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我與微信朋友研讀傷寒論條文時討論的簡短記錄。微信群為“方證與臨床”及“中醫(yī)臨床實踐論壇”;傷寒論條文采用了傷寒論查閱APP里的宋版(趙版)條文。特此致謝。 太陽中 7 2019-08-05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沒有提到汗出否。就根據脈,就可以用桂枝湯了嗎? 脈浮——而弱。 張玉琢: 弱是變弱的意思,要真是弱脈桂枝湯也不能用。 ?咋變的呢?或者,這個變,從何談起?@張員外 表解了一部分,浮緊略松,可看作變弱 本來是個傷寒,發(fā)了汗以后,病沒有好利索,這個時候叫傷寒叫中風都不合適,就叫太陽病了。 浮脈的緊繃程度代表肌表的關閉程度。 浮脈的大小,代表汗源的儲備,脈若是微小“此無陽也”不宜發(fā)汗。 是,桂枝湯不屬于發(fā)汗方吧? @毛延生?治外就是發(fā)汗方,治內就是扶正方。 霍偉: 這條有的學者還有一種看法: 說這條擴大了桂枝湯的應用范圍 不再強調太陽中風、有汗。 可備一說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43的下之,我認為,這個“下”,是為了排除陽明腹實癥的。 因為“喘”。故需要排除“陽明腹實癥”。 傷寒論條文,很多的“下之后”。大多是為了講。排除陽明腹實癥;而不是有那么多的蠢醫(yī)生。 就是排除法,高明。 楊帆: 太陽病為什么要下之,誤治? 我的意思,是排除陽明腹實。不一定,用下法。是為了講課的方便。 排除了腹實癥,就行。 張玉琢 @毛延生?排除陽明腑實有什么用? @毛延生?也就是說現在這個病人有便秘唄? 喘,是不是陽明腹實癥,也可能引起呢? 額,您是這樣理解的。 林行?。?/p> 大承氣湯證可見喘,腹?jié)M而喘,應該可以鑒別。 鑒別的意義是指導用藥。 腹?jié)M包括主觀與客觀,都屬于承氣湯的用藥指征。 張玉琢: 這個鑒別沒什么意義。 而是,講,臨床的鑒別方法。就是見到喘證,要排除了腹實癥, 那是,懷疑,就用排除法。下,只是提醒醫(yī)生,而已。 張玉琢: 這些“下后”都是犯逆的,都是“隨證治之”的方子。 排除,排除陽明腑,實要在“下前”。那時候是有便秘的。 34、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促一作縱。 這個也是下后,也有喘,也要排出陽明腑實? 七月老虎: 太陽病,下之后,邪陷于胸,出現喘證,在這用桂枝加厚樸。邪陷入里,就可能是葛芩連。還有其它 下之后 的證,分別對照條文,隨證治之。 下之,有誤冶的,有飲食不當的,有沒什么原因就是 下了的。 霍偉: 這個“下之”靈活看就行了。 張玉琢: 說到排除,還有一個問題,怎么把它排除的? 可以展開討論 霍偉: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如果用過的會感覺到,還是會泄瀉的。厚樸本身就行氣消積。 應該是這個患者本事有一些便秘,還有表證和喘,應該先解表,或者表里同治,但是醫(yī)生誤治用了下法。 @霍偉?先下那就是不當治法;所以說誤治 至于這個喘是下后誤治有的,還是下之前就跟表證一起,其實不重要。 至于這個喘是下后誤治有的,還是下之前就跟表證一起存在喘,這個從條文無法判斷。 我理解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也是表里兩解之法。 楊帆: @霍偉?桂枝加厚樸杏子很好用,我用過兩次 @楊帆 ,發(fā)現會輕微泄瀉嗎? 有輕微的拉。 霍偉: 對了,跟我的體會一致 所以我理解這個方子也是表里兩解法。只不過主要方向是解表 楊帆: @霍偉?吃完一天三次大便 張玉琢: 這個方子有瀉下作用,那么排除陽明腑實之說,更不可取了。 不是說不是陽明腑實嗎?那你用瀉下的方子干什么? 這不是排除,是采納 關鍵是那個桂枝湯把表解了,表解大便自然就下來了。能說桂枝湯是有瀉下作用嗎? 就是原來有便秘用了下法唄。 與霍偉@霍偉 的思路殊路同歸嗎。 霍偉: 我理解是這個地方的下,是單純的用了下法。應該是先解表后下,后者表里雙解。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4條,是不是剛才探討的就是呢? 楊帆: 是,強調了。治療的順序。 45、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脈浮,為病在外。宜桂枝湯。桂枝湯都是反復治療后用的。 這幾條,都是在討論桂枝湯。 44,是講。太陽病不解,一直治太陽。脈浮,為太陽。 也有,惡寒為表的。 45.是強調“脈浮”為太陽病的。 |
|
來自: 自學中醫(yī)的醫(yī)館 > 《傷寒雜病論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