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瘋狂馬斯克:星艦飛船明年就能發(fā)射入軌!

 YIFU_APS 2019-10-05

新設計的星艦和未來月球基地的概念圖 | SpaceX

9月28日,對SpaceX公司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

11年前的這一天,SpaceX的獵鷹1號第4次發(fā)射終于首次成功入軌,不僅標志著私營商業(yè)公司越過了航天發(fā)射的門檻,也讓瀕臨破產的SpaceX起死回生;11年后的這一天,馬斯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小村博卡奇卡召開發(fā)布會,背后的星艦原型機讓他的太空殖民計劃無比接近現實。

按照馬斯克的時間表,星艦將比NASA官方研制的SLS火箭更早入軌,月球、火星和更遙遠天體的探索,星艦將后發(fā)而先至。

組裝完成的星艦Mk1(左)和11年前SpaceX首次入軌的同款獵鷹1號火箭(右)。注意,這可是實拍的照片 | Space

星艦的由來

馬斯克一直有著火星殖民的夢想,他創(chuàng)立SpaceX公司志在圓夢。雖然公司發(fā)展相當成功,在國際商業(yè)航天發(fā)射市場上占據了大半江山,但他從未忘記火星才是終極目標。

2016年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上,他公布了行星際運輸系統(tǒng)(ITS)的概念——這將是一種起飛重量高達一萬噸級的超級火箭,如果成功的話,將使火星甚至更遠的行星際殖民成為可能!

2016年的ITS,只是一個初步想法。到了2017年的國際宇航大會上,火箭改名為大獵鷹(BFR)火箭,高度直徑體積和重量都大幅度降低,方案更為現實化。

從2016的ITS到2017的BFR,設計方案變得更加現實了 | Everyday Astronaut

2018年9月,馬斯克舉辦發(fā)布會,宣布日本富商前澤友作將付款乘坐BFR進行環(huán)月飛行。此時的BFR火箭又有了巨大的變化,馬斯克當時表示這是最終設計方案。不過,馬斯克的預言和時間表一向不算數。

不久后,飛船設計又一次經歷了不小的改進——原本打算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來制造的垂直起降測試飛行器星蟲(Starhopper),改用301不銹鋼來制造,而軌道發(fā)射系統(tǒng)也正式改名為星艦(Starship)。

2019年7月26日,星蟲試驗飛行器進行了150米高度垂直起落試飛,這也是星蟲的最后一次試飛。馬斯克當時表示不久后將召開發(fā)布會,公布星艦的最新動向。

垂直起降測試飛行器星蟲,完成了150米高度的飛行試驗 | Space

這便是9月28日,博卡奇卡發(fā)布會的由來。

星艦的最新動向

在這場發(fā)布會上,馬斯克透露了星艦運輸系統(tǒng)的最新設計方案。

星艦運輸系統(tǒng)將分為兩個部分:起飛級超重(SuperHeavy)和上面級星艦(Starship)。星艦Mk1已在博卡奇卡建成,Mk2則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附近的另一處工地建造,它們都是第一階段的試驗飛行器。這些早期的原型星艦將用于中高空亞軌道飛行,隨后SpaceX還將建造Mk3、Mk4和Mk5,其中一些將用于發(fā)射入軌!

根據發(fā)布會上的最新消息,上面級星艦長度約50米,直徑9米。它只有兩個大型控制翼面和兩個較小的控制前翼,外形上進一步向傳統(tǒng)空天飛行器靠攏,再入大氣層的方式也更接近航天飛機,而不是早期的ITS/BFR系統(tǒng)。

星艦上面級的最新設計方案 | SpaceX

上面級星艦可以攜帶1200噸的液氧甲烷推進劑,雖然馬斯克的幻燈片上還寫著干重85噸,不過他很快口頭糾正了這個錯誤,表示85噸空重只是他的期望值?,F在的星艦原型,空重接近200噸,未來將減重到120噸。

馬斯克提到了星艦的性能指標:星艦系統(tǒng)的超重助推器有6條著陸腿,加上著陸腿內的猛禽發(fā)動機,超重助推器將裝有最多37臺猛禽發(fā)動機,起飛推力約7500噸!整個星艦系統(tǒng)起飛重量約5000噸,這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航天運載器

超重助推器的最新設計方案,請注意尾部的37臺猛禽發(fā)動機 | SpaceX

二級完全重復使用的星艦,將具備將150噸重的載荷送入地球軌道的能力,而下行貨運能力為50噸。這意味著,之前有人開玩笑說,星艦能把哈勃空間望遠鏡抓回地球來,可能真不是開玩笑的!

他還進一步指出,最早的星艦運力只有約100噸,隨后會努力提高到150噸。毋庸置疑,星艦系統(tǒng)在未來要實現這樣的性能躍升,不僅需要SpaceX的工程師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從時間上看也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在星艦進一步減重之前,馬斯克提過的30噸GTO軌道運力指標,現在的星艦仍力不從心。好在現在也沒什么30噸的大型靜地軌道衛(wèi)星要發(fā)射,早期的星艦用于發(fā)射6、7噸重的靜地軌道衛(wèi)星完全不成問題。

至于更遙遠的月球和火星發(fā)射,就要使用太空加注燃料的技術了。馬斯克表示,星艦對接要比現在龍飛船對接國際空間站更簡單,不過超大規(guī)模的超低溫推進劑在軌轉移,難度可不小,還是不得不為老馬捏一把汗。

前往月球和火星的話,星艦需要在軌道上加注燃料 | SpaceX

不銹鋼箭

馬斯克還再次解釋了舉世矚目的不銹鋼結構問題。

星蟲、試驗版星艦和軌道發(fā)射的星艦,都使用301不銹鋼制造。按照常識,鋼要比鋁合金重得多,更不要說跟碳纖維材料相比了。不過,按照馬斯克的說法,使用密度更大的不銹鋼來制造星艦,反倒能夠減輕結構重量。

星艦Mk1通體用不銹鋼打造,在陽光下顯得亮晶晶的 | Austin Barnard

馬斯克在發(fā)布會上解釋了原因。

首先,低溫下不銹鋼的強度會提高到原來的幾乎兩倍,緩解了不銹鋼密度大的問題。

其次,星艦的熱防護方式回歸到了航天飛機式的防熱瓦設計,只不過采用的是新一代的TOFROC防熱材料。不銹鋼熔點約1500度,要比鋁合金約400度高得多。這樣一來,星艦的背風面甚至無需專門的防熱處理,而在迎風面,由于不銹鋼熔點高,也可以使用更薄的防熱瓦。相比之下,整個星艦的結構反倒比使用鋁合金更為輕便。

此外,不銹鋼材料每噸才2500美元,而碳纖維每噸高達13萬美元,約50倍的采購成本差距意味著,使用不銹鋼造星艦,可以大大節(jié)省制造成本

最后,不銹鋼材料易于焊接加工,而獵鷹9號使用的鋁鋰合金或是更先進的碳纖維就太嬌貴了。它們強度的確很高,可萬一壞在了火星上,你要怎么修它呢?火星開拓階段使用這些嬌貴的材料,實在不太現實。

星艦上面級的熱防護,回歸到了航天飛機式的防熱瓦設計 | SpaceX

馬斯克的瘋狂節(jié)點

星艦系統(tǒng)作為SpaceX公司研制的、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航天運載器系統(tǒng),其先進性、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都是空前的。按照常理,這樣的大項目不僅花錢多,更是要認真研討、扎實預研和長期研制,才能保證項目的圓滿成功,但這一傳統(tǒng)思路受到了馬斯克的挑戰(zhàn)。

馬斯克的星艦研制大計,如果從2016年的ITS算起,那設計真可謂朝令夕改,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了——光是名字就換了好幾次,規(guī)模和方案也都屢屢推倒重來。如果說傳統(tǒng)火箭開發(fā)是瀑布開發(fā)模式,那么星艦的研制已經使用快速迭代開發(fā)模式了。星艦研制起步階段,并沒有高瞻遠矚一覽無余的頂層設計,而是輕松上陣先實現部分功能,快速迭代試錯逐步完善星艦的設計方案和工程實現。

舉例來說。直到2018年10月,也就是為前澤友作環(huán)月飛行的發(fā)布會開完、馬斯克金口玉言設計凍結之后,星艦系統(tǒng)才確定改用不銹鋼材料。臨陣推翻設計改用全新材料,這在傳統(tǒng)火箭研制中是從未有過的瘋狂舉動。

星艦系統(tǒng)的大小對比圖,從左往右分別是:人、星蟲試驗機、千年隼號飛船(咦??。?、星艦Mk1和星艦發(fā)射系統(tǒng) | SpaceX

馬斯克毫不諱言星艦快速迭代的研制模式,以及他對研制進度的追求。在博卡奇卡發(fā)布會上,他明確表示:“如果時間表太長遠,那一定錯了;如果(時間表)很緊,那就對了?!睋Q句話說,他認為妄談長遠大計只是閉門造車。星艦的研制也有效貫徹了這一方針,其研制進度時間表讓人瞋目結舌!

星艦Mk1和Mk2使用鋼板拼接而成,將在未來1到2個月內進行20公里高度的試飛。星艦Mk3將在1個月后開始制造,使用卷制鋼環(huán)作為箭體,這樣無需將鋼板焊接為鋼環(huán),制造箭體時只需要在一圈圈鋼環(huán)之間進行單縫焊接,不僅箭體將更薄更輕,而且將極大地提高制造速度。馬斯克表示,Mk3號星艦將在3個月內造出來,Mk4和Mk5需要4個月。他希望在半年內能夠使用Mk4或Mk5號星艦實現發(fā)射入軌!

你沒看錯,在馬斯克的時間線里,半年內星艦就將進行首次軌道飛行!

2019年版星艦飛船的發(fā)射模擬動畫 | SpaceX

馬斯克時間表一貫不靠譜,比如星蟲首飛和150米高度懸停飛行,都推遲了一兩個月才得以進行。但是,對于馬斯克的這個瘋狂計劃,即使馬斯克時間×2,也是極為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這種起飛重量5000噸、起飛推力是土星五號火箭兩倍多的星艦系統(tǒng),真的能夠在2020年發(fā)射入軌,它將成為土星五號火箭1973年退役后,美國第二種百噸級運力的空間運輸系統(tǒng)。

對比下,已經花了180億美元,2020財年預算還要再花25.86億美元的SLS火箭,即使波音號稱加班加點趕進度,2020年底能不能發(fā)射仍然是未知數,幾乎所有傳聞都指向SLS火箭2021年才能首飛。

如果星艦在2020年首飛成功的話,波音不知道還有什么臉面繼續(xù)研制SLS火箭。

大航天時代

這次發(fā)布會的前一天,即9月27日,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推特發(fā)文含蓄表示了不滿。他認為,SpaceX高調研制星艦有些不務正業(yè)。SpaceX拿到了NASA的合同研制載人龍飛船,結果進度推遲好幾年了,他敦促SpaceX公司拿了納稅人的錢,要好好干活,趕緊交工。

NASA局長對SpaceX高調研制星艦的表態(tài) | 推特截圖

布里登斯廷的表態(tài),得到了大家的踴躍吐槽。哈佛大學教授麥克道爾的吐槽就很有代表性。他指出,擔憂SpaceX最好的工程師去搞星艦而不是載人龍,是可以理解的。換句話說,研制載人龍飛船缺乏挑戰(zhàn)性和工作激情,給你干活慢是因為你太low。

作為第三方的麥克道爾可以百無禁忌,作為當事人的馬斯克在發(fā)布會上還是做了解釋。他表示SpaceX公司大部分資源投入在獵鷹火箭和龍飛船上,星艦只投入了大約5%,并沒有因私忘公。

網友吐槽,局長大人是不是忘了NASA自家研制的SLS大火箭了?

事實上,作為航天愛好者,我覺得哪怕SpaceX公司為星艦投入更多資源,也是理所應當的。Mk1和Mk2號只是第一批原型,后續(xù)隨著箭體制造工藝的改進,從Mk3開始,星艦的制造速度會顯著加快。這時候,猛禽發(fā)動機的產能就成了關鍵制約性因素,不投入資源解決能行么?

Mk1和Mk2都只有3臺猛禽發(fā)動機,Mk3開始將增加到6臺發(fā)動機。而現在猛禽發(fā)動機產能是8到10天一臺,光是準備Mk3和Mk4的12臺發(fā)動機就需要三四個月。至于第一級的超重助推器,少則24臺發(fā)動機,也可能是31臺發(fā)動機,最多可以裝37臺發(fā)動機。光是一枚第一級的發(fā)動機,就需要造多久?

好消息是,馬斯克表示,明年第一季度猛禽發(fā)動機有望實現日產一臺的產能,發(fā)動機產能瓶頸的解決,將為星艦的生產鋪平道路

按照現在的設計,星艦底部將安裝6臺猛禽火箭發(fā)動機 | SpaceX

馬斯克表示,由于無需制造新的超重一級和星艦二級,理論上超重助推器每天可以發(fā)射20次,星艦也可以飛4次,也就是說每天能進行至少3次發(fā)射。

完全可重復使用的星艦,帶來的發(fā)射運力是前所未有的。每天3次發(fā)射意味著每年1000次發(fā)射,即每年能向地球軌道上運送15萬噸物資??紤]到現在全世界每年入軌質量不過是2、300噸,星艦理論上帶來的發(fā)射能力太驚人了。

屆時布里登斯廷局長也不用煩心美國人上太空的問題了,甚至月球門戶站也可以用星艦整體運過去,月球著陸器和月球基地同樣簡單廉價水到渠成。

星艦和未來人類火星殖民地的概念圖 | SpaceX

當然,馬斯克鼓吹的這串數據只是最理想的理論推算,現實世界暫時找不到那么多需要發(fā)射入軌的載荷物資,但星艦無比強大的發(fā)射能力帶來了無限的暢想空間。

如果星艦能在未來數年內成為現實,并初步驗證它的復用能力,無論是進行近地軌道工業(yè)化,還是建立月球前進基地,開始建設火星殖民地,乃至于更遙遠的深空探索,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星艦的最終目標,是要載100人展開長期的星際航行 | SpaceX

馬斯克還在發(fā)布會上展示了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以及星艦飛近土星光環(huán)的畫面,期待這些場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里成為現實!

作者:Lsquirrel

編輯:Steed

果殼

果殼整天都在科普些啥??!

嚇得我二維碼都歪了!

為啥這樣的二維碼也能掃?

喜歡就點個“在看”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