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它的研究和運用還很不夠,還沒能引起學者們足夠的重視。還有的人竟視為槽粕和玄學而加以否定,使初學之人受其影響而目之為荒誕之論。以致大法傲言,不能發(fā)揚光大而引以為憾!標本中的氣化學說,有辯證法思想和唯物論的觀點。它能系統(tǒng)地分析六經(jīng)的生理病理以及發(fā)病之規(guī)律,而指導于臨床,并為歷代醫(yī)家所重視,是不無原因的。惜乎!一些傷寒注家囿于《內經(jīng)》的從本、從標、從中見之言,機械地以公式照搬,而去求氣化的系統(tǒng)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為此,不揣淺陋,提出標、本、中的整體觀;又對“中氣”在使用中的重要意義進行了闡述,望同道批評指正。 怎樣正確使用小青龍湯(劉渡舟) 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張仲景用它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的寒飲之證。然而應該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竄的峻劑,具有伐陰動陽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會發(fā)生問題,反而促使病情加重。為此,必須掌握小青龍湯的辨證,其辨證的關鍵,在一于抓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辨氣色:小青龍證,為水寒射肺,或寒飲內伏。寒飲為陰邪,必羈糜陽氣,而使心胸之陽不溫,如是則榮衛(wèi)之行澀,而不能上華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現(xiàn)黛黑之色,我們管它叫做“水色”;兩目周圍呈現(xiàn)黑圈,互相對稱,我們管它叫做“水環(huán)”;或者,在患者的頭額、鼻柱、兩頰、頗下的皮里肉外顯現(xiàn)黑斑(如同婦女妊娠蝶斑),我們管它叫“水斑”。 二、辨脈:小青龍證為寒飲之邪,故脈見弦,弦主飲病;抑或脈浮緊,則為表寒里飲俱實之微;如果寒飲內伏,浸循日久,其脈見沉,沉主水病。然須注意的,凡尺脈遲,或尺脈微,抑或兩寸濡弱無力,是為心腎先虛,榮氣不足,血少故也。這樣,就不要濫用小青龍湯而發(fā)虛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龍證為水飲凝滯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惟陽氣受損以后,則舌色淡嫩,此時用小青龍湯必須加減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變。 四、辨痰涎:小青龍湯治肺寒金冷,津凝氣阻之證,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較爽、因系寒性水飲,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則頃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徹,形同雞蛋清狀,亦屬寒凝津聚,必冷如涼粉,口舌感涼而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龍證在咳喘方面,有三種情況,臨證時務須分清。一種是咳重而喘輕,如《傷寒論》第41條所說“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 ”指咳嗽為重.而氣喘反微的證情;另一種是喘重而咳輕,如《金匾·痰飲咳嗽病》說的“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是指喘息為重,而咳嗽為輕的證情;第三種是咳喘皆重的證候,如《痰飲咳嗽病篇》說的“隔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晌劇,必有伏飲”,是說咳與喘同時俱重的病候。盡管咳喘有重有輕,但治療的方法皆應以小青龍湯溫寒鐲飲為主。 六、辨兼證:小青龍證為水飲之證,除咳喘外,由于水邪變動不定,而有許多兼證出現(xiàn):如水寒上犯,陽氣受阻,則兼“噎”;水寒中阻、胃氣不和,則兼嘔;水寒滯下,膀胱氣化不利,則兼“少腹?jié)M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郁,則兼“發(fā)熱”,頭痛苓證。以上六個辨證環(huán)節(jié),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依據(jù)。如果我們把“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于小青龍湯證也是適宜的,所以,六個證候環(huán)節(jié)也不必悉具,但見其中的一兩個主證而無訛誤,便可使用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是麻黃湯的變方,即麻黃湯去杏仁,加干姜、細辛、五味子、半夏、芍藥而成。《醫(yī)宗金鑒》,認為“表實無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棗者,以其性滯也;去杏仁者,以其無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嘔者仍用之;佐干姜、細辛,極溫極散使寒與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飲,以清不盡之飲;佐五味收肺氣,以斂耗傷之氣” 然而此方雖為外解表寒,內散水氣,表里兩解之方。然亦治無表證的寒飲內伏,或喘或咳之證亦有療效。由此言之,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雖皆有表里兩解之功,但服大青龍湯未有不發(fā)汗者,而小青龍湯則有發(fā)汗與不發(fā)汗之異。這是因為寒飲之證,因寒而飲凝,小青龍湯能內散寒邪,溫行水飲,故不需達表為汗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