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健康問題,很多朋友是回避的,事兒很重要,但理兒想不通。因為每個人都自覺得沒什么毛病,但是每一個生命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出毛病。 可能大多數(shù)人一直沒整明白養(yǎng)生和治病的區(qū)別。 我沒病啊,養(yǎng)什么生呢? 沒病也要休息,不吃藥但不能不吃飯。吃飯、休息這就是養(yǎng)生,你看養(yǎng)字的繁體寫法是這樣的:養(yǎng)(yǎng),上面是個羊,就是飼養(yǎng)、供養(yǎng),下面是個食,就是羊吃草,人不能吃草,但是你多吃素會對身體有益。 《幽夢影》中說: 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 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養(yǎng)生的生呢?生,里面有土,土在五行里是一種平穩(wěn)的氣,它里面藏著一股靜氣,要想讓陽氣不散,你就要學會靜氣內收,怎么靜?學坐。你不坐?不靜?生不了,所以默坐則氣不濁。 《淮南子》中說:“夫精神氣志者,靜而日充者以壯,燥而日耗者已老?!币簿褪钦f,養(yǎng)生之道,是學會涵養(yǎng),要充氣,不能隨便耗氣。 其實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一個氣機。 昔在皇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內經(jīng)》 生命的由來就是一種奇跡,生而神靈是何意? 一個生命的誕生是凝結父精母血孕育成,孩子具有先天的靈性,這不是你我能體會到的,弱而能言,它天真無邪,生命在最初的階段是純透的,不可忽視。 成人在孩子后天的教育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先入為主,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他的身體比你柔軟,這是生命力最頑強的表現(xiàn)。 《史記》記載:“黃帝者,弱而能言,幼而徇齊?!本褪钦f,黃帝這個人,小時候很能說,天資聰穎。 徇,是快;齊也是快;幼而徇齊,這個齊字,如果用易經(jīng)的一個卦代表,就是巽卦,巽不只是靈性,靈敏,它也是齊,它跟自然能相通,信號很靈。 生而神靈,很多人讀到神靈,覺得不可思議,神是一種人體自帶的東西,我們講神識,一旦你病了,倆眼無神,一旦你心神亂了,渾身是散不出能量的。 小孩子敏感,因為天真,他待什么都是一個樣,你給他腳上拴個氣球,他跟氣球說話;你買個毛毛蟲放枕頭旁邊,他便跟毛毛蟲說話。 幼而徇齊,齊是一種平,平就能和,小孩子的腳趾也是齊刷刷的,不分長短。他能一視同仁,看誰都是他的伙伴。 我們的養(yǎng)生之道在哪?道家人修行,修道最后叫真人,怎么個真?不掩飾,回歸生命的最初狀態(tài),心不被任何世俗干擾,它就是清靈。 你可讀過《論語》里面的養(yǎng)生之道?《論語》中提到“三戒”,說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網(wǎng)絡,給了青少年學習的空間,給了成人在家忙碌工作的機會,人在少年,是生命力的蒸騰時期,血氣旺盛,但是卻有了人性的生理刺激,如今很多的家長憂心忡忡,在各類恐怖的犯罪新聞里找不到一絲安寧。 青少年犯罪,言其來,也是生理的催化,從小要養(yǎng)習慣,手里端著大道智慧,他就勢必不會去接觸或者天然屏蔽一些黃色讀物、露骨的影視,所以戒之在色,守住本氣,這是生命最初的難得。 “壯年時,戒之在斗”,精神壓力大,今天說老板太摳了,明天說工作太累了,后天跟同事爭職位,大后天就繼續(xù)不服不服誰,整夜的不睡,為了心中那點不甘心和這口氣。 其實,我們得到了什么?贏的智慧不一定需要斗,或者斗的要心平氣和。否則于人于己何益?現(xiàn)代人的氣基本降不下去,打打坐吧,坐下了,氣還在上面! 氣運丹田,當你真正想“咽下這口氣的時候,可不一定很容易了”,心臟病高血壓是氣頂上去的。 老年人談養(yǎng)生談什么?戒之在得。 兒孫自有兒孫福,滄桑一世,芳華百年。真正得到的,只有一個頤養(yǎng)天年,該放下的就放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去養(yǎng)生,是不是反而能得到真正的長久的快樂呢? 《易經(jīng)》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是雙數(shù)、陽是奇數(shù)。 人體人中穴以上的開口處都是雙數(shù)(眼,耳,鼻),以下全是單數(shù)(口,肛門,尿道)。 上面是陰,下面是陽,這是陰陽交合的狀態(tài),而且陰性的東西,它都是往里收的,陽性的是朝下泄的。 眼,要看有益的東西,對人對己都有好處,眼就明澈;耳,要聽金玉良言,不能扎進閑言碎語;鼻子不要貪戀美食而放開胃口,聞著芳香卻迷惑了大腦,這也是修行,是養(yǎng)生。 眼耳鼻做好了,下面的口,肛,尿道,不會不老實,不會出問題。 老子《道德經(jīng)》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边@叫養(yǎng)生的陰陽之道。 《王陽明心學》創(chuàng)立者王守仁,有“十八養(yǎng)生”: 短睡完神,久睡則昏;減少往來,杜絕紛囂;臨池學書,心手不懈;閉目養(yǎng)神,沉靜返照;閑來操琴,性地一通;低聲讀書,氣不耗傷。 養(yǎng)生,最后就是養(yǎng)心。古人非要弄個養(yǎng)心殿,去時刻提醒自己,清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在養(yǎng)心殿住,皇家修心干嘛?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如果不養(yǎng)心,何談龍體安康,所以不要把修心太神化了。 氣定就神閑,心安理就得,肯定不會輕易煩躁了。 王陽明很智慧,他睡覺要講養(yǎng)生,什么時候小憩,什么時候安眠,什么時候靜坐,什么時候臨池苦學,什么時候閉目養(yǎng)神,什么時候雅趣橫生,他思路很清晰。 我們的雙眼時不時也看看輕松愉悅的東西,很多人喜歡球賽,但是經(jīng)???,你勢必會緊張,跟著守門員一個拿勁,吃著飯把碗摔碎的大有人在。 心靜嗎?躺在床上,別說安眠熟睡了,你氣都不容易定下來,長此以往,我們身體會發(fā)出紅色警戒。 生活不易,養(yǎng)生必須;自然有道,唯在心氣。 最新推薦 |
|
來自: 常鶴鳴易經(jīng)風水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