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話管理之十八 說張良是劉邦的第一謀士,有諸多原因,其一是:張良是官后代,而且他成名很早,又能在一上任便出奇謀而制勝。 張良遇黃石公 張良是韓國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在韓國當過宰相,韓被秦滅后,張良作為韓國大官的后代,不忘家仇國恨,立志復仇,他曾買通刺客,謀劃行刺秦始皇,刺殺失敗后,張良逃到下坯,在一座橋上巧遇了黃石公,這黃石公是謀略大師,他慧眼識張良,認為張良是可以授傳智謀的人,于是,經(jīng)過再三考驗后,黃石公將謀略秘籍《太公兵法》傳給張良。張良歸附劉邦后,跟隨劉邦轉(zhuǎn)戰(zhàn)南北,他用黃石公傳授給他的謀略輔助劉邦,為其謀劃軍政大事,成了劉邦最倚重的謀士。劉邦長期在底層滾爬,占領咸陽后,經(jīng)不起豪華宮殿和美女、珍寶的誘惑,便賴著不走了,他想長住秦宮,盡情享樂。而正是由于張良和樊噲竭力勸說,劉邦才退到了霸上,因此而得到秦民的擁戴。雖然劉邦先攻進咸陽,但是,當時項羽的勢力比劉邦更強,項羽聽范增的建議,設鴻門宴,欲殺劉邦,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對項羽表示臣服,張良利用他曾救過的項伯,即項羽的叔叔,為劉邦說情,宴會上,當項莊舞劍想加害劉邦時,項伯出手相救,劉邦才得以逃離虎口。顯然,剛到漢軍陣營輔助劉邦的謀士張良,又是勸說,又是獻策,又是說通敵方陣營的人,竭力幫劉邦,讓他離開咸陽到霸上,劉邦才能戒糜樂,得民心;同時也讓劉邦鴻門宴上能成功逃脫,這等于是救了劉邦的命。 漢初名臣 張良相國后代的身份,加上行刺秦始皇的顯赫名聲,同時他又極力為劉邦出謀劃策,成功讓劉邦離開糜樂脫離險境,這確實讓劉邦對張良刮目相看,張良有身份有名氣有智謀,且立了大功,在此情景下,想成就大業(yè)的劉邦能不重要張良嗎?可見,要當王的謀士,想得到重要,得有響亮名頭,得有真本事,得干出真的成果,才有被信任和重用。在當代,想要得到董事長、總經(jīng)理的重用,一樣也得像張良那樣,有名頭,拿出真本事,才能得到賞識! 說張良能成為劉邦第一謀士的又一原因,是他巧妙行賄項伯,為劉邦爭得了漢中地區(qū)這關鍵地盤,讓劉邦既能隱蔽,又能突然出擊。 游戲中的張良形象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tǒng)轄梁、楚九郡,他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編了個“計功割地”的理由,自作主張地分封了十八位諸侯王,而且,他把最偏僻荒涼的巴蜀地區(qū)分封給劉邦,稱劉邦為漢王。同時,他又把關中要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先入關中,立功在前,卻又得不到好封地,當然非常怨恨,他想率兵攻擊項羽,后經(jīng)蕭何、張良一再勸阻,才暫時忍耐、接受。被動局面下,張良想出一妙計,他把劉邦贈予他的金銀財寶悉數(shù)轉(zhuǎn)贈給項伯,勸說項伯說服項羽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qū),張良的計策果然成功了,劉邦占據(jù)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之地,隨即建都于南鄭(今陜西南鄭縣東北),而劉邦大軍進入漢中后,張良又獻妙計,他建議劉邦悉數(shù)燒毀入蜀之棧道,示意再不東進,讓項羽消除猜忌,同時也防備有人從東邊來襲。此計實施之后,劉邦乘機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以求再展宏圖。張良此計妙就妙在既可迷惑項羽,又可避開鋒芒,為日后出其不意東進突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后來,果真如張良所料,劉邦養(yǎng)精蓄銳之后,用大將韓信計策,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從古道“暗渡陳倉”,出奇制勝地打敗雍王章邯,戰(zhàn)勝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張良“明燒棧道”和韓信“暗度陳倉”的計策,不但成就了漢王劉邦的初期霸業(yè),而且也成了以后的兵家經(jīng)典妙策,聞名天下。 值得注意的是,張良“行賄奪地”和“明燒棧道”兩計,一是為劉邦奪得了初期的根據(jù)地,二是以迷惑的方式避開了楚軍的鋒芒,使劉邦有了養(yǎng)精蓄銳的時間和地盤,這是很厲害的計策。張良為劉邦解決的是當時劉邦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張良作為謀士,急劉邦之所急,他以真智謀、實效果來投劉邦之所好,自然,劉邦對張良更欣賞了,張良第一謀士的位置更牢固了。 生意場上,作為顧問或策劃人員或副手或助理,首先要知道老板或CEO當前最急于做的關鍵事是什么,必須能有好法子為老板或CEO解決關鍵問題,這才是高質(zhì)量的“急老板之所急”,而且,此關鍵問題的解決會為下一步解決其他問題積蓄優(yōu)勢,如此所為,老板豈能不喜歡? 說張良能成為劉邦第一謀士的另一原因是,當劉邦想通過封六國后裔來擺脫困境時,張良及時陳述厲害關系,勸劉邦取消分封政策,使劉邦劉邦避免落入眾叛親離、滿盤皆輸?shù)膽K局。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大軍被項羽圍困于滎陽,劉邦讓謀士們獻策,此時,謀士酈食其乘機給劉邦獻計,他以舊時商湯滅夏封賞諸侯的實例來勸劉邦分封原來六國的諸侯子孫,認為項羽或許會因為得分封而臣服。劉邦正要發(fā)令分封時,張良回來了,知道酈食其的計策后,他大吃一驚,立馬勸阻劉邦按下敕令。張良分析說,以往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后封其后代,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完全可控,必要時隨時可致其于死地,而如今漢王根本無力掌控局勢,楚軍強大,六國后裔會屈服于楚,而不會向漢王稱臣。而且,現(xiàn)今諸多將領跟隨漢王四處征戰(zhàn),便是欲得封地,漢王如扶植六國后裔,便是讓跟隨的將領們絕望了,而將領們便會再侍奉原來君主,漢王必定會眾叛親離。劉邦聽了,倒吸了一口冷氣,急忙采納了張良的建議,銷毀分封六國后裔的敕令。也是在同一時期,齊國的大亂被大將韓信平定了,韓信占了齊國,居功自傲,很快給劉邦寫信,借口說齊國形勢多變,需要有個王來治理,請求劉邦讓他代理齊王。劉邦被圍在滎陽正煩著,看了來信大罵韓信:“本王久困于此,朝夕望你來助,你不僅未能領兵來救,竟要自立為王,可恨!”,張良和陳平見劉邦的態(tài)度,怕劉邦否決韓信的要求,使韓信離開劉邦,獨立在齊國稱王,所以,兩位大謀士急忙暗中提醒劉邦,劉邦冷靜之后,心領神會,立即改口說:“大丈夫要當就當個真王,當個代理王有什么意思?!”劉邦派張良帶印信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滿足韓信的心愿,從而穩(wěn)住了一員大將,也將關鍵地盤齊國穩(wěn)固地留在漢軍陣營里。 張良在劉邦被困于滎陽時干的兩件事對于劉邦太重要了:一件是避免了劉邦落得眾叛親離而成為孤家寡人的局面;一件是留住了漢軍第一大將和十分關鍵的齊國地盤。張良的計策全是沖著關鍵事項而發(fā)揮的,這能不讓劉邦贊嘆嗎?張良的謀略在現(xiàn)在商場上是有借鑒意義的:激烈的商戰(zhàn)中,鞏固陣營,穩(wěn)住部下非常重要,如果任命和獎賞錯了,讓部下寒心,便會分崩離析,失去團隊的凝集力,那就離失敗不遠了;同樣,當部下立大功想得到升職、獎賞時,如對公司局勢趨好有利,就別計較,應該好爽地滿足部下的要求,別太小氣了,度量大才能成就大事。 |
|
來自: 木樁指路 > 《企業(y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