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廣東2011年高考命題作文‘回到原點’也寫一篇。 本文照片來自網絡 大千世界,日出日落、寒往暑來,花開花落、潮漲潮落、周而復始,一切從原點出發(fā)又回到原點,古人說:“天道循環(huán)無端,無往不復。”似乎離不開循環(huán)的宿命。三國開篇‘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傩站蜕钤谔健?zhàn)亂、太平、戰(zhàn)亂的不斷的輪回之中。和平只是二次戰(zhàn)爭的間隙, 戰(zhàn)爭就是兩次和平之間的血肉喧鬧。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令我想起《周易》之“易”包含著永恒不變的意思。一切從原點出發(fā)又回到原點。 今人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雞生蛋,蛋生雞,循環(huán)無端,無往不復。但此雞已非彼雞,此蛋已非彼蛋了,已經發(fā)生了變異了。猿在生生不息的變異遺傳中也變成了人了。在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中,基因的少少變異的積累,從量變達至質變,最后引起物種的變異。故而《周易》之“易”包含著永遠變化的意思。普希金用敘事詩寫成的故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大概是回到原點的一個典型吧。故事中的老太婆總是不滿足,向小金魚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要求。老太婆無休止的追求變成了貪婪,從最初的清苦,繼而擁有輝煌與繁華,最終又回到從前。從生活狀態(tài)來看,似乎是回到了原點,然而,與經歷前的平常生活來比,腦海已經發(fā)生了翻江倒海的變化,從宏觀地看,似乎什么都沒有變,而從多個側面微觀地觀察,一切從原點出發(fā)又回不到原點。香港回歸,50年不變,不變的只是大的框架,從政治、經濟、文化、香港人對祖國的認知度一切都在變化之中。 從現(xiàn)代的三維時空觀來解釋,一切從原點出發(fā)都不可能回到原點,開弓沒有回頭箭,在時空的坐標上,留下的只是一條或長或短的線條的痕跡,不會是園。只有在二維的平面上才會被誤認為是回到了原點。回到原點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生活中,誰也不想回到原點,都愿意‘天天向上’、‘更上一層樓’。但有的時候人難免也會緬懷過去,譬如那個金色的童年、快樂的校園生活……又譬如那個思想單純、治安很好、上學、工作、空氣、食物、生病都有保障的年代。思想上還留戀曾經親歷過的那個時間點。 原點,既是生活的輪回,也是政治和哲學的命題,歷代帝皇中有好事者企圖尋找大地的原點----中心,后來居然在嵩山附近找到了,嵩山便成了中岳,我們國家便成了中國。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2011-6-10 8.55 |
|
來自: 尹耀彬 > 《原創(chuàng)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