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種典型的“短線思維者” 1、機會主義者 它說的是那些一看到市場上的某個發(fā)財機會,就想大撈一筆、撈完就走的人。他們想要的是跳過“播種、施肥、澆水”的過程,直接就能收獲花朵與果實的人生;或者說,他們想要的是快速的,不必花費力氣就能實現(xiàn)的“財富自由”。 所以,到現(xiàn)在為止,他們中的任何一位,都沒實現(xiàn)想要獲得的財富。 2、速成主義者 太想成功,是因為沒有想過其實一生是足夠長的,所以路應該一步一步的走,饅頭應該一口一口的吃。 如果想要幾步走完馬拉松,或是一口吃個胖子,必然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是極為嚴重的挫折。 后來回首,自然早已明白其中緣由 - 沒有長期主義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會急功近利,總是處于焦慮之中。 焦慮會讓一個人產(chǎn)生對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對老板的不滿,于是就很難沉下心去學習和成長,于是也就很難做到十分投入的工作,甚至會產(chǎn)生非常多的抱怨。 而工作上的缺乏投入、對老板和環(huán)境的抱怨,又會給想要獲得的短期成功帶來更大的阻力,最后短期成功便愈發(fā)變得遙遙無期,而這種遙遙無期的感覺只會更進一步的加劇我們的焦慮。 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朝著“快速崩潰”而去的增強回路。 3、猶豫的人 這類人其實有點像:想要上船前往某處,但又擔心船可能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于是就一腳踩在船上,一腳踩在碼頭的地上,一直“湊活著”、“等待著”、“不確定活著”的人。 這類人既無法徹底放棄想要到達的地方,又無法下定決心走上船去,于是就這么一直猶豫著。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任何時候,任何人的未來都不具有100%的確定性。所有未來只有在發(fā)生的時候,也就是變成“現(xiàn)在”的時候,才有100%的確定性。 既然不存在,那就只有一個方法去實現(xiàn) - 那就是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自己想要的未來絕非易事,很多人正是因為把它想得太過簡單,沒有抱持“長期主義”的信念,認為它應該立刻出現(xiàn),所以在“想要實現(xiàn)未來”與“無法立刻實現(xiàn)”之間最終走向了曠日持久的“猶豫”。 這些都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后果一:無法全情投入當下、感受當下、享受當下。 后果二:無法真正有效的創(chuàng)造未來。 以上三種就是最為普遍的“短線思維者”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而不論哪一種,都會給我們帶來人生成就的阻礙,以及各種各樣的情緒困擾。 02 三種典型的長期主義者 1、金錢投資的長期主義 據(jù)說,有一次Airbnb的CEO 布萊恩·切斯基和亞馬遜的 CEO 貝佐斯坐下來聊天,兩個人談到了他們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于是,切斯基問貝佐斯:“你覺得巴菲特給過你的最好建議是什么?” 貝佐斯說:“有一次我問巴菲特,你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為什么大家不直接復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說:“因為沒有人愿意慢慢地變富?!?/span> 的確,當我們在給自己的投資設立期限時,有誰不是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個當天收益的具體數(shù)值,又有誰不是希望在自己30、40歲時就已賺到了足夠多的錢? 但其實,即使是股神巴菲特,99.8%的資產(chǎn)也是在他50歲后賺到的。 2、自我成長的長期主義 1929年,紐約股市暴跌,由此引發(fā)了百年不遇的經(jīng)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公司破產(chǎn),工廠倒閉,農(nóng)場破產(chǎn)。 在這場異常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中,約瑟夫·坎貝爾也沒能找到工作。原本,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的他,卻因為覺得單一學科會讓人變得平庸,于是拒絕了。 隨后,他帶著自己的妹妹和朋友,隱居到了森林里。 在森林里,他一待就是五年,這是五年既沒有工作也沒有錢的日子。 坎貝爾給自己制定了非常嚴格的作息時間,他說:“在沒有工作或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么的時候,你要自己找到該做的事情。 經(jīng)濟大蕭條剛一結束,坎貝爾立刻就被莎拉勞倫斯學院聘為文學教授,開始了為期38年的教書生涯。 就像他自己寫的“英雄之旅”一樣,5年的經(jīng)濟大蕭條正是坎貝爾必須完成的“英雄之旅”的試煉,而此時的他已帶著關于神話學的完整理論“王者歸來”。 3、事業(yè)發(fā)展的長期主義 1997年,亞馬遜上市之初,貝佐斯就對公司股東表示:“亞馬遜立志做一家有長遠發(fā)展的公司。公司所做的一切決策也將立足于長遠的發(fā)展而非暫時的利益,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建立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家我們的子孫們都能夠見證的偉大的公司?!?nbsp; 之后,他在2011年年報中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長遠的打算。” 反觀現(xiàn)在,大多的投資人,追逐的都是快進快出的快速獲益。第一年進入,第二年上市,第三年退出。于是,創(chuàng)業(yè)者在投資方的壓力下,也就形成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觀與目標,從而也就喪失了成為一家偉大公司的機會。 03 如何做? 1、清晰的認知 2、堅定的信念 3、根據(jù)信念制定原則 4、根據(jù)原則嚴格執(zhí)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