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為廣泛的一本詩歌選集,編者是清朝的蘅塘退士。 他在書中收錄了77位詩人的311首作品。 這些詩人有鼎鼎大名的詩仙李白,也有默默無聞的小詩人,例如金昌緒,若不是他的那首“打起黃鶯兒”,恐怕我們都不知道他是誰。 今天我們來講講《唐詩三百首》的壓軸之作——《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關(guān)于這首詩的作者一直是有爭議的,大部分人認(rèn)為這是唐朝的無名氏之作,但也有部分唐詩選本中將這首詩歸為杜秋娘的作品。 杜秋娘應(yīng)該算是唐朝最傳奇的女子,傳說她就是憑借這首《金縷衣》得到了將軍和皇帝的寵愛。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還曾為她寫下一首長詩——《杜秋娘詩》,概括了她一生坎坷的命運(yùn)。 杜秋娘本是金陵人氏,像很多江南女子一樣婉約柔美,又多才多藝。 關(guān)于這首詩的作者一直是有爭議的,大部分人認(rèn)為這是唐朝的無名氏之作,但也有部分唐詩選本中將這首詩歸為杜秋娘的作品。 在李锜府中,如她這般花樣年華,能歌善舞的歌姬比比皆是。 傳聞她為了引起李锜的注意,自編了這首《金縷衣》。 當(dāng)她將此曲聲情并茂演唱給李锜聽后,很快便被他納為侍妾,百般寵幸。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還曾為她寫下一首長詩——《杜秋娘詩》,概括了她一生坎坷的命運(yùn)。 杜秋娘本是金陵人氏,像很多江南女子一樣婉約柔美,又多才多藝。 她在15歲的時候便被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以重金買入府中,充為歌姬。 在李锜府中,如她這般花樣年華,能歌善舞的歌姬比比皆是。 傳聞她為了引起李锜的注意,自編了這首《金縷衣》。 當(dāng)她將此曲聲情并茂演唱給李锜聽后,很快便被他納為侍妾,百般寵幸。 公元807年,李锜不滿唐憲宗削減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利,起兵反叛。 后來李锜在戰(zhàn)亂中被殺,而杜秋娘和其他女眷都被充入宮中,再次淪為歌姬。 杜秋娘在宮宴上再一次表演了《金縷衣》,和李锜一樣,當(dāng)時的唐憲宗也深深地被杜秋娘的天籟之音所打動,兩人墜入愛河,杜秋娘也很快被封為“秋妃” 憲宗去世后,穆宗繼位,而杜秋娘成了漳王李湊的傅姆。 太和年間,漳王犯了罪被廢黜王位,杜秋娘也因此被削籍為民,返回故鄉(xiāng)金陵。 31歲的杜牧經(jīng)過金陵時,遇到杜秋娘,有感于她一生坎坷的經(jīng)歷,于是便寫下了《杜秋娘詩》,而這首詩也成了后人考證杜秋娘其人其事的重要依據(jù)。 縱觀杜秋娘這一生,以一介平民女子的身份,卻憑著借一首《金縷衣》,連得將軍和皇帝的寵愛,當(dāng)真算是奇女子了。 不管這首《金縷衣》是否真的是她所寫,但從杜牧的詩中來看,“秋持玉斝醉,與唱金縷衣”她確實(shí)吟唱過《金縷衣》,也因此改變一生命運(yùn)。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這首《金縷衣》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吧。 詩歌開頭連用兩個“勸君”,除了有勸誡的意味,還形成了一種反復(fù)詠嘆的旋律節(jié)奏,讀來朗朗上口。 “金縷衣”本是極其珍貴的服飾,詩人這里以此代指“榮華富貴”。 世人追名逐利,自古便是如此,可是詩人這里卻說“勸君莫惜”。 不是人人都有李白“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豪氣,詩人這里要表達(dá)的也不是這個意思,他是為了突出后文的“惜取”。 既然連榮華富貴都不要顧惜,那么還有什么是值得珍惜的呢? 詩人馬上就揭曉了答案——少年時,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金縷衣再名貴,也是有價的,可是光陰卻是一去不返,萬金難買,這樣一對比,“光陰”的重要性便凸顯無疑了。 接下來兩句是第二次的反復(fù)和詠嘆,再一次強(qiáng)調(diào)時光的重要性。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