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漿草別稱酸酸草、斑鳩酸、三葉酸等,為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的全草,入藥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濕熱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吐血、衄血、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濕疹、蛇蟲咬傷等癥有治療作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酢漿草的功效與作用吧! 酢漿草的藥用功效 【性味】味酸,性寒。 【歸經(jīng)】肝、肺、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主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吐血、衄血、尿血、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濕疹、疥癬、痔瘡、麻疹、燙火傷、蛇蟲咬傷。 酢漿草的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圖經(jīng)》:治婦人血結(jié)不通,凈洗細研,暖酒調(diào)服之。 2、《滇南本草》:治久瀉腸滑,久痢赤白,用砂糖同煎服。 3、《醫(yī)林纂要》:補肺瀉肝,除熱氣,去瘀血,斂陰。 4、《陸川本草》:消腫止痛,去腐肉。治瘡癰潰爛。 酢漿草的臨床應用 1、治療失眠:取酸漿草10斤、松針2斤,加水8000毫升,煎1小時,過濾去渣,另取大棗1斤搗碎,加水2000毫升煎1小時,過濾去渣。將兩液混合,加適量糖及防腐劑備用。每服15~20毫升,每日3次。觀察5000余例,有一定的鎮(zhèn)靜、安眠效果。 2、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酢漿草1兩,瘦豬肉1兩燉服。每日1劑,連服1周。治療20余例(部分病例配合中藥復方治療),均取得一定療效。
酢漿草的藥用附方 1、治水瀉:酸漿草三錢沖,加紅糖蒸服。 2、治痢疾:酢漿草研末,每服五錢,開水送服。 3、治濕熱黃疸:酢漿草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二次,分服。 4、治血琳熱淋:酸漿草取汁,入蜜同服。 5、治尿結(jié)尿淋:酸漿草二兩,甜酒二兩。共同煎水服,日服三次。 6、治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錢,調(diào)服一盞,不通再服。 7、治小便不通,氣滿悶:酸漿草一握。研取自然汁,與醇酒相半,和服,不飲酒,用甘草三寸,生姜一棗大,銼,同研,用井華水五分盞,濾取汁和服亦得。 8、治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干為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 9、治麻疹:酸味草每用二錢至三錢。水煎服。 10、治鼻衄:鮮酢漿草杵爛,揉作小丸,塞鼻腔內(nèi)。 11、治吐衄:酢漿草四錢,食鹽數(shù)粒。水煎服。 12、治瘧疾:酢漿草三錢,水煎服。 13、治齒齦腐爛:鮮酢漿草和食鹽少許,搗爛絞汁,用消毒棉花蘸汁,擦洗患處,一日三、五次。 14、治咽喉腫痛:鮮酢漿草一至二兩,食鹽少許。共搗爛,用紗布包好含于口中,或煎湯漱口。并治口腔炎。 15、治喘咳:鮮酢漿草一兩,加米少許煮服,連服三劑。 16、治疔瘡:鮮酢漿草,和紅糖少許,搗爛為泥,敷患處。 17、治乳癰:酢漿草五錢。水煎服,渣抖爛外敷。 18、治腹部癰腫:鮮酢漿草二兩。放碗內(nèi)搗出汁,熱甜酒沖,去渣服。 19、治癬瘡作癢:雀兒草擦之,數(shù)次即愈。 20、治痔:雀林草一大握,粗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升,頓服盡,三日重作一劑。 21、治跌打新老損傷:一酢漿草根三錢,甜酒煎服。二鮮酢漿草四份,蔥頭二份,生姜一份,酒釀糟五份。同杵爛,炒熱,布包熨之,俟溫敷傷處。 22、治創(chuàng)傷青腫:鮮酢漿草二兩。搓傷處,又用鮮草二兩,加紅糖五錢。開水燉服。 23、治湯火傷:鮮酢漿草洗凈搗爛,調(diào)麻油敷患處。 24、小便血淋。用酢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下。 25、牙齒腫痛。用酢漿草一把,洗凈,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搗爛,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處,有效。 部分專業(yè)知識轉(zhuǎn)自網(wǎng)絡 |
|
來自: 立志奮斗 > 《中草藥功效作用與禁忌》