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買了本書,作者是叔本華,翻譯湯笑梅。書名叫做《建議與箴言》,哲學書籍,封面介紹略有意思,“孤獨是一種享受,一種理性的權(quán)衡。”于是迫不及待拿來讀完了。 讀完后,又去查了一下叔本華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于他主張的哲學思想也做了一些了解。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生于一個相對富庶的家庭,性格較為孤僻。后來父親自殺,母親與他相處不佳。婚姻也不多幸福,最后死于疾病。叔本華是唯意志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同時也堅持悲觀主義與宿命論。 在此書之前,第一次與叔本華打交道是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里面提到了叔本華強調(diào)藝術(shù)和哲學把人生痛苦轉(zhuǎn)化為“知識”,使人獲得洞察世事的省悟和少許的安寧。當時蠻喜歡這里面的觀點,也寫過文字,現(xiàn)在再看又是不同理解。 關(guān)于生活和人生,哲學總是能給到很多思考。 我試圖概括叔本華書中的觀點,但最后放棄了這種寫法。一來他的觀點太多,無法一概而論,二來,文章若無法與生活經(jīng)歷結(jié)合,讀來不免生澀。最后還是選擇了幾個印象深刻或需要探討的話題與大家分享。 痛苦與幸福 “衡量一個人的幸福感,不是看令他高興的事,而是要看令他煩惱的事,如果煩惱的事越繁瑣,越微不足道,那么他就越幸福。” “避免過得太悲慘的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過得太快活。” “限制有助于幸福?!?/p> 叔本華傳達了活在當下、知足眼前、不過度擔憂的觀點。這點比較適合我們大多數(shù)人,比如我們常為以后的事情憂慮,五年后的婚姻,十年后的子女教育,二十年后的中年危機,四十年后的養(yǎng)老。但事實是現(xiàn)在擔憂了將來也會擔憂,還不如勸解自己先睡個好覺。 對于限制有助于幸福,我也比較認同。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送我上青云》,電影談到的愛欲之門,道出了大多數(shù)人的困境,我們在這樣的門前面,誰也沒辦法瀟灑。想要更多,不加節(jié)制,必然會導致濫用和無法滿足。期望也是放大欲望的一種。我們常常對未見的人或者事情抱有太多期待。想到幾年前我來南方讀書,對江南水鄉(xiāng)的期許是小橋流水,溫潤如玉。后來也知道江南水鄉(xiāng)也有凜冽的冬天和潮濕悶熱的暑氣。難免有些失望,但這些失望是自己給的,是自己給的期望太高。反推,也是想要的很多。 也是,降低期望值,就是不斷驚喜的過程。 比如今天蘇州的晚霞就很驚艷。 關(guān)于交友 叔本華對于交友有他的“孤獨論”。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人群中,你必須允許每個人有權(quán)按照他的品性存在,不管他的品行如何,你要做的就是盡力利用這種品性,讓這種品性發(fā)揮他的特長,而不是試圖改變它,或當即批判他。這是建議與箴言的真實要義-活著,并保持寬容?!?/p> '他吹噓什么,就缺乏什么' “這種結(jié)盟往往出于現(xiàn)實的考量,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質(zhì)利益的基礎之上的。這是所有結(jié)盟的真實基礎。” “交往中應該表現(xiàn)得愚蠢一些” “獨處相對優(yōu)秀的人來說有雙重好處,首先,獨處讓他可以與自己相處,其次,獨處避免了他與別人交往的麻煩-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為世俗的那些交往會帶來多少限制,煩擾甚至是危險?!?/p> 對于交友觀點,部分還是很認可的。優(yōu)秀的人獨處確實為他帶來了很多快樂和空間。這和大家在網(wǎng)絡世界討論的宅是不同的。這里的獨處往往是高度不同導致的在社交中的疲憊。如果和你談話的對象無法理解你的觀點和思想,久處必然會疲憊很多。我和大多數(shù)俗人一般,還沒有到無人理解的地步,所以偶爾喜歡和朋友喝喝茶聊一聊,放松的很。很多社交的本質(zhì),大家還是理解比較透徹的,比如資源的互相利用,知己的寥寥。所以遇到志同道合又能聽進去你說的話的人遇到要珍惜,畢竟生命中占少數(shù)。要么孤獨,要么平庸,我想我也許是較為平庸的那一個。 至于在社交場合故意表現(xiàn)愚蠢的觀點,仁者見仁,我會感覺大多數(shù)場合也不會如此。 --------- 寫在最后。 叔本華最后一個章節(jié)論述了人生的不同階段。少年期望過高,勇氣可嘉,晚年欲望減少開始回顧成就。人生的文章,叔本華把前四十年定義為潤色正文,后三十年補充注釋。沒有注釋,我們便無法理解文章的的真正含義。 你我的這篇文章,寫到這里,留一個話題探討:愛欲可以獲得真正的快樂嗎? 在窗邊碼好字,和大家一起欣賞下今天的晚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