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詩是一種很高明的詩歌體裁,通常正讀倒讀皆可成詩。 它起源于一代才女蘇惠的璇璣圖。 蘇惠字若蘭,是南北朝時扶風(fēng)人,才貌雙全,嫁給當時的秦州刺史竇滔。 郎才女貌本是天作之合,卻因小妾趙蘭臺的挑撥,致使夫妻離心。 后來竇滔遠赴他鄉(xiāng)任職,趙蘭臺隨侍左右,卻令發(fā)妻若蘭獨守空閨。 若蘭思念丈夫,寫下許多相思之詩,她將這些詩作整理排列成29行29列,并將其繡在八寸的錦緞上,稱之為“璇璣圖”,并寄給夫君竇滔。 竇滔收到后,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經(jīng)過多次研究才明白若蘭的心意,于是打發(fā)了小妾,將若蘭接來同住,從此夫妻恩愛到老。 傳說璇璣圖共有840字,后人又在中間加入了一個“心”字,正讀、反讀、斜讀、角讀,都可成詩,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共可解讀出7000多首詩。 正因為璇璣圖的奧秘玄妙,所以后世多有模仿,也曾掀起一股“回文”風(fēng)。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蘇軾了,他還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就句回文”,不是完全倒過來的寫法,而是寫一句倒一句,《菩薩蠻·回文夏閨怨》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全詞如下: 柳庭風(fēng)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fēng)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這首詞看似有8句,其實就4句,兩句一組,下句為上句的倒讀,也算是匠心獨運了。 這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純屬消遣娛樂,雖然詞意不深,但語句清麗,意境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 詞的上半闕寫的是少女夏日晝寢的情景,清新自然,別有一番韻味。 長滿柳樹的庭院里,靜悄悄的,沒有一絲兒風(fēng),一個佳人酣眠中。 不一會兒,起風(fēng)了,庭院的柳條隨風(fēng)搖曳,少女依然沉浸于睡夢中。 只見香汗浸透了她的薄衫,薄衫散發(fā)著清淡的汗香味。 前兩句是寫環(huán)境的變化,庭院的柳,自然的風(fēng),酣睡的佳人,上一句寫的是“風(fēng)靜”,下一句寫的是“人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僅僅7字,便描繪了一幅柳下睡美人的圖,令人嘆服。 接著的兩句是寫女子酣睡的具體情態(tài),“涼衫”“薄衫”,無論是涼還是薄都點明了詩題中的“夏”,而汗本是污濁之物,但是詞人以“薄汗”、“香汗”來形容,便顯得別有風(fēng)韻。 就像寶玉說的“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p> 詞的下半闕寫的是女子醒過來后的活動。 她那嫩紅的雙手捧著一碗冰涼涼的藕絲,盛滿藕絲的小碗襯得她的小手更加紅潤。 一旁的郎君嬉笑著,說藕絲太長,女子一邊吃著藕絲,一邊嘲笑情郎的傻樣。 古詩中的“藕”常指代“偶”,“絲”指代“思”,因而藕絲其實代表著男女美好的情愛。 最后一句“長絲藕笑郎”,說明男子的情意不如藕絲長,正因男子的不懂情趣,所以才會引發(fā)了佳人的“怨”。 前文不著任何“怨恨”之字,到末尾才初現(xiàn)端倪,畫龍點睛,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這便是蘇軾的高明之處。 全詞雖然語意不深,卻美得令人心醉。 這種“就句回文”的寫法,雖然比起整首倒讀的回文來得單,但要達到蘇軾這樣下句補充上句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難的。 后來雖然很多人都曾模仿著寫,卻都很難超越。 也許蘇軾也沒想到本是消遣娛樂之作,竟成了千古名句,無心插柳柳成蔭大抵就是如此吧。 - END -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