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29日,結(jié)束貴州行我們由重慶乘火車路過北京。有大半天時間可支配。因此大家相約來到北京天壇公園。 是日風起,天清冷而云紛紛。偉大的天壇真實地呈現(xiàn)在面前,極壯嚴而古邁。游人不是太多,有穿越時空之感。 ![]() 北京之南,東城永定門內(nèi)大街東側(cè)。天壇公園正門。我們在這里打卡留影。 ![]() ![]() ![]() ![]() 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天壇,存世近六百年了。中華文明是人類農(nóng)耕文明的高峰,無其它此類文明可及。而作為農(nóng)耕文明象征的祭天活動,以其實物形態(tài),保留在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天壇之內(nèi)。這里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我們來了。 ![]() ![]() 天壇的圜丘。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筑有具服臺、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并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制,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nèi)圈九塊,以九的倍數(shù)依次向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象征“天”數(shù)。 ![]() ![]() 皇穹宇。此殿宇由環(huán)轉(zhuǎn)16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nèi)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蜀酚畹顑?nèi)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惜游人不讓入內(nèi),我看不到那壯觀美麗的藻井。 ![]() 行走在天壇中軸線上。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nèi)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nèi)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nèi)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 中軸線一側(cè)的具服殿 ![]() ![]() ![]() 祈年殿。 ![]() ![]() 祈年殿是整個天壇建筑中最偉大的建筑。它由28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huán)轉(zhuǎn)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祈年殿中間4根“龍井柱”,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24節(jié)氣。這種空間布局及其所代表的象征意義,堪為此殿的鎮(zhèn)殿之寶。 ![]() ![]() ![]() ![]() ![]() ![]() ![]() ![]() 因愛古木,請同行的建春兄拍了一些古柏圖片。天壇公園內(nèi)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 ![]() ![]() ![]() ![]() ![]() 象天壇這樣偉大的古代建筑,應該是多看一看的,限于時間,走馬觀花,許多細節(jié)不得觀賞。又因文物保護之需,重要的大殿均不開放,只能一窺而已。更惜乎當日手機內(nèi)存已滿,未能更多地拍攝。特別感謝建春、建玲兩位兄長提供圖片支持!
|
|
來自: 安東老王 > 《18黔湘渝陜行(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