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xù)來聊聊《莊子·應(yīng)帝王》,《莊子》的內(nèi)篇一共七篇,包括: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yīng)帝王。 我們講了“大宗師”,是莊子對于“道”的闡釋;而這一篇“應(yīng)帝王”是內(nèi)篇的最后一篇,在這一篇中,莊子闡釋了道家的核心思想“無”,以及帝王應(yīng)該如何治理天下。 關(guān)于帝王應(yīng)該如何治理天下,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有過很多論述,而核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 在《道德經(jīng)》的第三章中,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p> 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在《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說“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都是老子集中闡釋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當(dāng)然,這里的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說不刻意做、不多做、不亂做的意思。 那莊子在這一篇《莊子·應(yīng)帝王》中,是如何論述其帝王的治國理念的呢?在《莊子·逍遙游》中,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保还苁侵寥?、神人、還是真人,都是道家思想中圣人的代表,這里的“無己”、“無功”、“無名”這是圣人的三種典型境界,也是帝王“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這里莊子通過幾個寓言故事來闡述了這種境界。 第一個故事:“無己”: 嚙缺(虛構(gòu)人物)問王倪(虛構(gòu)人物),問了四次,王倪都回答說不知道。嚙缺歡喜得跳了起來,跑去告訴蒲衣子。 蒲衣子說:“你今天才知道這件事?。坑杏菔喜蝗缣┦?。有虞氏心懷仁義以籠絡(luò)人心,雖然他也能得人心,但是從來沒有超脫出外物的牽累。泰氏睡覺時安穩(wěn)舒緩,醒來時安閑自得,任人家把自己稱作馬,任人家把自己稱作牛。他的心智信實,他的品德純真高尚,從來沒有受過外物的牽累?!?/p> 這個故事,莊子闡述了“知”和“不知”的差別,有虞氏什么都知道,雖然也能獲得人心,但是他無法超脫萬物,而泰氏則看似“無知”,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任憑別人稱之為?;蛘唏R,但是他的品德純粹高尚,因為他超脫了萬物,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這是一種“無己”的境界。 第二個故事:“無為”: 肩吾(虛構(gòu)人物)見到狂士接輿(虛構(gòu)人物),狂士接輿說:“日中始(虛構(gòu)人物)對你說了些什么?” 肩吾說:“他告訴我,那些做國君的,憑自己的想法制定各種法規(guī),人們誰敢不聽而歸從呢?” 狂士接輿說:“這是欺誑的做法,那樣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開鑿河道,讓蚊蟲背負大山一樣。圣人治理天下,難道去治理社會外在的表象嗎?他們順應(yīng)本性而后感化他人,聽任人們之所能罷了。鳥兒尚且懂得高飛躲避弓箭的傷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于神壇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煙鑿地的禍患,而你竟然連這兩種小動物本能地順應(yīng)環(huán)境也不了解!” 鳥高飛,鼠深藏,是有知,怎么會說它們無知?莊子主張無為而治,要用順其自然、無所作為的辦法統(tǒng)治天下,以什么都不做的手段達到什么都做了的目的,用道家的話就說是無為而無不為。 ![]() ![]() 第三個故事:“無名”: 天根游到殷陽,來到蓼水岸上,正好遇到無名人,問道:“請問治理天下有什么方法?” 無名人說:“走開!你這個鄙陋的人,為什么問這個不愉快的問題呢?我正要和造物者結(jié)伴遨游,游夠了就要乘像鳥一樣的輕盈清虛的氣流,飛出天地四方之外,暢游于無何有的地方,歇息于廣闊無邊的曠野里。你為什么拿治天下的話來擾亂我的心呢?” 天根再三請教。無名人說:“你應(yīng)處于保持本性、無所修飾的心境,交合形氣于清靜無為的方域,順應(yīng)事物的自然而沒有半點兒個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p> 莊子這里用了一個杜撰的人物“無名”來闡釋了帝王淡泊名利的境界,所謂“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和稟賦,順應(yīng)自然沒有半點私心,天下就可以無為而治了。 ![]() 第四個故事:“無功”: 陽子居拜見老聃,說:“倘若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人,他辦事迅疾敏捷、強干果決,對待事物洞察準(zhǔn)確、了解透徹,學(xué)'道’專心勤奮從不厭怠。像這樣的人,可以跟圣明之王相提并論嗎?” 老聃說:“這樣的人在圣人看來,不過就像有才智的小吏,被自己的技藝職守所困,終身勞其形體,擔(dān)驚受怕罷了。況且像虎豹由于皮有花紋而招來捕獵,獼猴由于靈便、獵狗由于會捉狐貍而被人拴住。像這樣的情況,能夠和圣明之王相比嗎?” 陽子居慚愧地說:“請問明王是怎么治理天下的?” 老聃說:“明王治理天下,功蓋天下而不歸功于自己,教化施及萬物而人民卻不覺得有所依賴,他雖有功德卻不能用名稱說出來,他使萬物各得其所,而自己立于高深莫測的地位,游于虛無縹緲的境界。” 最后,莊子說“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p> 不要做名聲的主人,不要做出謀劃策的智囊,不要承擔(dān)什么責(zé)任,不要當(dāng)智慧的主宰者。體諒無窮的大道,游心于無蹤跡的境界,享受天所給的一切,而不要以為有什么所得,這也不過是虛無罷了。至人的用心如同鏡子一般,對物的來去不迎不送,客觀地反映而不加隱藏,所以能夠勝物而不被物傷害。 ![]() 這里莊子用了“無為知主”作為總結(jié),告誡我們不要被淺薄的知識所主宰,成為知識的奴隸,才能到達“無知”的境界,“無”才是“知”的主人。 老子在《道德經(jīng)》對于“無知”也有過精彩的論述,老子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很多人以為,道家思想主張不學(xué)習(xí),不上進,而恰恰相反,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都主張大家要學(xué)習(xí)上進,但是他們的境界更高一籌,這是一種“棄知”。他們是要告訴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懂得了一點知識,就成為知識的奴隸。 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知道的越多,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知道的很少。就像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也像莊子在《莊子·養(yǎng)生主》中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們要明白知識的無限和自己生命的有限。 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人都告誡我們,不要妄自尊大,自以為是,我們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的知識和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這個道理。 那怎么辦呢?老子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我們不斷學(xué)習(xí)知識,同時摒棄那些表面的、無用的糟粕,保留真正的“道”和精華,這樣日積月累,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求知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人生不也是嗎? 一 End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