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難懂的字體,當(dāng)然是宋代以來形成的一種印章字體——九疊篆,幾乎到了「神仙都不認(rèn)得」的地步。九疊篆以小篆為基礎(chǔ),筆畫只有「縱、橫」兩種,直線變曲線,單線變復(fù)線,然后反復(fù)曲折。 可謂一筆十八彎,再重樓疊閣,力圖將整個印章鋪滿,也即所謂的「曲、屈、平、滿」。 有時候為了能「疊」,還會改變漢字的結(jié)構(gòu),就更加難認(rèn)了。 九疊篆并不是都是「九疊」,其實從3——13疊都有,稱作「九疊」,是因為「九為數(shù)之終,言其多也」。 比如:下圖是九疊篆的百家姓(部分),算是比較簡單的疊篆,3-5疊,已經(jīng)就很難辨認(rèn)。 九疊篆最早見于宋代官印,少的3疊,最多的13疊。也有十分罕見的九疊篆錢幣,同時,以疊篆入官印,也影響了北方的塞北三朝——遼、金、西夏。 宋代錢幣上也有疊篆,比如十分罕見的銀質(zhì)九疊篆【皇宋通寶】,最多只是3疊,比較好認(rèn)。
比如北宋的【內(nèi)府圖書之印】,最多的「之」字有13疊,最少的「印」字有9疊: 北宋疊篆【中書門下印】: 南宋疊篆【弋陽開國印】 我們知道,遼(契丹)、西夏(黨項)、金(女真),他們都效仿漢制,模仿漢字所創(chuàng)造的文字,分別為: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 這三種文字跟漢字一樣楷書、草、篆都有。但同時,漢字在這三個國家中也被普遍使用。 所以,遼、西夏、金的疊篆官印,有他們本民族的文字,也有漢字: 金代漢字疊篆【元帥府印】: 金代漢字疊篆(從左至右分別為):
遼代契丹文疊篆印章: 西夏文疊篆印章——【壬辰五年印】 元代官印中的疊篆也很常見,如元代的八思巴文疊篆印章——【侍衛(wèi)軍副都指揮使印】: 明代的漢字疊篆官印(從左到右):
明代長方形的疊篆官?。?/p> 明代宮廷皇妃的疊篆?。?/p>
「疊篆」的前身是漢代王莽六書之一「繆篆」,「疊篆」在唐代開始萌芽,宋、元時代,疊篆實際上成為官印專用字體,到了明代,更是有明文規(guī)定「百官信印」用「九疊篆」字體。 《明史·輿服志·四》:百官印信,正一品至從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條記,俱直紐,九疊篆文。 所以,九疊篆之所以「一筆十八彎」的夸張變形,就是為了難寫難認(rèn),仿造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才被用于官印。 ---------------------- 參考文獻(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