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師”聽說要開直播了,發(fā)展成了鬧劇,跟修眉毛的小吳(是叫小吳吧)感覺有些相似的走向。不過主流媒體上還是沒有,偶爾在抖音里滑到過,因為抖音里拍段子的多,這種邋里邋遢講國學并不對本人的口味,所以基本上立馬滑過去了。 “大師”這個詞已經(jīng)毀掉了 不成想居然成了一種現(xiàn)象。不過網(wǎng)絡(luò)興起之后,“大師”多起來了。有“流浪大師”,也有其他各種西裝革履的“大師”,或者美麗溫柔的“哲學大師”,甚至百家講壇上的偽“國學大師”,還有那針管嗞美女白布的“書法大師”,盜畫三十年的“美術(shù)大師”。大師何其多也! 可我更贊同一句話:網(wǎng)友們終于和“大師”們一起合力,繼“專家”之后,成功地把“大師”兩個字毀了。 聲明一下,本人從未聽完過任何一段“大師”的視頻,所以無法對“沈大師”的學問作出評判。我們假設(shè)他是有學問的,可有學問的人多了(這不是反話),為什么當下的媒體、流量卻對衣衫襤褸,在大街上撿垃圾的沈大師蜂擁而至呢? 圍觀落魄的低賤動物本能 說得不好聽點,這是一種圍觀“落魄”的快感。這么多有學問的人,為什么圍觀你?圍觀的不是大師,圍觀的是流浪。追捧的不是學問,而是看到一個有學問的人混到如此地步的快感。 追捧沈大師的人,其實都是自身沒什么文化的人(除了那些背后推手,那些人有文化,但是壞),對沒有文化的普通人來說,有什么比圍觀文化人落魄更有歡樂性?別不承認,這是人的劣根性。我看到比我強的人混得比我差,我也有一種說不出的開心,雖然我會為這種開心感覺羞恥——但我還是開心。 這是一種低層次的、生理上的動物本能。爬那么高?摔慘了吧。學問那么多?在街上撿垃圾吧?既讓那些沒有文化、又不愿意學習的人開心,又順便可以為自己的甘于平庸找個最好的借口:“你看,讀書多有什么用?” 君子固窮? 有人說沈大師是堅持君子之道,要守窮,所以才放棄正常生活,選擇流浪。 呸! 孔子說過“君子固窮”,是不是就意味著讀書人就該衣服破爛的被俗人笑話?就該淡泊名利、放棄與世人爭奪改善自己生活的權(quán)利? 胡說八道嘛。“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以”的意思是,君子哪怕是窮,依然固守君子之道,而小人只要窮,就什么都干得出來。讀書別讀半截,還望文生義,牽強附會。 再說,古往今來,那個讀書人自甘貧窮了?不都在科舉、出仕的路上奔忙?歷史上哪一個大學問家,不是大富大貴? 文人與窮連到一起,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以物質(zhì)生活的標準來判定一個人的生存價值,丟失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一切向錢看,物欲橫流的扭曲價值觀下,“流浪大師”正好契合了大眾心中窮酸文人的形象,加上那些表演性的“大師”在鏡頭前面群魔亂舞,讓人心生感嘆“小丑在殿堂”也是自然的事情。 讀書、求學從古至今都是致富的路徑,絕不會致窮?!吧虼髱煛狈艞壒ぷ鳎亓ⅹ毿?,但是他也不窮。 讀那么多書到底有什么用 陸陸續(xù)續(xù)看到一些“流浪大師”的背景,一直在領(lǐng)工資,只是因為撿垃圾不被單位所容,就出門流浪。中國的國學,儒家的經(jīng)典,如果大師真的讀而通之的話,不會不知道儒家的要義——經(jīng)世治國,做一個有用的人。 一個人要活得有價值。從社會學來說,一個身體健全,思想清晰,完全有勞動能力,還知識豐富,卻拋棄家庭社會責任,不顧親人家屬甚至不顧自己的流浪,這不是廢物是什么? 有人說,咱們現(xiàn)在社會寬容,要允許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是的,我們不反對流浪者,但是我們不需要流浪漢。每年都有無數(shù)的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但是都有著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成為經(jīng)典可以是三毛,帶著文字和夢想在沙漠里流浪。但是流浪者是體面的,是有尊嚴、夢想、追求的。他們可能風霜露宿,卻干凈整潔,他們沒有滿身名牌,但一定衣著得體。 “流浪大師”的追求就是安靜地撿垃圾,然后讀書,然后撿垃圾。你不能搞好個人衛(wèi)生,再以環(huán)保之名撿垃圾么?卻懶到邋里邋遢,破破爛爛,以此表達與流俗的隔絕。 得體,才是內(nèi)心強大的標志。而標新立異于個性,正是內(nèi)心空虛的表現(xiàn)。 他并不窮,他有工資,根本就不至于衣衫襤褸,這種對得體的放棄,并不是安貧樂道的表現(xiàn)。這也不是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是選擇放棄了生活。 讀書就是為了強大內(nèi)心,行為得體,創(chuàng)造價值,哪怕是成為一個流浪者。 另類圍觀 一定不要感謝貧窮。 富有,是值得自豪的事情,甚至更加有利于心靈的放飛,學問的成就。 一定不要感謝貧窮。 話說回來,有文化的人衣衫襤褸在流浪,大家就都去圍觀,蹭流量,那么多香車華服的沒文化的人在橫行,大家怎么不去蹭蹭啊? 以上啰嗦僅限于“流浪大師”現(xiàn)象本身的分析,不排除后面有操作者進行營銷,這個不在討論范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