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朋友在看清朝題材的電視劇里,會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清兵衣服上有個“兵”字兒。
如果問小編,對這種軍服的印象,小編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 先說“勇”字兒。
小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時候說1998年左右,小編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大內(nèi)群英》(是經(jīng)典港?。?,里面清兵穿軍服,經(jīng)常出現(xiàn)個“勇”字兒,不過小編那時候沒多想,只道這是夸獎清兵能打。
至于“兵”字兒,是第二年,在家無聊看魯迅的《藥》,里面提到清兵劊子手裝束,下邊注釋提到,有的清兵軍服上邊寫的“兵”字兒,這時候,我才知道,清軍軍服還有這么多講究。
那么問題來了,這兵和勇的區(qū)別是什么? 這說來話長。 一般提起清朝,很多人印象里清朝的民族矛盾是滿漢矛盾,其實這是一個錯誤認知,因為清朝的民族矛盾,是旗民矛盾——也就是旗人和民人的矛盾。
您又要問了:這個旗人是啥? 話說當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那會兒,后金和歷史上的契丹、西夏、高句麗一樣,奉行全民皆兵制度(沒辦法,人少還想打仗,只能如此),而努爾哈赤把壯丁編制了四個旗,也就是后來的正黃旗、正藍旗、正紅旗和正白旗——這是最早的清兵(不過當時叫金兵)。
努爾哈赤被袁崇煥一炮炸死以后,皇太極上臺,皇太極在位期間,把四個旗改成了八個旗,這還不算,皇太極還把蒙古(可以理解成北元)末代大汗(皇帝)林丹汗送上西天,吞并了漠南蒙古,然后把蒙古人也編制了八旗——而之前女真族改叫滿洲族,女真八旗改為滿八旗,而蒙古人的八旗則叫蒙八旗。
皇太極是清朝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君王,因為如果清朝(女真)按照努爾哈赤的路線那么折騰,那肯定是成不了氣候的,因為努爾哈赤排斥漢人。
而皇太極不但重用漢人做官,還在滿八旗、蒙八旗之外,建立漢八旗,吸納漢人當兵。 皇太極死后,清朝利用明朝內(nèi)亂進了關(guān)并且建立了統(tǒng)治。
而少數(shù)的旗人(包括漢族旗人)指望統(tǒng)治絕大多數(shù)民人,壓根不現(xiàn)實,但是清朝皇帝又不能盲目的擴張漢八旗,于是,清朝皇帝別出心裁,又在八旗軍之外,開創(chuàng)了綠營兵——而綠營兵,基本上都是民人參與。
而因為八旗軍和綠營兵,都屬于清朝的國家武裝(當然你說是皇家武裝也沒問題),因此這部分人的軍服上,寫的兵字兒。
意思是國家的兵。 那么勇字兒呢? 這說來話說。 這個勇,指的是鄉(xiāng)勇,說白了,就是各地大戶自己花錢組織的軍隊,不過這類軍隊一般是出現(xiàn)在亂世。
中國鄉(xiāng)勇最早出現(xiàn)的時代,還真不是清朝,小編印象里,東漢末年就有了——說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當年黃巾起義,劉備等人不也自籌經(jīng)費組織兵馬打造兵器,說是幫東漢打黃巾軍,而劉備所組織的部隊,在當時就屬于鄉(xiāng)勇。
清朝的鄉(xiāng)勇,最早是嘉慶皇帝時期出現(xiàn)的,那時候天理教起來搞事情,而八旗軍、綠營兵光吃飯不干活,嘉慶皇帝一著急,于是動員各地大戶起來招兵買馬打天理教,這算是清朝鄉(xiāng)勇的由來。 而鄉(xiāng)勇的軍服上,當然是勇了,指的是鄉(xiāng)勇,區(qū)別于國家(皇家)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