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父母本可以不這么焦慮,而大家焦慮的原因,無非是所接受的流行教育理念是錯的。 孩子上學了,你希望他學習好,就天天陪著做作業(yè),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自己的成長氛圍。 就算你做的再多,犧牲再多,不了解孩子自己的成長氛圍,也無濟于事。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大家說,好父母能培養(yǎng)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會教育出糟糕的孩子。 事實上,心理學家只證明過二者的相關性,并未證明過它們的因果性。 很多育兒專家都認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美國的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卻否定了這點,他表示父母不僅不可能對孩子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甚至連長久的影響也做不到。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的觀點。 01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并無決定性影響有些孩子在家里非常聽話,但到了學校里卻是個小霸王;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拘謹,不愿跟父母說話,但到了學校跟朋友們在一起時,卻有說不完的話。 在瑞典,有一項關于孩子挑食的研究,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要么在家挑食,要么在學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里和學校里都挑食。 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的行為會有差異呢?
試想一下你小時候的經(jīng)歷,在家里,父母都會告訴孩子,到了學校跟小朋友要好好相處、不要吵鬧,可是你在學校還是會遇到,有人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罵另一個人笨蛋。 這種情況下,父母教孩子的是不管用的,需要孩子們自己去摸索,怎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同學間的矛盾。
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齡人,而不是學會成為一名成年人。 因此,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了學校,孩子將是另外一套行為模式。 當孩子模仿父母的行為時,他們并不是照單全收,只有當父母的行為與社會上其他人的行為一致時,他們才會去模仿。 《教養(yǎng)的迷思》一書中,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比喻,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監(jiān)獄看守。監(jiān)獄看守和犯人是兩種不同的人,犯人不會去學習怎么成為監(jiān)獄看守,而是要去學習怎么成為犯人。同樣,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而是成為一名成功的孩子。 犯人會想辦法跟監(jiān)獄看守搞好關系,因為監(jiān)獄看守的權力很大,得罪了監(jiān)獄看守,會讓犯人吃不了兜著走。但僅僅跟監(jiān)獄看守搞好關系是沒有用的,要是你跟監(jiān)獄看守搞得太親近,別的犯人反而會歧視和冷落你。
因此,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就會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離,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愛父母,而是如果跟父母搞得太黏糊,會遭到別的孩子的嘲笑和奚落。 那么,一個新的犯人如何學習成為一名犯人呢?一種比較被動的辦法就是犯錯誤。 如果違反了監(jiān)獄看守制定的規(guī)則,看守就會懲罰他們,但是如果違反了犯人的規(guī)則,犯人就會嘲笑他們,甚至攻擊他們。久而久之,新進來的犯人就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他們會通過盡快地找到學習的榜樣,習得監(jiān)獄里的生存法則。
當孩子只有一兩歲時,他們還不太會了解對方的意圖,但卻已經(jīng)知道模仿對方。一個孩子故意摔跤,另一個孩子就會學他,這會讓他們樂不可支。 到了兩三歲之后,孩子逐漸學會了用語言和行動互相交流,他們開始學會做游戲,也慢慢地學習如何彼此相處。 在現(xiàn)實社會里,孩子更多地是跟其他孩子一起長大。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盡快成為集體中合格的一員,越是長大,他們對兒童群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就越強烈。 孩子們的未來并不取決于父母有多愛他們,而是取決于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 比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他的因素,比如生活環(huán)境、同伴等,帶給孩子的影響會更大。因此,我們說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并無決定性影響。 02 影響孩子的三大原則既然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并不算大,那什么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因素呢?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提出了兒童世界的三大原則。 1、 多數(shù)裁定原則。當某人的行為與群體中大多數(shù)成員的行為不一致時,這個人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為。
比如,你在家里和父母講的是方言,但到了學校,小朋友們講的都是普通話,你就要講普通話;相反,如果你在家里講的是普通話,但到了學校,大家講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學方言,否則就會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
比如,男孩子有男孩子的規(guī)則,女孩子有女孩子的規(guī)則,一旦越界,就會受到大家的無情嘲弄。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們寧可冒著激怒老師的危險,也不愿加入到異性群體的原因。
比如,孩子對學業(yè)的態(tài)度會受群體影響。如果一個孩子天資聰穎,又碰巧加入到學習好的圈子里,成績會更加優(yōu)秀。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有更多的自由選擇,這會進一步擴大群體的影響力。比如,長大后,他會更多地去選擇和成績好的朋友打交道,在這個群體里,每個孩子都會很努力,表現(xiàn)得更好,結果每個孩子就真的變得更加聰明。 但如果他一開始就掉到了小混混的圈子里,大家都不愛學習,誰成績好就會被排擠,那這個孩子會對學習表現(xiàn)出更多的排斥,成績也會更差。 2、 啄食次序原則。字面意思是鳥類吃東西的順序,指的是群居動物通過爭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現(xiàn)象。 動物學家觀察到,在一群雞中間,誰先去啄食,誰后去啄食,是有順序的,社會等級高的雞有進食優(yōu)先權。如果一只社會地位低的雞跑到了前面,別的雞就會去咬它,提出警告。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啄食次序。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里要有朋友,朋友多的孩子性格就會更加自信。這個原則告訴我們,并不是這樣。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一樣,處于群體底層,不被其他人尊重,那他們的性格就會更孤僻、內(nèi)向。
對孩子來說,被同伴排擠不是件好事,對性格也有不利的影響,但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不被同伴接納,反而更加發(fā)奮,所以家長們也不用過多的擔憂。 3、 組間對照效應,這是孩子群體性的運行規(guī)律。 孩子很容易就被分成小的群體,每一個小的群體都會試圖強化自己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的群體,因此,組間的對照效應就會越來越明顯。 這種組間對照效應會變成'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比如,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學習仔',他就會更多地去跟學習好的孩子交往;一個孩子被同學們視為搗蛋鬼,他就會和搗蛋鬼們混在一起,覺得不學習才是正確的。
既然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影響不大,孩子又有自己的做事原則,難道我們當父母的,就什么都干不成了嗎? 03 父母究竟能為孩子做什么父母的教養(yǎng)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但并不是說父母不重要。 身為父母,我們對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少有三點,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去做的。 1、 教會孩子如何離開家庭。 孩子們在家里能夠?qū)W到家庭的行為規(guī)范,并不意味著他們會把家里的行為規(guī)范帶到外面的世界。所以,那些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孩子,一旦回到家里,又會變成當年父母身邊的淘氣孩子,忘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各種身份。
比如,給孩子提供各種知識和訓練,如果孩子熱愛體育,家長可以幫助他先在家里練習打球,總之,學一技之長,會對孩子離開家庭之后的自主生活有很大幫助。 2、給孩子選擇好的環(huán)境。 環(huán)境和同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學校是不是老受排擠和欺負?他交的朋友是不是好孩子?如果出現(xiàn)了不好的情況,要及時帶他脫離這樣的環(huán)境。雖然讓孩子從頭開始適應新環(huán)境有難度,但比起同伴群體讓他們痛苦,要好得多。
如果想這樣做的話,必須要趁早,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而縮小,等他們到了青春期,父母不可能再輕易控制孩子的交友了。 3、不做焦慮的父母。 我媽總是對我說,在她們那個年代,做父母的沒有我們這么焦慮,父母的生活也不會圍著孩子轉(zhuǎn),那時兄弟姐妹很多,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如何在孩子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角色。
不要總是期待改變孩子,我們無法給予孩子社會上的自尊和地位,讓他去抵擋外界的尖酸刻薄,他們有自己的路,我們不可能替孩子去走屬于他的那條路。 焦慮的父母只會讓孩子感到緊張,試試看,把父母那顆焦慮的心放下,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愛,才是真的愛。 接受孩子會離開我們的現(xiàn)實,給他們離開家后也能用得上的技能,為還在年幼的他們選擇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做好我們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不要讓自己的情緒過多地影響孩子。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給孩子這份最好的禮物。 你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