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中講了一個故事。成生與周生倆人關系很好,周生因為面對矛盾不能忍讓,不聽成生勸諫打官司。不料官吏貪污腐敗,官官相護,冤枉周生,使他遭了牢獄之災,命在旦夕。成生不以窮困疏遠周生,不僅一如既往的關心他,而且十分義氣,上京告御狀,處處艱苦努力,終于讓周生洗清了冤屈,得救出獄。成生在這個過程中感覺人間太險惡,生起了入山修道的念頭,辭別周生,學道去了。“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黃巾氅服,岸然道貌”修煉有成的成生回來了,他用幻術點化周生,周生最終也醒悟修道去了。 道貌岸然這個成語,就來源于其中描繪成生得道歸來后的模樣“黃巾氅服,岸然道貌”這一句?!鞍丁弊忠鉃樗吀咂鹬?,后泛指靠近水邊的陸地,引申為“高大,嚴峻”。“岸然”,嚴肅的樣子,形容神態(tài)莊重。道貌岸然的原意是:修道后道骨仙風的樣子,指真正修道者的形像、氣質(zhì)與神態(tài);后來也泛指人嚴肅正直的樣子。例如清末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一百零四回中就有“因看見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此處的道貌岸然就是指正直、正派的外在表現(xiàn)之意。 然而隨著人越來越會偽裝掩飾自己?!暗烂舶度弧边@個成語的含義在近現(xiàn)代也漸漸改變,現(xiàn)在指:外在神態(tài)嚴肅,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但內(nèi)心并不如此,用以諷刺故作正經(jīng),表里不一的偽君子。這個成語用法由褒義到貶義的改變,從對修煉人的贊嘆到對偽君子的嘲諷,其實反映了人越來越不信神,越來越不理解修煉者,社會道德往下走,人心發(fā)生的可怕變化。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依然能夠堅守人類道德的好人才格外可貴。 |
|
來自: 素心了凡塵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