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良渚文化是源于一本書,《玉器》陳燮君主編,書中介紹了上海博物館內50件玉器館藏,其中3件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神人飛鳥紋玉琮、神人獸面紋玉琮、權杖,每一件都有種讓人欲罷不能的神秘感,尤其是神人獸面紋,驚嘆之余也忍不住想要去懷疑已有的解讀,不過,目前尚未成功!囧…… 上面的這張紋飾,就是良渚玉文化典型的圖案——神人獸面紋,想要讀懂良渚玉文化,首先就得從解讀神人獸面紋開始。后續(xù)會繼續(xù)深入解讀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今天先來看個精簡版的! 神人獸面紋是由神人+ 大眼獸組成,不借用工具的情況下僅能看到淺浮雕的部分,要看到上面圖片的效果就要借用放大鏡了。 可以看到神人頭戴羽冠,很原始的風格,神人的臉清晰可辨,胳膊與手的線條很細,辨認起來稍有難度,神人下面是眼部格外突出的獸面紋,獸面之下可以看到簡化的獸身,兩只獸爪還是很好辨認的,所以整體有神人騎跨在獸身上之意。 在解讀紋飾之余,也忍不住驚嘆在新石器末期(距今約5300年-4000年),良渚人的制玉水平竟已這樣高超那樣細密繁復的陰刻,還挺好奇當時的良渚人是怎么做到的。 良渚文化的玉器有玉琮、玉鉞、山形器、冠形器、玉璜、玉梳背、玉鐲、玉珠、玉串飾、玉鳥等動物形玉器、玉璧等,種類非常豐富,很多玉器上都有神人獸面紋,因此很多考古人員將此圖案解讀為良渚人的“族徽”。 玉琮 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玉琮,有專家斷言商周時期的玉琮起源于良渚文化玉琮。 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更有“琮王”之稱。國務院規(guī)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 反山琮王 琮王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重約6500g,是已發(fā)現(xiàn)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琮王每一面各刻畫了兩幅紋飾相同的“神人獸面紋”,呈上下排列,四面一共8幅??脊湃藛T推測,這樣一件精美的“玉琮之王”在當時可能要花費一位玉工的一生才能完成。 瑤山玉琮 反山玉琮 瑤山玉琮 瑤山玉琮 瑤山玉琮角位細部 玉琮為禮器,可能是在祭祀時使用。內圓外方,上大下小、中通、分節(jié),節(jié)數有多也有少,角部會雕有圖案。圖案一般為“神人獸面紋”、“神人紋”、“獸面紋”、“鳥紋”。 神像飛鳥紋玉琮,上海博物館 神面紋玉琮,上海博物館 雙聯(lián)玉琮,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 ![]() ![]() 玉鉞 由石鉞演化而來,也是一種禮器,更是權利的象征。通常綁在木制或骨制的手柄上。 帶有神人獸面紋的玉鉞 瑤山玉鉞 良渚文化中還出土了一種豪華版的玉鉞,學者們稱之為“權杖”,代表著軍事權威。一個完整的“權杖”由“?!保般X”+“鐓”構成。
![]() ![]() “三叉形玉器”和“玉梳背”
三叉形玉器有學者也稱之為“山形玉器”,一般出現(xiàn)于高規(guī)格的墓葬中,并且僅見于有隨葬玉鉞的墓葬中。 玉梳背 之所以要把這兩種玉器放在一起寫,是因為出土的時候這兩種玉器都放置在墓主人的頭部。 上圖是良渚文化瑤山墓葬中各種形制玉器出土時的位置圖示。可以看出三叉形玉器、玉梳背被放置在墓主人的頭部,鉞在頸部,手部帶有玉鐲,腳部有玉墜。 良渚文化中還有一種“冠形玉器”,出土時的位置多在頭側或肩部位置,其用途尚未被破解。
玉梳背放置在頭上的理由很好理解,然而,這種三叉形玉器為什么要放置在頭頂? 對于三叉形玉器、冠形玉器這兩種玉器的用途,大家不妨試著一起打開腦洞,暢想一番。 ![]() ![]() 玉飾類 玉飾類主要有玉璜、玉鐲、玉珠、玉串飾及玉墜等。 玉璜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時期傳統(tǒng)型玉飾,良渚文化時期玉璜多與管、珠等玉器組合成串飾。 玉璜 玉珠 玉串飾 上海博物館館藏 玉墜小巧可愛,表面圓潤,推測為足部飾物,相當于現(xiàn)在的“腳踝鏈”。連足部都要裝飾一番,良渚人生活的還挺有情致兒。不過,足部飾品會讓人忍不住聯(lián)想到“跳大神”的人,不知道佩戴這種玉墜的人是否有巫師的身份。 玉墜 玉鐲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相較于現(xiàn)在的玉鐲,良渚時期的玉鐲比較厚重,有種稚拙之感。
瑤山出土 海寧出土 桐鄉(xiāng)出土 ![]() ![]() 動物形玉器 主要有鳥、魚、蟬、龜等,都是非常常見的動物。 ![]() 玉璧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形制都很簡單,略粗糙。少量玉璧上帶有神人獸面紋飾。 良渚文化的玉器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還有帶鉤、柱形器等。值得一提的是良渚文化中也有玉龍出土。 玉帶鉤 由江蘇省常熟市出土的玉龍,有“良渚第一玉龍”之稱。(戳我了解一下中華第一玉龍之爭吧) 良渚玉文化神秘而豐富,是良渚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遠非一篇簡單的推文能言盡,如果您覺得這篇推文還不賴,歡迎您繼續(xù)關注后續(xù)的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