自己都可以扛過去”(確定)。 ——從不在工作、婚姻等重要的事情上追求“非你不可”的狀態(tài)(不確定),而更多是“是你也行” (確定)。 ——爛泥躺得好好的(確定),卻偏要被你扶上墻(不確定),你還怪人家不上進;咸魚睡得好好的(確定),你卻偏要讓它翻身(不確定),你還怪人家沒理想? 前面說過,拖延行為是一種“幸福策略”,那么相反,成功者最為推崇的“延遲滿足”行為,就是一種“成就策略”。 成就策略大家都知道一個“二八法則”:一個社會,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上;一家公司,80%的收入來自20%的成功產(chǎn)品或大客戶。 二八法則在人生的成就上同樣存在:一個有錢人的財富80%來源于他所做的一兩件事,一個科學家的主要貢獻,來源于他的某一兩項工作。 “二八法則”并不是簡單的統(tǒng)計學現(xiàn)象,而是概率的結(jié)果。我之前寫過一篇《為什么“貧富分化”是1+1=2一樣的自然規(guī)律》, 引用了一個社會學的研究: 假設(shè)一個房間里有100人在做游戲,一開始每人有100美元,要求他們每分鐘隨機選擇一個人,給他一美元。請問一段時間之后,這1萬美元的總財富在這100個人中的分配情況將會怎樣? 以下是計算機模擬5000次交換后的結(jié)果,下邊的圖按財富重新排序: 很多人覺得結(jié)果應(yīng)該還是隨機分布,但事實上,隨著交換的進行,財富的“二八法則”就像“1+1=2”一樣,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 真正社會更極端,因為其中的“獲勝者”往往是在某一段時間,連續(xù)獲得了多次幸運的機會,使其財富處于“不敗”的地位,之后再穩(wěn)定增長。 所以“成就策略”的基本方法是善于把握人生中一兩次的“關(guān)鍵機會”,又不在其他時候犯“致命錯誤”,其核心也是兩條: 第一、要善于等待最好的人生機會 人生的機會看起來很多,但1/3是陷阱,1/3不適合你,1/3根本沒人敢嘗試。但沒有關(guān)系,“幸福策略”就像打籃球,是一分一分的拿下來,而“成就策略”就像踢足球,全場被壓著打也沒問題,只要抓住一兩次機會,你就贏了。 重要的是,這段時間,你要積累未來拿得出手的資源,還要不斷地小嘗試,以判斷自己的“能力圈”——什么樣的機會適合你。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跟“幸福策略”并不沖突,所以大部分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跟平常人沒什么差別。但內(nèi)心深處,他們是焦灼的,他們知道現(xiàn)在的一切看上去還不錯的狀態(tài),根本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真正適合的機會,又不知何時來臨,這會大大降低他們的幸福感。 成就策略和幸福策略真正不同的,在第二點: 第二、在有適合的機會來臨時,要敢于不停地、大量地投入你所有的資源,就是巴菲特有一句話:當機會來臨天上掉金子時,要拿桶去接,而不是湯勺。實際上,在中國這樣競爭激烈……,不,慘烈的國家,“桶”是不夠的,一定是要加杠桿的。 此時,成就策略和幸福策略就出現(xiàn)了沖突。比如說,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市場機會,你擁有獨特的資源,那你就要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集中你所有的資源—— 首先你必須放棄你目前的工作;其次,你必須把你所有的積蓄拿出來當原始資本,最后,你還得搭上你的最寶貴的時間成本——想要把握這次機會,意味著將放棄以后的機會。 有人說,難道成功只有靠創(chuàng)業(yè)?當然還有一種獲得成就的方法,你從一開始就認準一個目標,投入你幾乎所有的精力,可同樣,時間意味著“機會成本”,意味著你將放棄本該更輕松更穩(wěn)妥地得到的東西,意味著將放棄其他的機會。 而“幸福策略”一定是放棄這個機會,它追求的是“小而確定”的機會,不但要降低投入成本,而且要放棄確定性不那么強的機會——創(chuàng)業(yè)肯定不算,除非你只想開個火鍋店。 肯定有人要問,能不能把這兩種人生策略結(jié)合在一起呢? 兩種人生哲學和名字相反,“幸福策略”其實是一種異常悲觀的人生觀,認為只有小而確定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小確幸”的思潮,總是容易發(fā)生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停滯,收入衰退、機會喪失的時代, “幸福策略”非常接近叔本華的哲學觀。 叔本華認為,人生活在無窮無盡的欲望中,除了欲望滿足的瞬間之外,無論滿足前還是滿足后,欲望帶來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痛苦。而世俗意義的成功、金錢、地位,沒有任何用處,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叔本華開出的藥方是斷絕欲望的“苦行”之外,還有藝術(shù),因為藝術(shù)無關(guān)溫飽,無關(guān)世俗,只是一種瞬間的純粹感覺,所以實際上是一種避免庸俗化的“幸福策略”。 “成就策略”也是一種悲觀的人生觀。它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于那一兩次機會的把握,之前是在等候機會,為機會做準備,之后是傾向全力,把這個機會發(fā)揮到極致。 “成就策略”更接近于尼采的哲學觀。 尼采同樣認為欲望是痛苦的源泉,不同的是,他認為只有承受了這種痛苦,你才能成為一個強者,尼采給“強者”的定義是:特立獨行、勇于犧牲、善于創(chuàng)造、追求權(quán)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中國青年影響最大的西方哲學家就是尼采,很多人(包括本人)都會在筆記本的扉頁寫下他的名言:“有一天有許多話要說出的人,常默然把許多話藏在內(nèi)心;有一天要點燃閃電火花的人,必須長時期做天上的云。” ——這就很“成就策略”了。 如何面對痛苦很多人希望把這兩種策略結(jié)合起來,平常的時候選擇“幸福策略”,人生關(guān)鍵時刻選擇“成就策略”,最后又能回歸“幸福策略”。 對此,我是深表懷疑的。 很多重大的機會來臨,要么是悄無聲息,等你發(fā)現(xiàn),它就溜走了;要么帶著巨大的不確定和世俗的懷疑。“成就策略”要求人們把“等候機會、判斷機會、把握機會”這個過程,變成一種行為本能,在之前的人生中不停地“預演”。 一個習慣“幸福策略”的人,也要求把“幸?!弊鳛橐环N本能的追求,幾乎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實現(xiàn)轉(zhuǎn)變。 正是因為很多人“既要……,又要……,還要……”,結(jié)果,既不符合“幸福策略”,也不符合“成就策略”,往往是“痛苦策略”、“失敗策略”、“庸俗策略”和“自殺策略”。 很多人在人生態(tài)度上選擇“成就策略”,但行為上選擇的卻是“幸福策略”, 成功的欲望很強,但到了行動的時候,總是選擇容易的方向。 另一些人則相反,在行為上選擇 “成就策略”,但人生哲學卻是“幸福策略”的,比如追逐“風口”的創(chuàng)業(yè)者,表面上看,他們選擇了更為困難的道路,但內(nèi)心卻沒有苦煉內(nèi)功等待機會的耐心,而且寄希望于抓住“風口”。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是不可調(diào)和的,究其原因,就是我前面說到的,“幸福策略”和“成就策略”都是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都要承認“人生有無窮無盡的痛苦”這個大前提,是“痛苦”的這根藤上結(jié)出的兩個瓜。 想要調(diào)和這兩種策略,無非是幻想沒有“痛苦”的人生,結(jié)果是既不幸福,也談不上成就。 這也是為什么人生需要策略的原因。策略是一種主動的有計劃的行為,幸福策略以“痛苦”為盾,成就策略以“痛苦”為矛,只要你不自相矛盾,任何一種策略,都不會讓你在世間白白忍受痛苦一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