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有清風 方寸山 誰堂先生的篆刻取法,主要還是漢印和明清流派印中雅正大方一路。作品體現(xiàn)的美感延續(xù)著明清文人篆刻所追求的文雅與質(zhì)樸。重結(jié)篆而少雕琢,不以斑駁爛漫矜為奇古。憑借自己的審美與古為徒,有選擇地擬古,不盲目地創(chuàng)新。佳作頻出的背后,仍然堅定不移、日思進取。 誰堂每個階段的印都是在擬古,看不出什么“新意”。事實上,誰堂篆刻的新意,在于點滴之間,細微之處,潤物無聲而包容宏厚,其作品技法嫻熟自然,格調(diào)大氣純正,有統(tǒng)一穩(wěn)定的雅正風格。這種雅正,淵源有自,可與古人脈絡(luò)相接的。類似詩家常言“無一字無來歷”,書家所論“寫字一筆不像古人,即不成字”。這種雅正,是以保守的方式繼承傳統(tǒng),以復古的方式開拓創(chuàng)新。 誰堂篆刻的風格是比較統(tǒng)一而單純的! … 關(guān)于篆刻風格的探索,當代印人可謂“無所不盡其極”,特別是以先秦文字為依托極具現(xiàn)代形式美感的印作,廣受大眾追捧,深得評委青睞。極少數(shù)的篆刻家在這股激流中,成就了自己,樹立了榜樣。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鼓勵和尊重的。但是,這種風格的延續(xù)性如何,這種條路究竟能走多遠,是讓人值得深思的。首先,先秦文字豐富多樣,易于選擇,字形規(guī)范程度低,今人學起來容易,但相較于明清以來三四百年來的文人篆刻審美經(jīng)驗,其審美標準較為模糊;其次,當代人沒有古人的文化土壤,今人多借古文字本身的造型之美加以夸張和對印面的斑駁制作,往往是以“出奇制勝”,卻很難提煉出一種經(jīng)久耐看的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語言。 明清文人篆刻傳統(tǒng),是一個不斷擬古、不斷雅化的傳統(tǒng),是一個在雅化的過程中不斷出新意的傳統(tǒng)。 誰堂所走的路,就是這個路。 他對待古人印作,敢于舍棄,廣泛涉獵而精準取法,法形跡、法精神。堅守這個傳統(tǒng),以殉道精神在方寸之間作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小眾事業(yè)! (咨詢購買,掃碼添加方寸山個人微信) 試托底、板框尺寸、板框位置、雕版細節(jié)、印章排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誰堂親自把關(guān)確認 純手工木板水印 《望湖小集》 作者:吳誰堂 老面料藍布純手工精裝、進口紙板 誰堂親筆題寫函套簽條 誰堂親筆題寫封面簽條 純手工裝訂 扉頁:純手工木板水印、原石手工鈐印 葉擎峰先生作序,純手工木板水印 收錄作品索引 01 白文 千秋萬喜大吉 02 朱文 玄鶴高棲昭遠志 03 白文 獨抱十三經(jīng) 04 白文 永受嘉福 05 朱文 清夜無塵 06 白文 最是書香能襲人 07 朱文 至樂莫如讀書 08 白文 讀了唐詩讀半山 09 白文 萬卷古今消永日 10 朱文 讀古今書 11 白文 梅花且伴千年鶴 12 朱文 醉月鼓瑤琴 13 白文 壽堅金石 14 朱文 老夫無味已多時 15 白文 攬清涼境生歡喜心 16 朱文 縱心皓然 17 白文 禪心有會共拈花 18 朱文 會心處不在遠 19 白文 唯守素心 20 朱文 云在青山外 21 白文 我是識字耕田夫 22 朱文 得之于心 23 白文 磨腔追太古 24 朱文 無盡藏 25 白文 尚志樂道 26 朱文 樂安忘憂 27 白文 曾為梅花醉十年 28 朱文 鶴守梅花 29 白文 放下便是 30 朱文 天賜長年 31 白文 阿彌陀佛 32 朱文 山外山 33 白文 謙受益 34 朱文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35 白文 廣種福田 36 朱文 溫而穆 37 白文 朝乾夕惕 38 朱白文 君子豹變 39 白文 日有喜 40 朱文 樂未央 41 白文 心即是佛 42 朱文 鑒于止水 43 白文 佳想安善 44 朱文 云生自在心 45 白文 得大自在 46 朱文 書巢 47 白文 不可說 48 朱文 日有千萬 49 白文 澄心清神 50 朱文 云鶴游天群鴻戲海 51 白文 宜有千萬 52 朱文 無上清涼 53 白文 神仙眷屬 54 朱文 此心初不垢 55 白文 飲之太和 56 朱文 幻出大千云 57 白文 出入大利 58 朱文 常作江山煙月主人 59 白文 懲忿窒欲 60 白文 鴻禧云集 部分內(nèi)頁實拍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