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xù)續(xù)花了幾周時間,看完了《叔本華的治療》。 看這書的原因有兩點。 其一是因為叔本華的哲學(xué),之前看過他的《人生的智慧》一書,感覺說得很有道理,又覺得哪里不對,卻又說不上來。 其二是為了了解歐文·亞龍,之前也看過他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非常喜歡它的內(nèi)容,卻總覺得枯燥看不下去。好在他喜歡寫心理治療小說,這又剛好是個不枯燥的故事。 摘抄一些叔本華的哲學(xué)以作回顧 1.快樂的來源分為三類,它們是: (1)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chǎn)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這可以理解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2.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 3.刺猬理論: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yuǎn),卻又會感覺寒冷。 (人類因為生活空虛單調(diào)需要社會并促使他們聚集在一起,卻又因為許多令人討厭又相互排斥的特質(zhì)而一再分開。) 4.鐘擺理論: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這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擺來擺去:當(dāng)你需要為生存而勞作時,你是痛苦的;當(dāng)你的基本需求滿足之后,你會感到無聊。 ## 關(guān)于熱鬧 5.除了少數(shù)能從聲色犬馬和棋牌游戲中思考出真諦的人而言,這些都是尋常人希望擺脫無聊的手段。而通過這些手段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尋常人一旦失去這一切,就會感到無比的無聊。 6.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dāng)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dāng)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dāng)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 關(guān)于孤獨 7.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瘠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8.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也就越不重要。 9.如果社會交往的數(shù)量等夠代替質(zhì)量,那么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遺憾的是,一百個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產(chǎn)生不了一個聰明的人。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社會交際能力與他的智商,是不能成正比的。優(yōu)秀的人,對你的影響會很深刻。如果,你擁有偉大的精神,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會喜歡獨處,因為你不再需要去尋找淹沒你的人群。 10.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 故事發(fā)展 1.治療師朱利斯(歐文·亞龍化身)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只剩一年的健康。他試圖通過回訪以前的病人來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找到的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人,就是菲利普(叔本華化身)。 2.二十多年前,菲利浦因為無法擺脫性癮的困擾,開始接受朱利斯長達(dá)三年的個人心理輔導(dǎo),但毫無效果,菲利浦最終主動放棄治療,從此杳無音訊。現(xiàn)在,菲利浦卻成了哲學(xué)博士,而且看上去戰(zhàn)勝了性欲的控制,但卻變得傲慢冷酷、目中無人。為取得從業(yè)資格(生計),菲利普邀請朱利斯督導(dǎo)他。作為交換條件,菲利普參與朱利斯的團體治療。 3.在團體中,菲利普的言論讓其他人感受“哲學(xué)家”的智慧。但隨著團隊治療的深入,菲力浦感到緊張不安起來,沉寂多年的內(nèi)心開始再次跳動,重新感受到了對生命的渴望。 本書總結(jié) 1.主體是團體治療,作者通過小說,即團體治療案例的形式來說明團體治療。 2.關(guān)于死亡的思考。故事以朱利斯的癌癥為起點,而歐文·亞龍似乎特別喜歡研究死亡,有寫過《直視驕陽》一書,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也將死亡作為四大終極關(guān)懷之一進行討論。 3.叔本華哲學(xué)的治療效果,喚醒沉睡在欲求、熱鬧的人。 4.叔本華哲學(xué)批判。對菲利普而言,與他人連接,建立真誠的社會關(guān)系才是更合適的。 一些想法 看叔本華的書,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竟然越來越接受自己不善與人交往這件事了。甚至故意尋求孤獨?,F(xiàn)在思想豐富了,也更遠(yuǎn)離人群了。 我也覺得叔本華的哲學(xué)有問題,但又說不出來是哪里的問題,這也是我看這書的原因。 菲利普利用叔本華的哲學(xué)偽裝自己,最終又在團體中走了出來。 書中可沒說叔本華是對是錯。 一個靠著遺產(chǎn)過一輩子的富二代,思考著自己的哲學(xué)。這又不像科學(xué),有大量的樣本與試驗,不適用于其他人也是正常了。 晚年時他的作品的暢銷與好評,他的悲觀情緒一掃而光。這與快樂的劃分模型也是不沖突的,自他人的快樂,何樂而不為。 注重自我內(nèi)心的豐富與追崇孤獨,可能是因為他不善人際交往,與社會接觸只會讓自己更容易被其他刺猬刺痛。 對生活采用哪種態(tài)度取決于個人的氣質(zhì)。 一個人讓我覺得自在。 但又讓我不安,感覺像是在偽裝,建立社會關(guān)系也許是一種方式。 可是不管是誰,一旦靠近便會讓我覺得討厭。 不說了,我看康德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