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忠”之一字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而忠于國家,更是這種情操的至高體現。楊家將可謂婦孺皆知,滿門忠烈的故事讓人聽之動容。然而,這并非真實歷史。但在國難當頭時,中國大地也從不缺乏忠烈之士。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有人成為了亡國奴,也有人成為烈士。 戴洪昌 在抗戰(zhàn)爆發(fā)時,堪比楊家將的真實故事就在中國大地上真實發(fā)生過。1931年,日本關東軍打開了侵略中國的大門。無數國人的命運被改變,吉林的戴洪昌就是其中一員。戴家在當地是坐擁1000畝地的大地主。但與我們尋常認識的地主形象不同,戴洪昌雖然是地主,卻也是當地人眼里的大好人。東北有名的“義盜紅胡子老王林”王德林,就是戴洪昌的結拜兄弟。 “義盜紅胡子老王林” 面對日軍的進犯,王德林決定積極抗日,成立了中國國民救國軍。同時,他也邀請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戴洪昌,老戴在收到邀請后,早就不滿日軍暴行的他,當即就決定舉家抗日,動員了自家的青壯年以及本村的200多名獵戶后,加入了王德林的隊伍。 日本侵略者在得知戴洪昌的身份后,直接將戴家留守的一家老小全部殘殺。國仇家恨刺激下,戴洪昌的抗日血性愈發(fā)高漲。但在抗戰(zhàn)初期,日軍的攻勢太猛,整個東北都徹底淪陷,戴洪昌的抗日堅守任務也變得舉步維艱。 戴家雕像 1937年,戴洪昌在敦化縣沙河沿一帶籌糧籌款,搜集日軍的情報,不料被漢奸出賣。被日軍活捉后,戴洪昌寧死不屈,被酷刑活活折磨致死。 戴洪昌捐軀后,他的子女們更加堅定了積極抗日的決心,6個兒子全部在抗日戰(zhàn)場上為國捐軀 戴洪昌的大兒子戴克勤,在1935年的戰(zhàn)斗中被打折腿,之后回鄉(xiāng)養(yǎng)傷于1946年病逝。 二子戴克儉,1935年犧牲于東寧縣。 三子戴克吉,在沙河沿村馬鞍山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六子戴克政之墓 四子戴克志,犧牲于小夾擊河小沙灘。 五子戴克選,在打入日軍內部搜集資料時被發(fā)現,于敦化縣城犧牲。 六子戴克政,在1938年8月12日夜晚,被日軍包圍,他率領14名戰(zhàn)士與200多名敵人激戰(zhàn)了3個多小時,最終英勇犧牲。 戴洪昌一家?guī)资谌?,幾乎在抗日?zhàn)爭中犧牲殆盡,真正的滿門忠烈。 |
|
來自: 衛(wèi)生組的義工1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