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即《魏書》的作者,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其人才學出眾,在當時很有名氣?!侗笔贰の菏諅鳌贩Q其為“碩學大才”,“足以入相如之室,游尼父之門,勒成魏籍,追蹤班、馬?!?br>
盡管此言不無過譽,但魏收的文才確實高人一籌。史載,魏收15歲時,文章就寫得很好;26歲時草擬《封禪書》,下筆千言,不打草稿。黃門郎賈思同讀后,贊其“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实劭粗匚菏盏牟拍埽撕蠓矅掖笫略t命,軍國文詞,皆魏收所作。每有緊急,魏收擬詔草成,總是成竹在胸,揮毫而就,成為一位重臣。 如此棟梁之材的出現(xiàn),確乃朝廷之幸,但問題出在魏收的德性上,其恃才傲世,品行卑劣。有一次,他在出使梁朝期間,買婢女帶進住所;其部下也買婢女,魏收知道后,又把這些婢女召喚到自己的住所,“遍行奸穢”。 北齊天保二年,文宣帝讓魏收編撰魏史。魏收卻常從個人恩怨出發(fā),以個人好惡,決定書中人物的取舍,或褒揚,或貶抑。往昔與魏收有隔閡、怨恨的人,其善行多被魏收舍棄;而幫助過他的人,魏收則為其立傳,虛美夸飾。譬如,魏收曾得到陽休之的幫助,他對陽休之說:“無以謝德,當為卿作佳傳?!标栃葜母赣H陽固在做北平太守時,因貪虐,被李平彈劾治罪,魏收卻寫成“(陽)固為北平,甚有惠政”,“李平深相敬重”。 更有甚者,魏收在作史中,往往“一人立傳,子孫沾光”,不管有無記述的必要,將其子孫皆附在后面,多者達數(shù)十人,使史籍成為某些人的“家譜”,招致朝廷內(nèi)外多人不滿。魏收曾對指責他的人宣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逼淙烁裰氨?,昭然若揭。而《魏書》成書之際,曾被稱為“穢史”,這與魏收寫史的態(tài)度、做人的品德不佳,不無關系。 有什么樣的種子,就會有什么樣的收獲。尤其是做人,若德性不佳,勢必行之不遠。史載:魏收死后沒過幾年,就被人挖墳掘墓,尸骨拋于光天化日之下。其下場之可悲,亦是應得的報應。 一個人的才能,固然是謀生的重要方面,但并非立身的根本點。才高八斗自然是優(yōu)勢,但也可能成為失重的砝碼。若在贊揚聲中昏昏然,把握不住自己,對自己的實力、名聲估計過高,過于自信和膨脹,放任自己,在德行上滑坡,最終只能毀掉自己。現(xiàn)實中,“魏收現(xiàn)象”亦非鮮見。有的領導干部才能極佳,也不乏政績,但因缺乏約束,以致道德淪喪,貪污腐敗。如此才能的背后,倒塌的是人品。 人應當有德,但不可恃其德;人可以有才,但不可恃其才。才高者尤應注意修行;不論本事、成就多大,都應當謙虛謹慎,把德行放在前面,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這就是“魏收現(xiàn)象”給我們的啟示。 以湘州刺史王琳為衡州刺史。
九月,庚午,詔王僧辯還鎮(zhèn)建康,陳霸先復還京口。丙子,以護軍將軍陸法和為郢州刺史。法和為政,不用刑獄,專以沙門法及西域幻術敎化,部曲數(shù)千人,通謂之弟子。(不是人民子弟兵,是佛家弟子兵。)
契丹寇齊邊。壬午,齊主北巡冀、定、幽、安,遂伐契丹。
齊主使郭元建治水軍二萬余人于合肥,將襲建康,納湘潭侯退,又遣將軍邢景遠、步大汗薩帥眾繼之。陳霸先在建康聞之,白上;上詔王僧辯鎮(zhèn)姑孰以御之。
冬,十月,丁酉,齊主至平州,從西道趣長塹,使司徒潘相樂帥精騎五千自東道趣青山。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使安德王韓軌帥精騎四千東斷契丹走路。癸卯,至陽師水,倍道兼行,掩襲契丹。齊主露髻肉袒,晝夜不息,行千余里,踰越山嶺,為士卒先,唯食肉飲水,壯氣彌厲。(如何寫君主身先士卒,此處可見)甲辰,與契丹遇,奮擊,大破之,虜獲十萬余口,雜畜數(shù)百萬頭。潘相樂又于青山破契丹別部。丁未,齊主還至營州。(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后晉,改國號為"遼",1066年改為"大遼"。公元1125年,遼朝被金朝所滅。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本是游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nóng)牧業(yè)共同發(fā)展繁榮,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fā)展,開創(chuàng)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并創(chuàng)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遼朝還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fā)展。由于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覆蓋西域地區(qū),一些中亞、西亞及東歐地區(qū)的語言用契丹代指中國。)
己酉,王僧辯至姑孰,遣婺州刺史侯瑱、吳郡太守張彪、吳興太守裴之橫筑壘東關,以待齊師。
丁巳,齊主登碣石山,臨滄海,遂如晉陽。以肆州刺史斛律金為太師,乃還晉陽,拜其子豐樂為武衛(wèi)大將軍,命其孫武都尚義寧公主,寵待之厚,羣臣莫及。
閏月,丁丑,南豫州刺史侯瑱與郭元建戰(zhàn)于東關,齊師大敗,溺死者萬計。湘潭侯退復歸于鄴,王僧辯還建康。
吳州刺史開建侯蕃,恃其兵強,貢獻不入,上密令其將徐佛受圖之。佛受使其徒詐為訟者,詣蕃,遂執(zhí)之。上以佛受為建安太守,以侍中王質(zhì)為吳州刺史。質(zhì)至鄱陽,佛受置之金城,自據(jù)羅城,掌門管,繕治舟艦甲兵,質(zhì)不敢與爭。故開建侯部曲數(shù)千人攻佛受,佛受奔南豫州,侯瑱殺之,質(zhì)始得行州事。
十一月,戊戌,以尚書右仆射王褒為左仆射,湘東太守張綰為右仆射。
己未,突厥復攻柔然,柔然舉國奔齊。
癸亥,齊主自晉陽北擊突厥,迎納柔然,廢其可汗庫提,立阿那瓌子庵羅辰為可汗,置之馬邑川,給其廩餼 lǐn xì(舊指由公家供給的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繒zēng帛(俸祿、糧食、繒帛);親追突厥于朔州,突厥請降,許之而還。自是貢獻相繼。
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事泄,泰殺之。
丙寅,上使侍中王琛使于魏。太師泰陰有圖江陵之志,梁王詧聞之,益重其貢獻。
十二月,齊宿預民東方白額以城降,江西州郡皆起兵應之。
元帝承圣三年(甲戌,公元五五四年)
春,正月,癸巳,齊主自離石道討山胡,遣斛律金從顯州道,常山王演從晉州道夾攻,大破之,男子十三以上皆斬,女子及幼弱以賞軍,遂平石樓(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位于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石樓絕險,自魏世所不能至(自從北魏開國以來就沒有被征服過),于是遠近山胡莫不懾服。有都督戰(zhàn)傷,其什長路暉禮不能救,帝命刳其五藏,令九人食之,肉及穢惡皆盡。自是始為威虐。(齊有柔然、突厥、契丹、山胡、漢等5大敵人。)
陳霸先自丹徒濟江,圍齊廣陵,秦州刺史嚴超達自秦郡進圍涇州,南豫州刺史侯瑱、吳郡太守張彪皆出石梁,為之聲援。辛丑,使晉陵太守杜僧明帥三千人助東方白額。
魏太師泰始作九命之典,(周代官爵的九個等級。據(jù)《周禮·春官·典命》、《禮記·王制》,九命包括:伯為上公九命,王的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的卿六命,子男五命,王的大夫及公的孤四命,公、侯、伯的卿三命,公、侯、伯的大夫及子男的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的士及子男的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九命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等各按其等級加以區(qū)別。南北朝時期西魏恢復西周六官制度和九命的等級,后廢。)以敘內(nèi)外官爵,改流外品為九秩。
魏主自元烈之死,有怨言,密謀誅太師泰;臨淮王育、廣平王贊垂涕切諫,不聽。泰諸子皆幼,兄子章武公導、中山公護皆出鎮(zhèn),唯以諸壻為心膂,大都督清河公李基、義城公李暉、常山公于翼俱為武衛(wèi)將軍,分掌禁兵?;h之子;暉,弼之子;翼,謹之子也。由是魏主謀泄,泰廢魏主,置之雍州,立其弟齊王廓,去年號,稱元年,復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魏初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滅絕。泰乃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姓,次者為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亦改從其姓。
三月,丁亥,長沙王韶取巴郡。
甲辰,以王僧辯為太尉、車騎大將軍。
丁未,齊將王球攻宿預,杜僧明出擊,大破之,球歸彭城。
郢州刺史陸法和上啟自稱司徒,上怪之。王褒曰:“法和旣有道術,容或先知?!蔽焐?,上就拜法和為司徒。(荒唐的理由。)
己酉,魏侍中宇文仁恕來聘。會齊使者亦至江陵,帝接仁恕不及齊使,仁恕歸,以告太師泰。帝又請據(jù)舊圖定疆境,辭頗不遜,泰曰:“古人有言,"天之所棄,誰能興之",其蕭繹之謂乎!”荊州刺史長孫儉屢陳攻取之策,泰征儉入朝,問以經(jīng)略,復命還鎮(zhèn),密為之備。馬伯符密使告帝,帝弗之信。
柔然可汗庵羅辰叛齊,齊主自將出擊,大破之,庵羅辰父子北走。太保安定王賀拔仁獻馬不甚駿,齊主拔其發(fā),免為庶人,輸晉陽負炭。
齊中書令魏收撰魏書,頗用愛憎為褒貶,每謂人曰:“何物小子,敢與魏收作色!舉之則使升天,按之則使入地!”(口誅筆伐)旣成,中書舍人盧潛奏“收誣罔一代,罪當誅!”尚書左丞盧斐、頓丘李庶皆言魏史不直。收啟齊主云:“臣旣結(jié)怨強宗,將為刺客所殺。”帝怒,于是斐、庶及尚書郎中王松年皆坐謗史,鞭二百,配甲坊。斐、庶死于獄中,潛亦坐系獄。然時人終不服,謂之“穢史”。潛,度世之曾孫;斐,同之子;松年,遵業(yè)之子也。
夏,四月,柔然寇齊肆州,齊主自晉陽討之,至恒州,柔然散走。帝以二千余騎為殿,宿黃瓜堆。柔然別部數(shù)萬騎奄至,帝安臥,平明乃起,神色自若,指畫形勢,縱兵奮擊;柔然披靡,因潰圍而出。柔然走,追擊之,伏尸二十余里,獲庵羅辰妻子,虜三萬余口,令都督善無高阿那肱帥騎數(shù)千塞其走路。時柔然軍猶盛,阿那肱以兵少,請教,帝更減其半。阿那肱奮擊,大破之。庵羅辰超越巖谷,僅以身免。(齊主高洋懂軍事,很有才干。)
丙寅,上使散騎常侍庾信等聘于魏。
癸酉,以陳霸先為司空。
丁未,齊主復自擊柔然,大破之。
庚戌,魏太師泰酖殺廢帝。(西魏廢帝元欽(525年―554年),西魏文帝元寶炬長子,母為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南北朝時期西魏第二位皇帝。公元525年生于范陽(今北京),551年即位,沿用文帝年號,552年去年號,稱元年。元寶炬在位17年,551年病死,元欽嗣位。元欽時期,宇文泰獨攬朝政,與東魏多次激戰(zhàn)。西魏軍政多所革新。554年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
五月,魏直州人樂熾、洋州人黃國等作亂,開府儀同三司高平田弘、河南賀若敦討之,不克。太師泰命車騎大將軍李遷哲與敦共討熾等,平之。仍與敦南出,徇地至巴州,巴州刺史牟安民降之,巴、濮之民皆附于魏。蠻酋向五子王陷白帝,遷哲擊之,五子王遁去,遷哲追擊,破之。泰以遷哲為信州刺史,鎮(zhèn)白帝。信州先無儲蓄,遷哲與軍士共采葛根為糧,時有異味,輒分嘗之(采葛根之類的野菜野果作糧食,不時能采得到新奇味道的,就分給士兵品嘗),軍士感悅。屢擊叛蠻,破之,羣蠻懾服,皆送糧餼,遣子弟入質(zhì)。由是州境安息,軍儲亦贍。
柔然乙旃達官寇魏廣武,柱國李弼追擊,破之。
廣州刺史曲江侯勃,自以非上所授,內(nèi)不自安,上亦疑之。勃啟求入朝;五月,乙巳,上以王琳為廣州刺史,勃為晉州刺史。上以琳部眾強盛,又得眾心,故欲遠之。琳與主書廣漢李膺厚善,私謂膺曰:“琳,小人也,蒙官拔擢至此。今天下未定,遷琳嶺南,如有不虞,安得琳力!竊揆官意不過疑琳,琳分望有限,豈與官爭為帝乎!何不以琳為雍州刺史,鎮(zhèn)武寧,琳自放兵作田,為國御捍。”膺然其言而弗敢啟。
散騎郎新野庾季才言于上曰:“去年八月丙申,月犯心中星,今月丙戌,赤氣干北斗。心為天王,丙主楚分,臣恐建子之月有大兵入江陵,陛下宜留重臣鎮(zhèn)江陵,整旆還都以避其患。假令魏虜侵蹙,止失荊、湘,在于社稷,猶得無慮。”上亦曉天文,知楚有災,嘆曰:“禍福在天,避之何益!”
六月,壬午,齊步大汗薩將兵四萬趣涇州,王僧辯使侯瑱、張彪自石梁引兵助嚴超達拒之,瑱、彪遲留不進。將軍尹令思將萬余人謀襲盱眙。齊冀州刺史段韶將兵討東方白額于宿預,廣陵、涇州皆來告急,諸將患之。韶曰:“梁氏喪亂,國無定主,人懷去就,強者從之。霸先等外托同德,內(nèi)有離心,諸君不足憂,吾揣之熟矣!”乃留儀同三司敬顯攜等圍宿預,自引兵倍道趣涇州,涂出盱xū眙yí。令思不意齊師猝至,望風退走。韶進擊超達,破之,回趣廣陵,陳霸先解圍走。杜僧明還丹徒,侯瑱、張彪還秦郡。吳明徹圍海西,鎮(zhèn)將中山郎基固守,削木為箭,翦紙為羽,圍之十旬,卒不能克而還。
柔然帥余眾東徙,且欲南寇,齊主帥輕騎邀之于金川。柔然聞之,遠遁,營州刺史靈丘王峻設伏擊之,獲其名王數(shù)十人。
鄧至羌檐桁失國,奔魏,太師泰使秦州刺史宇文導將兵納之。
齊段韶還至宿預,使辯士說東方白額,白額開門請盟,因執(zhí)而斬之。
秋,七月,庚戌,齊主還鄴。
魏太師泰西巡,至原州。
八月,千辰,齊以司州牧清河王岳為太保,司空尉粲為司徒,太子太師侯莫陳相為司空,尚書令平陽王淹錄尚書事,常山王演為尚書令,中書令上黨王渙為左仆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