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的讀音字典中'圪'字的讀音有二:1.讀為yì,為形聲字,從土,氣聲,后來'圪'字形有變,其聲也改為'乞'聲。當'圪'讀yì時,其本義為墻高大貌。正如《說文》所釋:'圪,墻高也。'《詩經(jīng)·大雅·皇矣》:'臨沖茀茀,崇墉圪圪。'此處亦指'墻高'。這也是最早出現(xiàn)'圪'的文獻。在現(xiàn)代漢語中'圪'的這一讀音和意義已經(jīng)基本消失不用。2.讀為ɡē,這一讀音在現(xiàn)代漢語中較為常用,但是多見于方言詞匯中,普通話詞匯較少。ɡē音應該也是來源于yì音,古“圪”為疑母字,疑母今天有讀為g聲母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具體收錄如(多標注為方言):圪蹴、圪垯、圪瘩、圪彈、圪蛋、圪登登、圪垛、圪擠、圪節(jié)、圪垃、圪溜、圪溜嘴、圪塔、圪臺、圪仰、圪渣、圪針、圪皺、老實圪蛋、面圪瘩、山圪落、一圪堵、一圪垛、一圪塔、榆木圪垯。 傳統(tǒng)的疙瘩湯 '圪'字作為構(gòu)詞前綴的不同形體表現(xiàn)'圪'字為入聲字,當入聲在很多方言中消失后,被歸并入不同的調(diào)類里,所謂'入派三聲'。因讀音的差別,'圪'的字形就有了差別,出現(xiàn)了'圪'、'疙'、'紇'、'虼'、'肐'、'趷'等不同的形體。龍潛庵編寫的《宋元語言詞典》對'屹蹬蹬'解釋曰:'亦作'矻蹬'、'圪蹬'、'圪登'、'圪剌剌'等。'如此我們便知'圪'的寫法有別是源于各地讀音之別,讀音近似卻有別,字形亦因添加形旁而有差異。 再如,晉東南析城山地區(qū)對漢語拼音'ge,da'就有不同的寫法,'圪塔'指土塊,'疙瘩'指身上的腫瘤或樹上的樹瘤,'紇瘩'指絲線挽在一起解不開形成的疙瘩。在當?shù)?圪'、'疙'、'紇'、'虼'、'肐'等不同的形體的詞匯有:
'圪'作為詞綴的意義來源'圪'的本義為'墻高大',有'高出、突起'的意思。后來,'圪'作為構(gòu)詞成分其意義也多與'高出、突起'相關(guān),《廣韻》:'圪,高貌',《正字通》:'疙,頭上瘡突起也。'山西運城方言中的'圪節(jié)(高出突起部位)''圪摘蒂(瓜果與枝蔓連接處高出果實的部位)''圪羝(有兩只高出頭部的羊角)'等都有'高出、突起'之意。 '圪'最初作為詞頭之時還具有實在意義,而后來也就是大概中古以后實義便開始虛化,虛化之后其的意義也出現(xiàn)了微妙變化,多表示量小、量少之意。這種意義的虛化我們可以從山西方言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很多帶有'圪'的詞都具有'小'的附加意義,比如:
再如以下很多詞都具有小、短、體積小的特點: (參1) (參2) 以上詞匯中,多數(shù)詞語都具有明顯的'小'的特征,其他詞語也隱含著'小'的意義,比如'圪礙兒'一般指小矛盾、隔閡,而不是劇烈沖突。 '圪'作為構(gòu)詞前綴的來源猜測——源于詞匯的雙音節(jié)化關(guān)于'圪'作為前綴的說法有三:1、源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2、為上古復輔音的分化;3、是詞匯雙音節(jié)化的需要。以上三種觀點,從漢語詞匯發(fā)展的軌跡分析,'圪'作為前綴當是第三種原因。第一種認為源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但具體從哪個民族來也不得而知;第二種認為是源于古復輔音的分化,即分音詞,不排除有些此是復輔音分化而來,但是大量以'圪'為前綴的詞語皆源于語音分化,這種說法很難說得通。 如此說來,雙音節(jié)化是更為妥當?shù)慕忉?。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
其實,這種發(fā)展趨勢調(diào)和了新概念層出不窮和有限的漢字之間的矛盾。在上古時期,漢語的詞基本為單音節(jié),當時單音節(jié)詞基本能滿足交流需要。可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斷涌現(xiàn),就需要借助合成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新詞。不少學者研究證明,各種詞綴'老、們、子、兒、頭'的虛化而成為構(gòu)詞成分都是宋元時期完成的。'圪'就是在雙音節(jié)化的大趨勢下應運而生的,山西方言的一些詞也驗證了這一論證。圪渠、圪蟲、圪卷、圪眨等詞與渠、蟲、卷、眨的意義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甚至單雙音節(jié)的使用都是相同的。特別是一些單音節(jié)動詞,如舔、撩、燎、夾、擠、挪、拍、揉、爬、摸、撓、捏、抹、包、掐等圪字前綴與單音動詞意義變化不大。只不過在詞語使用固化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了分化,比如一些較為古老的詞組,現(xiàn)在去掉圪字就改變了意義,如:圪臺(臺階)、圪鑢(鋸)、圪戳(騙人)、圪罏(瓶子)、圪遛(玩耍)、圪洞(胡同)、圪沫(口水泡沫)。 '圪'的分布與語言擴散關(guān)系'圪'的使用分布比較廣泛,呈現(xiàn)以晉語區(qū)為核心,向周邊擴散的特征。其主要分布地區(qū)為晉語區(qū)、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冀魯官話等。其大致分布點如下圖: (“圪”主要方言分布點) 從以上'圪'的分布可見,主要以晉語區(qū)為主,數(shù)量也最多,其次就是哈爾濱、烏魯木齊、濟南、洛陽、銀川、西安、徐州等地的方言也比較多。(參3)但是,當我們在把地點向南推移就會發(fā)現(xiàn)'圪'頭詞的數(shù)量變得越來越少,而且意義也與北方方言有所差別。比如吳語、江淮官話等只有很少的幾個'圪'頭詞,且多指稱一些小動物,比如'虼蚤',這在中原官話也是存在的。隨著地點逐步向南推移,比如在南京方言中只有'虼蚤'、'疙瘩子(下雨穿的木鞋子)'兩個詞,可以說少得可憐。因此,晉語區(qū)是'圪'頭詞的主要盛產(chǎn)地,且'圪'均為入聲。 雨雪天穿的木屐子 從方言地圖可以看出,'圪'頭詞呈現(xiàn)由晉語區(qū)不斷向周邊擴散的趨勢。晉語區(qū)地處中原,古代隨著中原漢族的遷徙以及先進文化的傳播,對周邊的語言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先秦時期中原移民不斷南遷,帶去了當時的中原漢語,與南方當?shù)氐姆窖匀诤?,逐漸形成了南方方言的雛形。后來的魏晉南北朝、唐末的黃巢起義以及宋室南渡都帶去了最新的北方官話和方言。晉語中的'圪'頭詞應該就是在數(shù)次的遷徙中影響了南方及周邊的方言。 '圪'頭詞主要分布地區(qū)山西方言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圪'字頭在山西方言主要存在于五類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和擬聲詞等。其主要表現(xiàn)例詞如下: (參5) 以上這些詞雖屬于不同的詞性,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也就是'圪'這一前綴所限定的意義都是細小、強度小、幅度小等,表示巨大、劇烈的意義一般不用'圪'表示。 圪A 兒/子形式,如:圪針子、圪肘子、圪垯兒、圪蛋兒等。這種形式中'圪'仍表示'小'意,'兒/子'為細小的附加意義,具有區(qū)別詞性和意義的作用。'圪勾'為動詞,'圪勾子'則是名詞;'圪落'為'角落'之意,'圪落子'則是'角兒'。 圪AA類詞語:這類詞語對'圪'后的詞進行了重疊,重疊的意義在于強調(diào)更小。比如:圪絲絲、圪節(jié)節(jié)、圪叉叉、圪尖尖、圪吱吱、圪毛毛等,這些詞都強調(diào)了更細小、更短暫、更少量等特點。 圪A圪A類動詞:這類詞所要表達的意義為動作的幅度較小且會持續(xù)反復。比如:圪閃圪閃、圪攪圪攪、圪晃圪晃、圪聶圪聶等。 圪圪AA類形容詞:這類詞由'圪A'重疊構(gòu)成,且構(gòu)詞后變成了形容詞。比如:'圪搖'(動)——圪圪搖搖(形容詞,不穩(wěn)、不牢的狀態(tài));'圪蔫'(形容詞)——圪圪蔫蔫(形容詞,菜不新鮮,人無精打采)。這種構(gòu)詞方式見于山西方言的中原官話區(qū)。 A圪BB類動詞:這類詞'圪'為語氣助詞,'圪'用以加強語氣。比如:清圪漳漳(很清)、綠圪瑩瑩(很綠)、硬圪當當(很硬)、方圪等等(很方)、圓圪丟丟(很圓)、年圪輕輕(很小)、白圪生生(很白)等。這種構(gòu)詞方式見于山西晉東南地區(qū)。 結(jié)語'圪'頭詞是山西方言中一個很有特點的標志,存在于山西方言的晉語區(qū)和中原官話區(qū)。但是,'圪'字在兩方言區(qū)的有著明顯的差別,晉語區(qū)'圪'頭詞一致性很強,在中原官話區(qū)不但數(shù)量變少而且讀音也存在差別。'圪'字從北到南入聲尾、入聲調(diào)逐漸消失,越往南內(nèi)部一致性越差。這種發(fā)展的狀態(tài)也應驗了前文提到的語言的擴散理論,晉語'圪'頭詞的擴散正符合這一規(guī)律,在不斷向周邊擴撒的同時發(fā)生著語音和意義的改變。 (執(zhí)筆:字本論 圪蛋) 參考文獻:1.裴瑞玲,王跟國著 ,《漢語詞義問題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5月。 2.鄉(xiāng)寧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鄉(xiāng)寧縣志 》,新華出版社,1992年12月。 3.吳云霞著,《萬榮方言語法研究》,語文出版社,2009年7月。 4.潘悟云,邵敬敏(卷)主編 ,《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科學》(語言學卷) ,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5年9月。 5.王蘊智等主編,《漢語漢字研究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12月。 |
|
來自: 稻花香a930yagh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