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棄疾志在縫綴故國襤褸本無心做詞人 文/夢光情雨 辛棄疾(生于公元1140年—卒于公元1207年)南宋豪邁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泛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辛棄疾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 然而現(xiàn)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zhí)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辛棄疾仕途的發(fā)展。使辛棄疾的官職最高為四品龍圖閣待制。辛棄疾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辛棄疾42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后20年間,辛棄疾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閑居。宋寧宗開禧元年,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時年66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因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辛棄疾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于當年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后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于在開禧三年溘然長逝,享年68歲。 用長鋏上彈落的每個音符 去填寫你的豪放 撒一把挑亮的燈花 將沙場上的星星撞響 被你拍痛的欄桿 痙攣之后 變成龍泉寶劍的飛翔 熱血是不會冰凍的 即便在最冷落的地方 你的詞:奔騰的馬蹄 把荒瘦的山河喂養(yǎng) 又是一個夏夜,像首深藍色的歌。忽生諸多幻覺——我所吸過的香煙,火光閃閃,閃閃,變成落英繽紛的桃花樹,紅艷艷,紅艷艷地飛作想象的群鳥,是來自夸父逐日時所棄之手杖而蔚然聳起的鄧林嗎? 中學生渴切求知一般,把辛棄疾的名字斟滿了晶黑的眸子?!都谲庨L短句》翻亮了滿天繁星的參差…… 古道。秋風。刀劍。鎧甲。馬蹄聲。聲聲,聲聲,聲聲,自遠而近,更近,顫動了歷史的群山、歲月的長河…… 詞人,卻也是豪俠的武士。辛棄疾舉義旗,抗金兵,率50騎闖50萬金軍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星夜馳奔南宋。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劍氣華光沖斗牛,一片丹心在燈花上噴噴薄薄,可曾照亮那山林莽莽,夜海沉沉?熱血之浪潑灑出去,夢境也雄烈著戰(zhàn)火熊熊…… 辛棄疾欲“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棄疾想煉袖中的五彩金石,補青天之破碎;辛棄疾試乘巨龍騰飛,豁然一笑松風曉。 辛棄疾的心是殘缺的,如那漂流支離的山河。 辛棄疾志在縫綴故國的襤褸,本無心做詞人。辛棄疾集風云于馬背,瀉呼號于筆端。撫時感世,縱橫古今。龍吟虎嘯,鶴怨猿啼。平生意氣,“霹靂弦驚”。辛棄疾于刻紅剪翠之外雄然別立一宗,胸藏風云,氣健筆雄,豪而放之,大體內(nèi)充,奮勃壯郁之中不乏纖秾深邈,“千里清秋”的慨愴內(nèi)也飄出“春在枝頭”的流詠,染進連云的松竹、相盟的鷗鷺…… 辛棄疾的“郁孤臺下清江水”,化做多少后世的“行人淚”,辛棄疾拍遍欄桿的愛國情愫,壯韻了文天祥的《正氣歌》、魯迅的《吶喊》…… 在辛棄疾文章山斗的字行所拱起的脊梁上,一輪藝術之皓月明媚欲滴。 辛棄疾的筆,不是沉船的桅桿,不是委棄于古戰(zhàn)場的馬鞭,而是“龍蛇影外”撕裂夜空的閃電,“風雨聲中”靈魂于峭崖的孤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