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父母恩最大 山好水好,兒女孝最好 千教萬教.父母最重要 今為父母,責任重大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上孝父母,下愛兒女 長幼互敬愛,合家歡樂 家和萬事興,天下太平 第一篇 父母重 父母重: 父母者,大人也,為父母,責任重[1]。 子不教,父母過,子有失,父母恥。 [1]者強調;做事業(yè),享生活,育子女,同重要,君不見,“敗家子”,“坑爹兒”.古與今,比皆是,繼家業(yè),續(xù)輝煌,古與今,多典范。十賢子,興家難,一不肖,敗有余。但是作者認為,孩子永遠是無辜的,即使是所謂“敗家子、坑爹兒”,根本原因也在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做好造成的,所謂子不教,父母過。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或者是缺少智慧與方法,或者是缺少責任與重視,或者是缺少愛與耐心。 關乎子: 人之初,性本空,零習染,無善惡。 生之基,命之礎,父母造,一生帶。 關乎家: 子女者,親密伴,善惡緣,父母結。 結善緣,一家福,結惡緣,全家苦。 關乎國: 小家國,大國家,小家安,大國定。 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齊,天下平。 第二篇 父母責 生其身: 健康身,第一要,妊娠期,保護好。 寢不側,坐不邊,立不斜,險不處。 不食邪,不食臭,少食藥,食按時。 不視邪,不聽淫,夜誦詩,道正事[2]。 嬰幼時,母乳好,小疾病,勿煩惱[3]。 親自然,多爬跑,促發(fā)育,身體好。 飲食者,適量好,深加工,多避繞。 睡眠者,養(yǎng)規(guī)律,少睡害,多睡懶。 危險地,勿接近,陌生人,慎搭理。 水火電,須遠離,馬路上,要注意。 電視網(wǎng),節(jié)不溺,每一次,三刻止。 暴色怨,勿要看,負新聞,須回避。 [2]出自《列女傳 母儀 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áo)言,能以胎教…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bì),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瞽(gǔ)誦讀,道正中。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shèn)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3]經(jīng)常給孩子輸液,造成孩子免疫力下降,會出現(xiàn)“一有點小病就要輸液,否則就很難好”的情況。目前,最常見的兒科疾病是風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積滯引起的消化疾病。宋代著名兒科專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提到:“若要小兒安,常須三分饑與寒”。多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積滯,進而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統(tǒng)疾病。而穿得太暖一方面降低了身體自身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則容易出汗,一受點涼就很容易發(fā)生感冒、腹痛、腹瀉等疾病。因此,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第一,飲食上“三分饑”,在保證正常營養(yǎng)的情況下,不要讓孩子吃太多。第二,穿著上“三分寒”,要隨著季節(jié)適當增減衣被,但不要穿太暖。 養(yǎng)其氣: 身是器,氣是能,昔孟子,養(yǎng)浩然。 志生氣,義生勇,志義全,勇氣生。 智父母,樹其義,立其志,鼓其氣[4]。 [4]家長要善于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的能力,并且創(chuàng)造機會激勵孩子自己去嘗試,從而自己去獲得信心: 1、 多關注并肯定孩子的行為,使用眼神、語言或肢體語言向孩子傳遞肯定信息; 2、 讓孩子體驗成功:每次一小步,設定讓孩子跳一跳就夠得著的目標,然后為孩子小小的成功做略帶夸張的慶祝; 3、 培養(yǎng)孩子的內在自信: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或表現(xiàn)感到自豪,如說“你一定為你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而不是一味地說“爸爸媽媽因為你而驕傲”; 4、 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引導孩子的內心渴望,把家長說“你要做”變成孩子說“我要做”,通過詢問讓孩子找到他的理想,并把日常學習和他的理想聯(lián)系起來。 育其神: 身是器,氣是能,神是主,得神昌。 神之謂,意識也,本具足,堅而定。 意識力,掌信念,控情緒,管能量[5]。 [5]注意與辨識引發(fā)的生理與心理的反應,稱為情緒,它是一個中性詞。情緒有愛、歡喜、自信、自豪等正面情緒和憤怒、悲傷、驚恐、嫉妒、慚愧、內疚、羞恥等負面情緒,人的行為動機由情緒引發(fā),因此本文中稱情緒產(chǎn)生能量。情緒一經(jīng)與具體目標結臺,就轉化為注意力,注意力就是創(chuàng)造能量。 正其心: 蒙養(yǎng)正,圣功也,圣功路,在修身[6]。 格心物,致良知,誠其意,正其心[7]。 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yè)。 [6]出自《易經(jīng)》:“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蒙童時代應培養(yǎng)純正無邪的品質,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7]出自儒家經(jīng)典《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原文: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長其智: 十月胎,十年智,前五年,長最快。 發(fā)育期,保護好,視聽觸,多干擾。 年少時,多記憶,及長大,乃發(fā)酵[8]。 [8]人在年少的時候記憶力特別好,但是理解力不夠,等到長大后,理解力有了,但是記憶力不夠好了,因此,在年少的時候多背誦,等到長大理解力增強后,之前存儲的知識就會自然“發(fā)酵”。 啟其德: 德之者,人之本,德不修,可以何。 厚德者,能載物,圣人訓,有八德[9]。 首孝悌,次忠信,講禮義,知廉恥。 [9]八德,即中華傳統(tǒng)文化表彰的八種基本德行,即孝、悌(tì)、忠、信、禮、義、廉、恥(chǐ)。 教其格: 完性格,勿傷尊,莫缺愛,不包辦。 獨人格,敬則生,要想好,大敬小。 高品格,在羞恥,孔子日,恥且格[10]。 [10]出自《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指用道德引導,用禮制同化,人便有知恥之心,則能自我檢點而歸于正道。 愛其心: 人世間,愛第一,愛之源,父母親[11]。 愛最珍,注意力,每日親,三刻多。 愛最親,無條件,賞其優(yōu),容其缺。 [11]1、人際關系中有五個基本需求:生存、愛和歸屬感、自由、權利和樂趣。其中愛和歸屬感是最重要的需求。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會想辦法去滿足其他需求,從而容易走上歧途并引起人格殘缺;2、要改變孩子,父母自己要先改變。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唯有如此孩子才愿意受你的影響而改變自己。 造其境: 人之者,境之鑄,境之者,父母造。 孔子日,里仁美,昔孟母,擇鄰處[12]。 居環(huán)境,康適簡,人際間,在乎仁[13]。 [12]出自《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選擇住處,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說是聰明智慧呢? [13]除了選擇住處,父母們還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有益于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如和諧的家庭氛圍、安靜的學習空間、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等。 解其惑: 成長時,惑相伴,即時解,無滯絆。 若不明,多問詢,和孩子,共探索[14]。 [14]1、孩子三五歲時,最喜歡問為什么。父母需盡可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維持和激發(fā)孩子的好學精神,切不可用一句“問老師去”來打發(fā)孩子;2、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問題已不是父母所能解答時,可以跟孩子一起查資料、一起探尋答案,這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好時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