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提出過,應該把流行版《道德經(jīng)》的第25章放在第一章才符合老子的思想,才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整部《道德經(jīng)》的起承轉(zhuǎn)合。很高興,得到不少網(wǎng)友的私下溝通和支持。不少朋友提出要對《道德經(jīng)》的整體章節(jié)順序進行一次全面調(diào)整,深為贊同。但苦于對《道德經(jīng)》的學習不夠、理解能力有限,尚不具備掌控全篇的能力,只能就局部章節(jié)的安排提出個人淺見,但也僅僅是個人淺見,有無道理,尚希讀者評判。 受上一篇文章的啟發(fā),本文將對《道德經(jīng)》最后一章的安排提出個人看法?!兜赖陆?jīng)》是一部寫給君主的經(jīng)世致用之書,歷來被譽為內(nèi)圣外王的帝王之學,是一部學術論著。而所有論著,通常都是先提出一個觀點來總領全文,或開門見山,或開宗明義,或開篇設疑,再引出下文;中間部分是主體部分,包括要表達的觀點、論據(jù)和論述部分;最后是概括性總結(jié),直指主旨,呼應主題。 而流行本《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章卻不是這樣的,那應該是哪一章放在最后才符合“總結(jié)”的結(jié)尾呢? 查閱一下資料發(fā)現(xiàn),對于《道德經(jīng)》的分章問題,歷史上的多種版本、各種分法,即便是流行本的嚴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等,也存在著前后分章不一的問題,而且也不都是八十一章,比如王弼本就有七十二和八十一兩種版本,元代的吳澄和清代的魏源都是六十八篇,而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都不分章。 現(xiàn)行本的最后一章是“顯質(zhì)”即“信言不美,美言不善”,而這一章放在最后不符合“總結(jié)”的要求,所以,應該把原《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放在最后,因為這一章才更符合老子在全文中描述的“孤寂”形象,更能反映出老子的思想主張,文法上也更像一個結(jié)尾。我們不妨將此兩章做一比較分析,看看這兩章到底哪一章放在最后才更合適。 原版第八十一章
這一章的大意是說:真實的絕不賣弄,虛假的一定美飾。真正的聰明人,懂得付出才是收獲,幫助他人才能獲得更多。因為天道就是這樣,有利于萬物而不損害萬物,有所作為但不圖有所回報,反而會獲得更多的回報。 所以老子規(guī)勸人們要真,要善,要謙虛,要效法天道“利而不害”,學會“為而不爭”。全篇到這里就戛然而止,并沒有“作結(jié)”的意思。 我們再來看一下原章節(jié)的第七十章
能夠理解認同我的人實在太少了;能夠以“道”為準則去做的人,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所以,有道的人就像穿著粗布舊衣,內(nèi)心裝著稀世美玉一樣。老子用“被褐懷玉”來形容世人總是追求外在,看重外相的世俗現(xiàn)象,抒發(fā)了真知灼見不被世人覺察和認同的孤獨情緒,因此在最后,喚醒世人,更準確地說,是喚醒當權(quán)者,舎外而求內(nèi),力行大道,最終實現(xiàn)與道同行、天人合一,無為而無不為的社會理想。 本章用“被褐懷玉”來形容“道”的質(zhì)樸與珍貴,喚醒世人明白“道”的真知灼見。同時,這一章也符合老子自我描述的一貫形象。 在以前八十章里,老子論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比如無為、不爭、靜、柔、儉、慈等,這些主張都是合于道、本于自然的,都是“甚易知,甚易行”的。可惜,世人追求名利,恣意妄為,違背了大道無為的原則,造成了的社會紛爭與禍亂。 老子以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深奧的道理,說“道”就像身著粗衣而懷揣美玉一樣,感嘆“知我者?!?。在這一章里,老子提到天下人“不我知”,這里面的“我”并非實指老子本人,而是“道”的人格化代稱。同樣的借代,多處出現(xiàn),比如在第二十章“我獨泊兮”,“若無所歸”、“我獨若遺”、“我獨若昏;我獨悶悶”、“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等等。 “道”是孤獨的,老子也是孤獨的。司馬遷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司馬遷筆下的老子孑然孤傲無朋,只有青牛作伴,獨自出關西行,到底去了哪里,也沒人知道,可見老子生也寂寂,死也寞寞,跟“大道”一樣不為人所知。 老子孑然出關西行,正像司馬遷所言,是“見周之衰”,可見老子對晚周道崩德壞現(xiàn)狀的不滿。而本章,同樣流露出老子對當權(quán)者失望的情緒。他在治國、用兵、修身等等方面所提的一系列主張,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卻沒有人理解,沒有人實行。所以,這是一篇發(fā)自肺腑的呼喚、總領全篇的總結(ji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