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讀書或許并不是人們的唯一出路,但對于成千上萬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讀書絕對是最好的選擇。既然讀書在現(xiàn)在這么重要,那么在古代,讀書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重要,而且非常重要。 元代高明用“十年寒窗讀書苦,一朝成名天下?lián)P”來鼓勵人們努力讀書,考取功名。而被人們尊稱為詩圣的杜甫亦曾告訴過我們:“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毕胍獦s華富貴就必須要勤奮刻苦,身為男兒就應當想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便求得功名。當然,如果上面這兩句詩你沒有聽說過,那么這一句詩,你一定知道,那便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其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然出自同一首詩,但卻不是一句詩,而且,這首詩也非一般人所寫,乃是出自御筆,為宋真宗趙恒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名《勵學篇》,也叫《勸學詩》。 《勵學篇》
這首詩可以說是通俗易懂,詩文字面意思都十分淺白,無非就是人們所追求的管溫飽的糧食、榮華富貴、顯赫的身份、美麗的妻妾,這些都可以通過讀書來實現(xiàn)。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勸人讀書學習的詩,按理說應該深受大家喜愛。但是,為什么這首詩會被人們所爭議呢? 其實,這首詩主要宗旨雖然是勸人讀書不假,但是詩中帶有的功利心卻非常濃重,給人的感覺彷佛就是在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考取功名便是為了千種栗、黃金屋、顏如玉和車馬多如簇?!比绻媸菆笥羞@種目的而讀書的話,不如不讀書,畢竟功利心如此之重的人,若有朝一日為官,未必會一心為國為民,反而有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當然,如果能夠樹立正確價值觀去讀這首詩的話,這首《勵學篇》又確實是一首難得的好詩,讀書當然不止可以獲得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質(zhì),更重要的是,讀書可以修身養(yǎng)性,可以“正己”,更可以“正人”。而且,人非圣賢,讀書帶有些功利心也未嘗不可,只要最后對社會對人們有利,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