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烹:燒煮。飛鳥打光了,弓箭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捕殺了,獵狗無用,被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死。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成語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諷刺用語。 【近義詞】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得魚忘筌 【反義詞】 感恩戴德、始終不渝 最近小編在追一部劇名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在劇中諸葛亮絕妙的空城計實際上是由于司馬懿內心的掣肘,他害怕功高震主由此放走了諸葛亮;諸葛亮身死后司馬師和司馬昭議論其父親會不會鳥盡弓藏。 我當時不知道這則成語的意思,以為是功成身退,告老還鄉(xiāng)之意。后來去百度上搜了一下意思,才明白司馬懿身為臣子的隱忍。我接著往下看了成語典故,發(fā)現故事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有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有著沉魚之美稱的西施,還有道商鼻祖陶朱公范蠡和一生坎坷傳奇的伍子胥。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互征伐,在公元前497年時,吳王夫差率兵打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為了復國大計,勾踐忍辱負重,給闔閭看墳,給夫差喂馬,還給夫差脫鞋,表現得畢恭畢敬。更是在吳王夫差生病之時貼心照顧,夫差深受感動,于是將勾踐釋放回國,勾踐計謀得逞?;貒螅篡`不忘在吳三年的恥辱遭遇,時刻銘記光復越國。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結局。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不完全屬于自己,一定離不開他人的支持。越王勾踐能用十年時間完成復國并滅掉吳國,除了自身的兢兢業(yè)業(yè)之外,還有兩個強大的后盾:范蠡和文種。越國在會稽山之戰(zhàn)中大敗,在吳國大兵壓境越國危在旦夕之時,范蠡提出降吳的主張,勾踐為了保全百姓接受了范蠡的意見,降吳為奴。 后來夫差自滿于自己取得的政績,漸漸驕奢淫逸起來,這時另一位得力大臣文種獻上美人計,于是勾踐的手下在浣溪邊找到了有著絕世容顏的西施。范蠡把西施獻給了夫差。就像電視劇《封神榜》中的蘇妲己迷惑紂王一樣,夫差也是一見西施誤終身,整日與西施游山玩水,不理朝政,這讓勾踐有了喘息的機會。隨后,文種和范蠡又幫助勾踐進一步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胥;送給吳國蒸過、不能發(fā)芽的種子,使得吳國當年幾乎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正是這些事情一步步推著吳國走向覆滅。 因此越王勾踐之所以能復國并能取代吳王夫差成為新一代的霸主,離不開范蠡和文種的幫助。因此勾踐在滅掉吳國后,便給予兩人以高官厚祿,尊范蠡為上將軍,拜文種為丞相。按說結局應該是兩人成為越國的肱股之臣繼續(xù)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許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然而范蠡不但拒絕封賞,還執(zhí)意離國遠去。即使勾踐再三挽留,他還是選擇離開越國,在齊國隱姓埋名。范蠡離開后,還派人給文種秘密送了一封信,在信中勸誡他要遠離政治中心,遠離越王。因勾踐是心胸狹窄之人,只可與他同患難而不能與他共富貴。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p> 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也不愿放棄高位,回信拒絕了范蠡的建議。結局是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派人給他送了一把劍,就是當年夫差讓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一句話:先生曾交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滅了吳國,剩下的四種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此時后悔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范蠡在齊國化名為陶朱公,憑借其商業(yè)頭腦成為一大富豪,更被尊為道商鼻祖;文種被逼自殺,下場令人唏噓。何為君臣之道呢?我也說不清楚。只能說身為人臣若遇明主,則可安身立命、實現人生抱負兼濟天下;若不然不如隱退以免落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