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悉達多的學說是人的學說

 timtxu 2019-10-04

用了三整天的時間粗略地讀完了金木水先生的大作《悉達多的心理學》,感覺收獲頗豐。一是閱讀的整個過程比較流暢,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遵循著該書設計的思路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層層敞開,像剝洋蔥一樣,直指問題的核心。二是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開闊了眼界。由于自己對心理學和佛學雖然有點涉獵,但都不太熟悉,閱讀《悉達多的心理學》,既學到了一些現(xiàn)代心理學的知識,又學到了佛教的主要思想、特別是佛陀的思想,以及作者的融會貫通。三是引發(fā)了思考,提升了思維。該書對許多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穎獨到,促人深思。比如:悉達多學說的主線是生命,悉達多的學說是關于生命的學說;輪回讓人的存在有意義;連續(xù)的人生,才能帶來連續(xù)的人生意義;輪回的邏輯,是人、社會、神之間的關鍵連接;因為輪回,佛教才變?yōu)檎嬲淖诮?;苦即煩惱;佛教是一門“最苦”的學說;佛教專注的是個體的生命或生命的個體,等等。金先生認為,佛陀的思想是“微言大義”,我感覺這些看法也是“微言大義”。如果不進一步作更為深入的學習和思考,是很難準確理解和深刻領悟的。

下面對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幾個觀點談點自己的感受:

第一、佛陀思想(佛教)的主線是什么?

金先生認為,佛教是關于人、人的生命的學說,佛教的主線是人的生命。我覺得,這一思想抓住是佛教、乃至一切宗教的本質,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這一思想使想到了兩個人,一個是蘇格拉底,另一個是馬克思。蘇格拉底因為提出“認識你自己”、“自知自己無知”等思想,把希臘哲學從研究自然轉變?yōu)檠芯咳恕⑷说男撵`,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了人間”,實現(xiàn)了哲學研究的“心靈的轉向”,在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則提出“現(xiàn)實的人”、“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等概念,把德國哲學、乃至西方哲學“從人間升到天國”。馬克思說:“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覀兊某霭l(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即“從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f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馬克思以此前提創(chuàng)立新的學說。馬克思的學說在哲學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我覺得,金先生的上述思想,在人們對佛教、乃至宗教的認識上,同樣具有轉向的重要意義,即從神靈的佛轉向人間的佛、從神的佛教轉向佛陀原本的關于人的佛教(原始佛教)。

因為:首先,悉達多,即佛陀是人。佛陀自己認為,他的所有方面都是人。無論他是在修煉前、修煉中,還是在成佛之后,都是人。如金先生所說:“悉達多是人,佛陀也是人——覺悟前如此,覺悟后亦然?!保ǖ?09頁)

其次,佛教關注的不是神,而是人。佛陀在成佛和創(chuàng)立佛教的過程中,雖然保留了神的存在,但卻極力批判神(“梵”)的權威,反對神的恩寵,取消了神的全能(第118頁)。人的生命是佛教的主線。佛教關注人的生命的無常、尋找生命的秘密、體悟生命的苦難、覺悟生命的真理、修養(yǎng)生命的真諦。

再次,佛教直接訴諸于個人(“以自為州”)。雖然佛陀對人的社會關注不夠,也并非視而不見,但他的關注的焦點是個人。認為每個人都必須通過自己的方式方法體悟生命的問題、解決生命的困境。(《人的宗教》,第94頁。)

另外,佛陀強調人的個人修持。佛陀認為,修持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他說:“凡是只依賴自己的人,除了自己以外不去找任何人幫助,只有他們才會達到最高的巔峰?!保ā度说淖诮獭?,第93頁。)

在一般人的直觀印象中,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與現(xiàn)實的人、人的現(xiàn)實隔離得很遠,因為佛啊,神啊,離我們很遠很遠。同時,很多人認為,念經(jīng)念佛、學經(jīng)學佛,都是那些遁入山林、深居廟堂的高人的事情,與一般的普通人沒有什么關系。因此,對于佛、佛教和其他宗教,不是采取孔子“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就是采取漠然的態(tài)度。

從佛教發(fā)展、特別是在印度和中國發(fā)展的歷史看,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和在中國的流傳及延續(xù),與是否堅持佛陀學說中這一人的生命主線有直接關系。印度佛教在隨后的發(fā)展與分化中,因過于強調教義、理論、乃至形而上學和儀式等等,日益脫離人的現(xiàn)實生活、脫離人的生命體驗,越來越?jīng)]有吸引力,最后以消失而告終。相反,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經(jīng)過改造,發(fā)展為中國的佛教。雖然中國佛教門派眾多,但大多派宗,尤其是禪宗,直接把佛教與人的日常生活緊密連接起來,使佛教不斷“中國化”、“生活化”??梢哉f佛教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佛教不斷深入中國人的生命、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人心的過程。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國不但沒有因為是外來文化而消失,反而在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中不斷發(fā)展,綿延不絕。

孔子講“道不遠人”,人即不會遠道。如果“道遠了人”,人即會遠道。既然實際上或本原上,佛教是關于人的生命的學說,那么,就應該復原其本來的面貌、原本的教義。這樣,既可以消解依附于佛教的神秘性,又可以增強佛教的親和力與吸引力,同時還可以使佛教更契合于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從而廣泛而深入地解答和解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問題,尤其是精神生活及其問題。

第二、佛教關注生命的“什么”?

金先生認為,佛教關注的主要是生命的“負面”。應該說,“負面”要比“苦”更為廣泛,也似乎更具有客觀性。但我覺得還是沿用佛教的慣常說法比較好,即用“苦”字來表達生命中那種令人不愉悅、不舒適、甚至痛苦、煩惱、抑郁等狀態(tài)。

我似乎不太同意把這些生命中的不如意、不愉快等等的狀態(tài)看作是生命中“負面”的東西。因為,不管是生命中的快樂與痛苦、甜蜜與酸楚,幸與不幸等等,都是生命所承受的內容,都是生命所處的某種狀態(tài),是人生的實然,無所謂“正面”與“負面”。比如一個與海浪搏擊的“弄潮兒”所處的狀態(tài),就很難說是正面還是負面;例如“武松打虎”中武松所處的狀態(tài),也不好說是正面還是負面。如果我們同意弗洛伊德關于“本我”的認識,那么對人的“本我”,似乎難以說是正面還是負面。同時,對某種狀態(tài)“正負”的認識,不同的人的認識,甚至同一主體在不同的狀態(tài)的認識,也是不一樣的。恰如不同的人對佛教是積極樂觀的還是消極悲觀的認識會有很大的不同一樣。既然對人的生命所處的狀態(tài)及其認知不一樣,那么,劃分“正與負”似乎就沒有什么多大意義。當然,如果一定要生命中的不同狀態(tài)分出個“正負”“優(yōu)劣來,也并非有什么不妥。因為,這只不過是人對人所處的不同狀態(tài)的認識或判斷罷了。

佛教是關于人的生命的學說。應該說,人的生命的內容和問題很多很復雜,那么佛教研究和關心生命的什么內容和問題呢?佛教關注生命的“苦”,探究生命的“苦境”是佛教的核心。佛陀說:“我只教一件事”,即“受苦以及結束受苦。”“我只宣說病以及病的終止。”(《人的宗教》第94頁)因此,佛教就是關于人之苦的生命及其解脫的學說。亦即金先生所說“佛學是一門‘最苦’的學說。它描述苦、分析苦、體驗苦、最終消滅苦?!保ǖ?52頁)

“四圣諦”是佛陀對人生之苦及其解脫的根本解答,是佛教學說的基本思想或原理。

第一圣諦是“苦”。在佛陀看來,苦是人世間的本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而并非人生的病態(tài)。無論人身處何種境地與何種情態(tài),白天或黑夜、王宮或破屋、富貴或貧賤、得意或失意……,人從生到死,都是“苦”。人的生老病死,是身苦;人的愛恨別離、恩惠怨憎,求不得等等,是心苦。身苦和心苦,交匯在一起構成了人生的苦。

第二、三、四圣諦“集、滅、道”分別闡述了生命之苦的原因,生命之苦解脫的目標以及解脫生命之苦的方法途徑。

四圣諦是佛教關于人生之苦的完整理論,深刻揭示了人生之苦的本質。

當然,佛陀認為生命是苦,人生是苦,并不是因為他看不到生命之喜,人生之樂,而是因為苦對人而言,更為本然,更為深厚、更為根本。

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苦的根源比樂的原由更為深厚、更為根本。首先,人生的苦在于生命的無常。天地無常、人生無常。無常比有常更普遍、更本真。在不平衡與平衡之間,不平衡更是世界的本然狀態(tài)。其次,人生的苦在于人的欲望的不能滿足。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能夠滿足欲望的財富(物質和精神財富)卻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世界根本無法滿足人的欲望。欲望無限和財富有限之間的矛盾,在根上決定了人生是苦的。再次,人生的苦在于人的無明。人的認知的有限及其障礙,使人既無法認清世界,又無法認清人自身,人好像是行走在一個黑暗或模糊的世界,不清楚腳下的路究竟是什么樣的,自己該往何處邁腳,才是安全無險的、才是前行無阻的。這又在另一個根子上決定了人生是苦的。

由此可見,關注生命的苦、關注人生的不幸比關注人生之樂、生命之幸,更直指生命的本真、人生的本質,對人生更具價值、更有意義。

第三、生命的“苦”是什么?

有人認為佛教講的苦是痛苦,金先生認為:“苦即煩惱”。按照金先生的說法,“煩惱”比“苦”更讓人日益理解人生之苦。因為很多人不能理解人生是苦,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煩惱。有些人不會覺得人生有什么苦處,但都能感受到“煩惱”。特別是現(xiàn)代人雖然身體的痛苦在減輕,但心中的煩惱卻在加重。因此,可以認為“苦即煩惱”。如此而來,佛教就是“一門描述煩惱、分析煩惱、理解煩惱、體驗煩惱,最終消滅煩惱的學說”。(第152頁)

由于煩惱屬于純主觀的范疇,于是,金先生便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佛教的核心就是“心理學”。(第153頁)并由此認為“佛學不僅是心理學,甚至是現(xiàn)代心理學。”(第154頁)

那什么又是人的“煩惱”呢?金先生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但從文中表述看,煩惱似乎是主觀的苦。煩惱除了來自客觀世界的無常外,更來自人的主觀因素,即來自人的認知和行為、來自人的貪嗔癡、來自人的執(zhí)著,來自人的無明。同時,這些因素不斷“集聚”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人因而便煩惱,便感覺苦。

的確,從一定的視角看,煩惱比痛苦更多、更普遍。人的一生,痛苦可能不會時時在,煩惱、不如意卻經(jīng)常有。尤其是在現(xiàn)代社會,人的社會關系更為復雜多樣,外界對人的感官刺激和誘惑越來越多,多樣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極大地誘發(fā)了人的欲望,人對生存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求不得苦”、即求不得的“煩惱”似乎比物資匱乏時代的人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和普遍。人的精神問題和心理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抑郁者、自殺者日漸增多。人的精神疾患,既是個體之害,也是社會之害。因此,把“苦”理解為“煩惱”,既體現(xiàn)了當今社會的時代性,又增強了佛教理論的可接受性。

佛教還提供了人們解脫痛苦,煩惱的一整套方案,提倡和鼓勵人們追求涅槃境界,“是一種適應人們心理需求的宗教”。“它反映了人類心靈深處的愿望:追求生命的延續(xù),企求更高形態(tài)的生命,渴求生命的永恒存在。它作為解決有限人生與無限宇宙的矛盾,人生的痛苦、不幸與追求快樂、幸福的矛盾的方式,在所設計的方案中,強調作為有限者、短暫者的人可以轉化為無限者、永恒者,在自身獲得無限、永恒的同時,又把握、體認宇宙的無限、永恒?!?/span>

“佛教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精神解脫法,使人們獲得某種心理平衡,在主觀情感、心理體驗上獲得把握有限的、短暫的人生和無限的、永恒的宇宙的統(tǒng)一的滿足?!保ǚ搅⑻欤?/span>

參考書目:

1.金木水:《悉達多的心理學》海南出版社2017

2.休斯敦.史密斯:《人的宗教》海南出版社2013

3.張文達,張莉:《禪宗 歷史與文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