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自駕出游,翻過一座鄉(xiāng)村小山,突然看到遠處飄浮著一縷炊煙。這個久違的景象,很自然就想起故鄉(xiāng),想起那些青磚、瓦房、柴灶,想起院子里的雞鳴狗叫。
生活在城市這么多年,我一直沒有忘記炊煙,覺得,那是人間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我的許多記憶都已被歲月塵封,惟有老家的炊煙,留在心中沒有飄散。它們總是縹緲如云,朦朧如夢,不時撥動我的念想,讓我心中涌起一種踏實的溫暖。
每次讀馬致遠的“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讀陶淵明的“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我就會想起故鄉(xiāng)的小院,瓦上的炊煙。它們總是迎來小村的每一個黎明,又送走每一個夜晚;它們一直見證著故鄉(xiāng)的滄桑,陪伴著小村的繁忙與悠閑。
小時候有許多事情,雖不言說,卻一直掛念。小時候,我經常關心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屋頂上有沒有炊煙。放學了,遠遠看見自家屋頂上那縷青白的煙霧時,心就會頓時熱了起來。因為裊裊炊煙里,有媽媽的呼喚:“孩子——快回家吃飯——”
我記憶里的炊煙,就是這樣和著日升日落,描繪著村莊的生活畫卷。它們與光陰重疊在一起,總是第一時間報告著一日三餐,反映哪家燒的是炭,哪家燒的是柴。到了年關,它們更是會把各種粑粑和臘肉的香味,在各家院子里四下漫延。
歲月往事大都隨風而去,可裹攜著濃郁鄉(xiāng)情的炊煙,永遠是我夢里的牽掛,始終是一條連接故鄉(xiāng)的紐帶。這也許是因炊煙下的那份守候,也許是不想讓歲月模糊牽念,或許,只是為了那縷如絲如霧輕煙,曾經美麗過家鄉(xiāng)的斜陽,溫暖過我的流年。
我們這一代人的鄉(xiāng)愁,除了家鄉(xiāng)故土,還有就是炊煙。它承載了我們祖祖輩輩的生生息息,它世世代代俯視了人間的滄海桑田。在那些難忘的光陰里,每縷炊煙下,都演繹著一出出離合悲歡;每縷炊煙下,都有一個溫暖的籬笆墻院。
女兒小的時候,每次見我凝神遠處的炊煙時,就會不解她說,那有什么好看?
現(xiàn)在的孩子,無法理解炊煙里的鄉(xiāng)情,也體會不到它的溫暖??蓪τ谖覀儯菂s是最后一塊精神領地,記憶里的炊煙下,永遠煮著一份溫馨與恬淡。
飛速演化的時代,讓生活不斷改變,同時也帶來一些無法彌合的遺憾。往昔的飛燕已難尋舊巢,現(xiàn)在的歸人也難覓炊煙。如今的鄉(xiāng)村,液化氣、沼氣和電力,已經取代了燒柴的土灶,炊煙正在地平線上快速地消失,一去便成永遠。
現(xiàn)在回到故鄉(xiāng),早已沒有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那種畫面。我行走在故鄉(xiāng)的陌上,許多或喜或悲的過往已經模糊,只有那些炊煙,卻像一根長長的絲線,一頭連著我,一頭連著故鄉(xiāng),依然是我剪不斷的鄉(xiāng)愁,理不清的鄉(xiāng)戀。
日月流轉,時代變遷,遠去的風景,流逝的炊煙,這些都會讓人不舍與留連。我雖費勁思量,還是覺得,沒有炊煙的鄉(xiāng)村,總是像一幅沒有顏色的畫卷。在我心中,那些酸酸甜甜的往事,雖已裊裊飄遠,但對炊煙的記憶,始終不會被歲月風干。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王菲的歌聲,經常會縈繞耳邊。或許,世事本如此,無需太過執(zhí)意,亦不必十分傷感。別管,季節(jié)是不是已經蒼白,別問,草青草黃了多少遍,我只是將這首老歌反復在記憶里循環(huán)。歲月已走遠,軟歌猶聆,更覺得絕唱的凄美婉轉。炊煙雖已逝,村落已更新,幸好夕陽的美麗一直都在。
其實,人世間的情和事,都是在失去和擁有之間。裊裊的炊煙,它就像一頁翻過去的歷史,記載了我們的歡樂與辛酸。坐在城市夕陽映照的窗前,望著天地之間,走過生命的悲喜,我心里那縷遠去的炊煙,還是一直一直裝點著我平淡的流年。
裊裊炊煙,的確在歲月里漸漸飄遠??墒撬?,還是始終像一根青色的絲帶,一頭栓在故鄉(xiāng)的上空,一頭系在游子的心上,直到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