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33年前,三星堆考古實現重大突破,大量珍貴文物出土,轟動海內外,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四川達州人)難以抑制心頭的激動,揮毫寫下了如此豪邁的題詞。 68.1“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根據三星堆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原夏商文明興起之時,我國四川地區(qū)也有一支上古文明在孕育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耀眼的三星堆文化,也建立了我國西南地區(qū)最早的國家--古蜀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并在實質上影響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文化和社會發(fā)展。 這個神秘的古蜀國究竟存在了多久?如何興起,又如何衰亡? 在探究古蜀國之前,先要弄明白古蜀文明的范疇。通常我們所說的三星堆文化是指狹義上的廣漢三星堆文化二、三期,即三星堆博物館內絕大部分文物所處的年代。 68.2三星堆博物館玉石原石 實際上,古蜀文明不但包括狹義三星堆文化,還包括寶墩文化(三星堆一期)、十二橋文化(三星堆四期)、金沙文化、哈休遺址、營盤山遺址和沙烏都遺址等,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不應分隔開來研究,而古蜀國只是古蜀文明的一部分。 李白在《蜀道難》中曾描述過古蜀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里的"四萬八千歲"是一種夸張用法,古蜀國不可能有這么長的歷史。 68.3李白《蜀道難》 據《華陽國志》記載,巴蜀之地在被秦朝統(tǒng)一之前,曾經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位君王,每一位君王都執(zhí)政了幾百年。這當然不足信,這五人應該代表著古蜀國的五個王朝(世系)。 由于蜀人"其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號",所以蜀人王朝沒有詳細的世系,但從蠶叢(圖騰"蠶")、柏灌(圖騰"白鶴")、魚鳧(圖騰"魚和鳥")、杜宇(圖騰"杜鵑")、開明(圖騰"龜和太陽")五個王朝的名字中,看出古蜀國深受古蜀巫文化影響,每一王朝都有自己的圖騰印記。 68.4古蜀國五王 通過考古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目前已經可以將古蜀國的五個王朝與考古發(fā)現對應起來。 《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三星堆著名的青銅縱目面具表現的就是古蜀國始祖蠶叢。 68.5巴蜀蠶叢王壁畫 商王祖甲執(zhí)政后期,居住在甘陜一帶的羌人不堪商朝壓迫,奮起反抗,結果勢弱兵敗。羌人中的一支--甘肅西南部的蠶叢部落也被迫逃亡,越過白龍江,退入岷山,伺機奪回岷縣和隴南的故地。史料中有蠶叢居于岷山石室的記載,當時應該已有部分羌人進入四川盆地發(fā)展。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陜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蠶叢部落也配合起兵,讓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不過當時商朝實力猶存,商王廩辛進行了全面的謀劃和布置,最終擊敗羌方,也打散了蠶叢部落,射殺蠶叢部落首領。 68.6羌方是商代中后期的主要邊患 由于不堪長期征戰(zhàn),一部分蠶叢族人跟隨一位年輕睿智的青年進入四川盆地腹地,以躲避戰(zhàn)爭。他們來到今成都市下屬彭州市,發(fā)現這里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就停留下來。 因為最初停留的地方有柏樹林,林間還發(fā)現白鶴棲息,所以年輕人倡議將部落名由"蠶叢氏"改為"柏灌氏",得到大家認可后,青年人被推舉為新的部落首領--柏灌王。柏灌氏的領地范圍涵蓋今都江堰、彭州、什邡、郫縣一帶,有部分族人進入廣漢地區(qū)定居。 68.7成都平原富饒美麗(航拍圖) 因為蠶叢氏和柏灌氏的祖地在隴中隴南地區(qū),與漢中地區(qū)相鄰,后來退入成都平原,仍與漢中地區(qū)相鄰,所以中原文化經漢中地區(qū)傳入四川,并影響到成都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 蠶叢是古蜀國的先王,柏灌才是古蜀國真正的開國君主,這兩個王朝對應寶墩文化時期,約在公元前2800-前2000年,等同中原龍山文化至夏代。蠶叢留下很多事跡和傳說,包括他縱目的人體特征、居石室的居住特征和聚蠶而養(yǎng)的生產特征,都在三星堆文化中完整保留了下來,而柏灌的事跡則相對較少。 68.8關中→漢中→四川,文化傳播線 柏灌氏陸續(xù)在大成都地區(qū)建立起八處聚落(部落村),在廣漢地區(qū)也出現了早期聚落。廣漢地區(qū)的寶墩文化遺存和三星堆文化底層呈疊壓關系,證實了寶墩文化與三星堆文化存在年代先后順序。 三星堆文明研究初期,不少學者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在本地寶墩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夏、商等其他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面貌的考古學文化。但隨著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深入,學界逐漸拋棄了寶墩人是三星堆人祖先的推論。 68.9寶墩古城遺址 因為寶墩原住民(柏灌人)與后來的三星堆人文明差異較大,并且存在文化斷層,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但并不是直接傳承關系。三星堆一二期之間文化發(fā)生過劇烈變化,明顯寶墩原住民被后來的三星堆人強制性同化或奴役。 柏灌王朝末期,實力衰弱,被南邊的興起的魚鳧氏部落兼并,原有的成都八處聚落,除魚鳧村落外均滅亡了。僅存的魚鳧村落可能是魚鳧人的支脈,也可能是最后留存下來的、被魚鳧人奴役的柏灌人。 68.10古羌并非民族,是古代對西部少數民族的統(tǒng)稱 魚鳧氏并不是羌人,而是蜀山氏冉族部落,冉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民族。魚鳧氏冉族興起后,取代了羌族在蜀地的優(yōu)勢統(tǒng)治,并吸納了蠶叢柏灌部落的文化和歷史。所以古蜀國并非單一民族,來源十分復雜(應不止羌冉兩族),冉族的魚鳧人和羌族的柏灌人之間可能存在酋邦聯(lián)盟關系。 ![]() 68.11魚鳧王塑像 到了魚鳧王朝時期,古蜀國才算真正建立,年代對應三星堆二、三期,約在公元前2000-前1200年之間(相當于中原的夏商時代)。公元前1600年前后魚鳧王朝在三星堆建立都邑,經濟、文化實力大增,公元前1400年前后引進中原青銅冶鑄技術,三星堆走向全盛時期。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有魚鳥圖案,代表蜀王魚鳧擁有至高無上的特權,能憑借它上天入水。 ![]() 68.12魚鳧村遺址 在商代,古蜀國已與中原地區(qū)產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殷周甲骨卜辭中發(fā)現大量譬如"蜀其受年"、"征蜀"、"于蜀"、"至蜀"、"至蜀有事"等與蜀有關的記載。 商早期,商王朝曾積極對外擴張。根據研究表明,當時已經存在一條從關中平原南下,越秦嶺經城固、漢中到達成都平原的重要路線,讓當時的蜀地政權可以與中原王朝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 ![]() 68.13甲骨文“蜀”字寫法 商晚期,商文化的勢力在西面和南面大為收縮,秦嶺南北地區(qū)、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qū)域性青銅文化。這些曾經作為商文化滯留地的地區(qū),仍不同程度地吸收和繼承了中原商文化以容禮器為核心的用器傳統(tǒng),在各自的器物組合中保留了一些容禮器。 ![]() 68.14漢中入川古道示意圖 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中的容禮器有尊、罍、瓿、盤、器蓋等幾類,以尊和罍為主,它們雖為中原商文化的器類,但加以改造后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一類器物。而中原地區(qū)常見的青銅鼎、簋和酒器類青銅器型,并未在三星堆地區(qū)出現。 ![]() 68.15三星堆銅尊罍組圖 魚鳧王朝后期開始衰敗,而古蜀國下屬的杜宇部落因參加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作戰(zhàn)勇猛、立下大功,加之積極靠攏西周政權,已經具備取代魚鳧王朝的實力。等最后一代魚鳧王死去后,杜宇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杜宇雄才大略,想建立比蠶叢、柏灌、魚鳧三個王朝更大的功業(yè)。因此他積極的開疆擴土,使得國土領域向東可達嘉陵江,向西可至今四川雅安蘆山、天全一帶,向北可到漢中,向南可抵今天的四川眉山市青神縣。 ![]() 68.16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成都十二橋遺址 杜宇王朝強盛一時,對應十二橋文化(三星堆四期年代),約在公元前1050-前600年之間,相當于商末周初至春秋早中期。 杜宇自稱"蜀望帝",將國都遷徙至在郫(存在郫縣和成都十二橋爭議,可能是先后定都的關系),把瞿上(有雙流和三星堆爭議,但應為三星堆,當地有大量四期遺存,而雙流是開明王朝最初的國都,所以有誤解)定為別都,以有效管理蜀國各地區(qū)。因為政治中心轉移,廣漢三星堆文化開始衰落。 ![]() 68.17望帝化鵑傳說--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 考古專家在成都十二橋遺址發(fā)現的古蜀建筑群在建筑形制、建筑風格、營造技術等方面都十分先進,達到了都邑水平。其工程復雜宏大,堪稱當地建筑史上的精華,展現了古蜀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成都蜀都大道十二橋路,遺址存續(xù)時間為公元前1700-前771年,其中建成都邑時間在前1000年左右) ![]() 68.18十二橋遺址挖掘現場 杜宇遷都的同時,原魚鳧部落也進行了遷徙,遷徙到金沙地區(qū),創(chuàng)立了金沙文化,成為了古蜀文明的另一文化中心。(成都青羊區(qū)蘇坡鄉(xiāng)金沙村,距離三星堆遺址50公里,存續(xù)時間為公元前 1250年-前650年)。 ![]() 68.19金沙遺址金四鳥繞日飾(f仿制塑像) ![]() 68.20金沙遺址發(fā)掘成噸的象牙祭品 三星堆和金沙之間存在非常清晰的傳承關系,金沙遺址很多器物與三星堆極其相似,或具有相同的(巫)文化元素,如金四鳥繞日飾、銅立人像等。但金沙總體的城址規(guī)模、青銅冶鑄水平和手工藝水準低于三星堆,估計魚鳧部落在王朝更替時遭到重創(chuàng),到消亡前都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 68.21金沙遺址出土金面具,酷似三星堆金面具 杜宇王朝后來被開明王朝所取代,開明王朝最初定都廣都樊鄉(xiāng)(今雙流),大約在戰(zhàn)國前期遷到成都。關于開明王朝創(chuàng)始人鱉靈的故事很具有傳奇色彩。 ![]() 68.22金沙遺址十節(jié)玉琮 ![]() 68.23金沙銅立人像僅高19cm,重641g 《華陽國志·序志》:"荊人鱉靈死,尸化西上,后為蜀帝。"《蜀王本紀》則說:"望帝積百余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尸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尸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 ![]() 68.24鱉靈治水圖 去除神話部分,可以推測出杜宇王朝延續(xù)了百余年,后來遭受了水災。這時荊楚人鱉靈到達蜀地,取得了末代杜宇王的信任,成功治理了水患,后來杜宇將帝位禪讓給了鱉靈,鱉靈就成了開明王朝的創(chuàng)始人。 其中"尸化"應是鱉靈利用蜀王杜宇迷信巫術而做的障眼法,以騙取蜀王的信任;至于末代杜宇王"私通鱉靈妻"、"羞愧德薄禪位"之說,恐怕是開明篡位后對自己繼位合法性進行的美化,歷史上的禪位大多如此。 ![]() 68.25金沙金四鳥繞日飾及其寓意 鱉靈的國號為"開明",而"開明"詞義與"太陽升起"密切相關,如《楚辭·天問》所謂"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耀靈安藏?"說明開明王朝初期,還是繼承了古蜀人的"太陽崇拜"。 ![]() 68.26開明王朝已經楚化,不見三星堆立人像與神樹 開明之后,王朝世系比前四個王朝清晰很多。史料上有九世"始立宗廟,以酒為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的記載,說明古蜀國此時已經接受了荊楚文化,而作為古蜀文化象征的的神像、神樹已經消失,代之的是真正具有禮器性質的青銅器。 開明王朝歷經12王、350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于秦取巴蜀之戰(zhàn),古蜀國也隨之滅亡,成為秦國的一部分,歷史又掀開了新的篇章。 ![]() 68.27秦滅巴蜀之戰(zhàn) 總結一下:古蜀國可分三期,蠶叢、柏灌為前古蜀王朝,魚鳧為中古蜀王國,杜宇、開明為后古蜀王朝,三者之間存在一定傳承關系,但并非一脈相承,最終融入了中華大家庭。令人欣喜的是,他們都為巴蜀大地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值得世人追憶。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
|
來自: 林響溪 > 《自寫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