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周刊 這個國慶檔可以說是主旋律電影的神仙打架,《攀登者》、《中國機(jī)長》以及《我和我的祖國》三部大片都定檔于9月30號上映,為了提前搶占市場,大家也都提早點映。 不過,從觀眾們觀影后的反映來看,冗余的感情戲,配音和嘴型的不匹配等,吳京主演的《攀登者》竟然成了整個國慶檔里口碑稍遜的一部作品。 《攀登者》真的這么差嗎?不論導(dǎo)演最初是什么設(shè)計,看完《攀登者》,小編至少明白了登山的三重意義。 第一重:因為山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這是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著名回答。 1924年,第二次挑戰(zhàn)珠峰的馬洛里消失在風(fēng)雪中。 馬洛里(右)與隊友歐文 最低氣溫:零下73攝氏度,最大風(fēng)力:每小時189千米,最低空氣含氧量:不到6%。這就是珠峰峰頂?shù)臉O端氣候。缺氧、傷凍、雪盲、高反,殺機(jī)四伏。 別說是峰頂了,6500米都是一個神奇的高度——任何的身體不適,在這樣的高度都會被放大到致命。 在珠峰登山向?qū)С霈F(xiàn)之前,每4人攀登珠峰,就有1個人死在路上。死去的人變成雪山上的豐碑,也變成后人的指路標(biāo)。 直到1953年5月29日,新西蘭的34歲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與39歲的尼泊爾向?qū)Уぴ觥ぶZ爾蓋一起,沿東南日一脊路線登上珠穆朗瑪峰,成為史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隊伍。如今珠峰8790米處的“希拉里臺階”,就以他來命名。 珠峰向?qū)б彩且粋€神奇的職業(yè),多為夏爾巴民族——他們散居在喜瑪拉雅山脈兩側(cè)的尼泊爾、中國等地,操夏爾巴語,沒有本族文字,書面使用藏語,現(xiàn)存只有約4萬人。 由于常年聚居在海拔4700米地區(qū),夏爾巴民族的肺活量驚人,有著異于常人的抗缺氧能力,軀干也比一般人長,非常善于攀爬。相關(guān)研究還發(fā)現(xiàn),他們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高于常人,血壓很低,保證了大腦供血充足。一位西方記者曾經(jīng)開玩笑說,夏爾巴人長著專門用于登山的第三片肺葉。 即便如此,近代登山史上,仍有近百名夏爾巴向?qū)в鲭y。 第二重:為了插上五星紅旗 1960年5月25 日,中國登山者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首次從北麓登上珠峰——電影《攀登者》里,他們化名為方五洲(吳京飾)、杰布(拉旺羅布飾)、曲松林(張譯飾)。 “現(xiàn)在登峰,登山手杖都是現(xiàn)代的,冰鎬也都是現(xiàn)代的??墒俏覀兣牡?960年,條件是非常差的。那些裝備非常地不順手。包括冰爪、冰鎬、裝備、氧氣,所有東西都非常地別扭。我們的羽絨服也不像現(xiàn)在穿的是防風(fēng)的,防雪的,防雨的。這個東西只是羽絨服而已,不防風(fēng),不防雨,不防雪。那個風(fēng)還是往里灌的……”吳京說。 1960年連這樣的梯子都沒有,從片尾的紀(jì)錄影像片段看,還是繩梯。 珠峰之難,難在三關(guān)。 第一關(guān)是“北坳”,海拔7028米,最大坡度有70度,像一座高聳的城墻屹立在珠穆朗瑪峰的腰部,也被稱作珠峰的“大門”。北坳險陡的巖坡上,潛伏著無數(shù)冰崩和雪崩結(jié)構(gòu)。 影片一開頭,就是一場扣人心弦的雪崩戲——急速滑落山谷的張譯臨危將手中的攝影機(jī)交給吳京,但在千鈞一發(fā)之際,吳京卻丟開攝影機(jī),選擇抓住隊友的性命。 正是因為此舉,1960年的登頂沒能留下影像記錄,為中國遭致許多來自國際上的疑問——他們到底有沒有登頂?一時間,各種傳言甚囂塵上。 而雪崩之后,登山隊員們的危險還沒有結(jié)束——在海拔8570米到8600米之間,“不可逾越的第二臺階”,為了登上幾乎垂直而又光滑的巖壁,三人疊成了人山去翻越,站在高處的張譯為了踩住隊友的肩膀,脫下了冰鞋,僅僅是翻越的片刻,就讓他凍掉了半只腳,成了瘸子。 一瘸一拐,一身是傷地回到平原,中國人登頂珠峰的榮光卻得不到國際承認(rèn),可想而知有多憋屈了。 第三重:為了翻過自己心中的那座大山 1960年下山后,吳京變成了鍋爐工,拉旺羅布回家放羊,張譯去了登山訓(xùn)練營當(dāng)教練——但登山隊已經(jīng)不存在了,他就在山腳下看風(fēng)看雪13年,憋著一股氣,將一首氣候詩倒背如流。 1973年,登山隊恢復(fù)訓(xùn)練。1975年,再次準(zhǔn)備沖頂。那個當(dāng)鍋爐工十幾年都沒忘記練肌肉的吳京歸隊了,看風(fēng)看雪的張譯成了指揮官,新來的還有懂?dāng)z影的李國梁(井柏然飾)、患有馬凡綜合征依然要求登頂?shù)臈罟猓ê栾棧?。前蘇聯(lián)留學(xué)歸來的徐纓(章子怡飾)成了登山任務(wù)的首席氣象官。 為國爭光?當(dāng)然是。但除此之外,這些人還有心中的大山要去翻越——張譯最是氣不過當(dāng)年的憋屈,他問吳京:如果換作是你,危急關(guān)頭你是選擇保全攝影機(jī)還是自己的性命?吳京答:攝影機(jī)。張譯更氣了:那你為什么要扔了攝影機(jī)救我?吳京答:換作是你,你愿意殺了我去換攝影機(jī)嗎?張譯不說話了。 帶著雜念去攀登,結(jié)局只能是草菅人命——張譯的執(zhí)著換來井柏然的犧牲,他哭了:我錯了。 人都說,登頂珠峰,運氣好的話,失去腳趾頭,運氣不好,送掉性命。1960年的張譯失去了腳趾頭,1975年的張譯更失去了隊友的性命。 收拾情緒,再出發(fā),窗口期卻不等人。 都知道登珠峰講究一個“窗口期”——6月到9月都是雨季,暴雨加上冰雪,珠峰堪稱無人區(qū)。而11月到2月又是極寒時間,平均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風(fēng)速常常達(dá)到颶風(fēng)級別。如果不想被凍成人干,還是不爬為妙。只有5月和10月被默認(rèn)為相對好天氣,有可能出現(xiàn)登山的最佳時機(jī)。然而這個最佳的“窗口期”也短得驚人,往往只有三五天。 錯過了這三五天,就要再等一年。電影里,首席氣象官章子怡觀察發(fā)現(xiàn):幾天后會再有一個短暫的窗口期!但具體時間,誰都不知道! 難測的天氣,換來了電影里的另一奇觀:颶風(fēng)。 這也是眾所周知的珠峰“第二關(guān)”——大風(fēng)口。北坳海拔7400米至7500米之間,因為風(fēng)的“狹管效應(yīng)”,最大風(fēng)速能把人吹跑。電影里就展現(xiàn)了驚心動魄的一幕,十幾個隊友抓住僅有的一架梯子,宛如豌豆莢上的一顆顆豆子,在颶風(fēng)中劇烈搖擺,隨時都會被輕易甩走。扎營的帳篷敲下去不到一分鐘就被刮了個干凈,風(fēng)過后一群人就掛在梯子上睡了一宿。胡歌為了照顧女隊醫(yī),把睡袋的下半截讓給她裹著,再醒來的時候,一條腿就得截肢。 這段經(jīng)歷正是參考了史實——1975年沖擊大風(fēng)口時,二三十人被凍傷。首映當(dāng)晚,胡歌扮演的原型人物夏伯渝也在現(xiàn)場挽起褲腿,向觀眾們展示了他的假肢——和電影中的老年楊光(成龍飾)一樣,夏伯渝后來帶著這個假肢登上了珠峰。 大風(fēng)口過后,登山隊員們碰到了老朋友——第三關(guān):“不可逾越的第二臺階”。這一回,他們有備而來,在這里架設(shè)了金屬梯子。這個金屬梯子在此后的幾十年幫助眾多國內(nèi)外登山者通過不可逾越的第二臺階,因此也被稱為“中國梯”。 藏民們畫在青藏高原巖壁上的白色小梯子,藏族人稱之為“天梯”。 第二臺階的“中國梯” 終于,1975年7月23日,中國人在珠峰留下了覘標(biāo)。同時,也將珠峰測量的新高度8848.13米公布給了全世界。 如今,40多年過去,珠峰依然在那里,吸引著人們?nèi)フ鞣?,去攀登?/p> 商業(yè)攀登珠峰已經(jīng)相對成熟,不管從北麓還是南麓上,花費差不多都在30萬元左右,絕大部分人不需要賭上性命也能登頂。 現(xiàn)在不堪重負(fù)的可能是珠峰 但攀登的意義,又何止在珠峰?山就在每個人心里,隨時可攀登,隨時可翻越,可能沒有致命的氣候,也可能比8848更為艱險。 《攀登者》首映式上請來全國勞模,也是同樣的意思吧 這個國慶檔,您看了哪些電影作品?歡迎留言分享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